单孔胸腔镜纵隔良性肿瘤术后免胸管24例临床分析*
2021-03-28王有钰钱有辉龚立宏房福元
王有钰 钱有辉 姚 达 吴 昊 龚立宏 房福元
(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胸外科,深圳 518001)
单孔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是微创胸外科的再次升华,在保持原传统VATS效果的同时,实现更加微创和美容的效果。单孔VATS纵隔肿瘤手术中放置引流管是常规措施,其作用为引流气体、液体,术后观察胸腔内出血等情况。但我们观察到,部分患者术后引流很少,甚至引起术后疼痛,延长住院时间,增加费用等。龚立宏等[1]的研究表明,自发性气胸VATS术后选择性不留置引流管是可行的,为本研究的探索提供了思路。2019年2月~2020年9月,我院行单孔VATS纵隔良性肿瘤手术44例,其中24例术后不留置胸管引流,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纳入标准:年龄18~70岁,无重症肌无力,纵隔良性肿瘤直径<6 cm行单孔VATS,无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的基础疾病影响术后恢复和延长住院时间。术前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术后不留置胸管的优点、风险及处理方案,征得患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如术中冰冻病理报告为恶性,或胸膜腔严重粘连,或病变侵犯周围组织、器官,包绕大血管、心脏,或术中有副损伤,则改为留置胸管。
本组24例,男13例,女11例。年龄21~62岁,平均38岁。胸闷6例,轻微胸痛2例,无症状体检胸片提示纵隔占位16例。均行胸部增强CT提示纵隔肿物,前纵隔15例,中纵隔3例,后纵隔6例,均为单发,直径2.0~5.9 cm,平均3.2 cm,边界清楚,囊性4例(0~20 Hu),实性20例(40~60 Hu),其中6例实性肿瘤增强有轻微强化,但不均匀,其余病例强化不明显。术前诊断考虑纵隔良性肿瘤,术前未行穿刺活检。无合并症。
1.2 方法
静脉麻醉,双腔气管插管,健侧单肺通气。健侧卧位,根据肿瘤位置适当前倾或后仰。腋前、中线第3~5肋间切口长3 cm,使用一次性切口牵开固定装置(HRA型0607,青岛华仁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置入吸痰管接负压排烟。用电凝钩、超声刀包膜外完整切除肿瘤,肿瘤较大者于标本袋内剪小后取出,送冰冻病理检查。创面彻底止血,冲洗胸腔,创面喷洒外用冻干纤维蛋白粘合剂(2 ml/套,上海莱士血液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30070),有空腔者填塞可吸收止血纱(速即纱1961/1962,美国爱惜康,国械注进20153641908)。经切口将吸痰管前端放至胸膜顶,麻醉医师膨肺良好后双肺通气;缝合切口肌肉及皮下组织后,将吸痰管末端没入盛有无菌水的碗中液面下,再次膨肺彻底排气后迅速拔出吸痰管,行皮内缝合。
术后回病房,监测生命体征,予以补液、雾化。询问患者咳嗽、胸痛、胸闷、气促等主诉,注意观察气管位置、胸壁皮下气肿及肺部体征。病情平稳者术后第1天、出院当天行血常规及胸部正侧位片,如有明显不适及阳性体征,急查血常规了解血红蛋白水平,床边半卧位胸片了解胸腔积液及气胸情况。小量胸腔积液及术侧气胸肺压缩<30%予以观察,中大量胸腔积液或肺压缩>30%予以穿刺抽液、抽气,24小时后复查胸片,积气积液不减少者留置胸管闭式引流。疼痛患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疼痛度评价,4分以上者视情况予以口服或静脉止痛。无发热、胸闷、气短、明显咳嗽,胸片无明显积液积气可办理出院,术后2、4周门诊复查胸片。
2 结果
24例手术均顺利完成。2例术后疼痛明显,其中1例VAS评分5分,口服止痛,1例VAS评分7分,静脉止痛。2例心律失常,分别为短暂窦性心动过速和一过性心房颤动,无需治疗,观察约20 min后均自行复律。5例术后气胸,其中1例肺压缩约15%,4例肺压缩5%~10%,考虑为术后气体残留,未予处理;4例术后胸腔积液,其中1例积液量达膈肌顶水平并伴有明显咳嗽,胸腔穿刺抽出360 ml淡红色液体,其余3例为肋膈角变钝,未予处理。病理诊断胸腺瘤11例,神经源性肿瘤6例,纵隔囊肿4例,畸胎瘤2例,增生淋巴结1例。全组术后2~4 d出院,平均2.9 d。术后7~9 d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2周门诊复查,胸片显示2例少量胸腔积液,未予处理,无气胸。术后4周复查,胸片显示均无气胸及胸腔积液。
3 讨论
从传统开胸手术、多孔VATS再到单孔VATS微创演化的过程中,术后放置胸管引流为常规操作,但胸管摩擦刺激肋间神经、胸膜、膈肌,导致疼痛、心律失常、炎性分泌物和胸腔积液增加,增加肺部感染及肺不张等并发症发生,延长拔管时间[2]。目前术后免胸管主要研究对象是VATS肺手术[3~6],VATS特别是单孔VATS纵隔肿瘤术后免胸管的报道不多。文献[7,8]表明,选择性胸腔镜术后免胸管是可行的。本组为我们严格筛选的单孔VATS良性纵隔肿瘤手术,术中无肺损伤,理论上减少了出血、渗出及漏气可能,使术后免胸管引流相对VATS肺手术更有可行性。刘文汉等[9]的研究表明,胸腔镜纵隔良性肿瘤切除术后不留置引流管能减轻术后疼痛,提早下床活动,缩短住院时间,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肿瘤直径是判断能否安全行VATS手术的重要指标,不同的研究纳入标准不一,文献[8,10]认为肿瘤直径分别<3 cm、<5 cm是安全的。Li等[11]认为肿瘤直径>6 cm时VATS手术风险明显增加,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胸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大于肿瘤直径<6 cm者。结合我院经验,我们将纵隔肿瘤直径<6 cm作为单孔VATS纳入标准。
本组24例均为纵隔良性肿瘤,无或仅有轻微压迫症状,病情较为简单,无严重胸腔粘连,肿瘤界限清晰,手术创面整洁,无活动性渗血渗液,手术操作不太复杂。要确保术后不发生医源性气胸、血胸或胸腔积液,必须重视每个手术操作细节:在切除肿瘤时,紧靠肿瘤行包膜外切除;遇肿瘤血管丰富且较粗时,优先使用超声刀;靠近大血管位置时“小步慢跑”;术后创面止血彻底,喷洒生物蛋白胶封闭裸露创面;有空腔者填塞可吸收止血纱,最大限度减少术后创面渗血渗液导致的胸腔积液。腔镜下将吸痰管前端放至胸膜顶,膨肺良好后双肺通气,关胸前胸壁切口仔细检查并彻底止血,缝合切口肌肉及皮下组织后再次膨肺排气、迅速拔出吸痰管,双肺通气,达到排气彻底,减少气胸发生。
术后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血常规、胸片等,重视患者主诉及胸肺体征,及早发现气胸、胸腔积液并及早干预。本研究24例术后仅1例积液达右膈肌顶水平并伴有咳嗽,行胸腔穿刺抽液,其余小量积液及胸腔残余气体未予处理;术后疼痛轻,仅2例需使用止痛药;2例心律失常,未予处理自然复律;无切口愈合不良;术后2周、4周复查胸片,无明显胸腔积液,无气胸发生。
总之,对经过严格筛选的直径<6 cm的纵隔肿瘤,单孔胸腔镜纵隔肿瘤手术中采用精细的手术操作及术后加强监测,免胸管是可行的,符合ERAS理念。本研究病例少,尚需随机、大样本、多中心的前瞻性研究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