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传染性脓疱和溃疡性皮炎诊治
2021-03-28田琛
田 琛
(甘肃省靖远县石门畜牧兽医工作站,甘肃靖远 730600)
羊接触传染性脓疱主要由脓疱病毒或者羊口疮病毒引起的,因此又被称为羊口疮。在我国黑龙江、内蒙古、四川、宁夏、甘肃、新疆等地区都有过相关报道,属于常发性、多发性、流行性疾病。羊溃疡性皮炎属于副痘病毒,主要由传染性脓疱病的引发病,通过伤口进入体内,降低羊的抗病毒能力,引发病变[1]。
1 羊传染性脓疱
1.1 发病原因及特点
羊传染性脓疱属于痘病毒科,病毒粒子外观在显微镜下呈现椭圆形线团状,病毒有囊膜结构,病毒表面呈现编织螺旋结构,基因组长不低于134 kb,最大可以达到139 kb,嗜上皮性明显。体液免疫参与较少,细胞免疫更多。这种羊口疮病毒局部免疫反应强烈,血液中难以形成抗体,即便形成抗体也是暂时的,马上就会消失。因此,在病毒诊断和检测中难以利用血凝实验方法,诊治困难。该病毒对环境抵抗性强,羊第一次感染后也有可能产生二次感染,毒力因子强,逐渐降低羊抗病毒能力[2]。
羊传染性脓疱具有发散性、流行性等特点,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其是羔羊(4—6月龄)发病率最高,春秋季节更加容易引起群体感染,与性别、品种、年龄无关,通过皮肤黏膜传播毒,主要传染源为已经患病的羊、已经携带病毒但病毒在潜伏期没有爆发出来的羊,病羊使用过的食槽、水槽、垫草,病羊的皮毛都可成为感染源[3]。
1.2 病症表现
羊传染性脓疱的潜伏期较长,一般在7 d左右。根据病毒感染严重程度,病羊可呈现出以下4种临床症状:
1.2.1 蹄型
发病初有蹄型脓疱/水泡,该表现仅出现在绵羊身上,山羊不会出现该种症状,单独发生率较大,随着病情的加重形成溃疡,伤口化脓坏死,羊患病后可能出现卧地不起、行动障碍、跛行等,解剖可发现转移性病灶。
1.2.2 唇型
在鼻孔周围、口角出现小红斑,随着病情的加重逐渐变为小丘疹,严重时会出现脓疱,如果此时发病处有水进入会形成水泡,颜色呈黑褐色,结痂后逐渐干燥,表皮逐渐变厚,10 d后自然脱落。如果病情严重,结痂后痂块易出血,有肉芽组织增生,似菜花状且伴有凸起感,此时患病羊的饮食情况不佳,采食功能降低,长此以往可能出现营养不良、身材瘦弱、抵抗力越来越低,最终消瘦死亡。
1.2.3 外阴型
阴道有脓性分泌物,破溃后形成溃疡,乳头有脓疱,或阴茎有丘疹,严重时会出现溃疡。
患病羊身上同时出现蹄型、外阴型和唇型病症,但是发病率较低。
1.3 诊断及防治
1.3.1 诊断
明确诊治要点,观察病羊临床特点,并将其与实验室诊断方法相结合,提升诊断准确率。尤其要重视皮肤真菌病、山羊痘和口蹄疫疾病,区分羊传染性脓疱与这三类疾病的异同点,降低误诊率。口蹄疫病毒可能引起羊身上出现溃疡、丘疹、水泡等,但会伴随着发烧;山羊皮肤真菌会有灰白色癣斑;山羊痘主要集中在皮肤表面,且患病皮肤与完好的皮肤有明显的界限分割。
1.3.2 防治
养殖户要对羊群进行划痕接种,免疫接种活疫苗,尤其在购入新羊时,必须确保该种羊的出生地和运输地不在疫区,引入后对新品羊先进行隔离,30 d内没有出现异常反应后再混群饲养。进行严格的检验,注意圈舍内卫生,清理食槽、水槽、草垫中的坚硬物、尖锥物。治疗方面应以清洗、消炎为主。当前还没有特别针对性的药物进行治疗,为了防止病毒蔓延,可于患部涂抹5%碘甘油+0.2%高锰酸钾,每日1~2次,待痂皮软化后去除,避免继发感染,也可在疣状结痂处涂抹5%土霉素软膏,防止继发性感染。针对蹄部病变,可于患处涂抹2%紫药水+福尔马林溶液50 ml+松馏油软膏,每日1次,持续2~3 d。加强圈舍卫生清理,利用2%氢氧化钠溶液对养殖场进行常规消毒,确保草地和草坪不被污染,做好相应的防护[4]。
2 羊溃疡性皮炎
2.1 发病原因
羊溃疡性皮炎属于继发病症,主要是由传染性脓疮病毒感引起的感染,属于副痘病毒,具有强接触性;不会因为季节变换出现交替性病变,任何品质、年龄、性别的羊都会出现病变;发病初期在身体局部出现病变;具有发散性、流行性特点,容易引发群体性感染[5]。
2.2 病症表现
羊溃疡性皮炎病症没有特定的、固定的部位,与传染性脓疮病毒感染不同的是病羊外阴处、嘴唇、四肢(腿部)、阴茎出都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但多发于生殖系统或口鼻处;发病初期常伴有覆盖病变,病变部位不一,多呈火山口样溃疡,溃疡表面流脓水。如果患病处在鼻上及下颚处,可能伴随出血,严重时溃疡可辐射嘴唇、鼻上、前鼻、足部、腕骨、蹄冠处。
不同性别的羊,患病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如母羊生殖系统可能出现外阴结痂、溃疡、流脓、水肿等,导致繁殖障碍,已经怀孕的母羊极有可能引发感染。公羊主要集中发生于包皮口处,随着病情逐渐发展,会扩散到包茎,影响自然配种效率和质量,出现繁育障碍。诊断羊溃疡性皮炎病症,应该将其与口疮病变区分开,根据病变部位、形状判定二者不同之处,病变呈增生性为口疮病变,火山口状为溃疡病变。
2.3 诊断及治疗
2.3.1 诊断
发病初期,羊群一般不会出现全身性的病理反应,虽然感染性强,最高可达60%,但发病率却很低,一般不会超过20%,基本维持在15%左右。初期表现为排尿困难,多数不能行走、跛行。羊溃疡性皮炎经常伴有疣状组织增生,必须注射羊口疮灭活疫苗,提升抗体指标。
2.3.2 治疗
(1)加强日常养殖,尽量避免发病,在日常维护中做好防护措施,注意清理养殖场,尤其要消毒饮水槽,保护易感染羊群,如刚出生30~45 d的羔羊,或免疫力较低、已经怀孕的母羊,严格控制体表损伤。
(2)发现已经患病的病羊,应及时对进行隔离,预防继发性细菌感染,隔离时间为3~8周,病羊完全恢复后才可以放入群体养殖。及时清理病羊坏死组织,去除痂皮组织,利用硝酸银+30%浓度硫酸铜溶液+磺胺尿素粉+ 4%浓度甲醛溶液涂抹患病部位;也可利用甲醛溶液浸泡+硫酸铜清理小腿,预防继发性细菌传播,降低发病率,通过疮面清洗提高治疗效果。对蹄型病畜,可利用3%龙胆紫溶液+土霉素软膏,或5%福尔马林溶液涂抹和浸泡蹄部;外阴型病症可利用0.2%高锰酸钾溶液清除痂皮,清洗创面,每日2~3次,每次1 min,间隔5~6 h给药1次,直至痊愈。
(3)消毒隔离室,利用2%热火碱+10%石灰乳对围栏、饲具进行消毒处理,对病死羊进行焚烧或无害化处理,降低传染风险,及时处理病死畜排泄物,降低细菌传播风险。
(4)为病羊提供柔嫩多汁的饲料,确保精料喂养充足,也可在饲料中混入黄芪多糖+矿物质,对采食困难的病羊可给予静脉注射ATP+葡萄糖+VC+氨基酸混合溶液,提高机体抗病力,也可使用链霉素+青霉素预防群体内部出现继发感染。
(5)清理坏死组织,可使用3%过氧化氢溶液+l%高锰酸钾,每天1次,根据病症具体情况和严重性适当增加药量和频次,每日2次;也可注射阿莫西林+地塞米松+盐酸林可霉素注射液+土霉素+恩诺沙星+氟尔康,每3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即可,也可根据病羊具体情况增加药量,治疗1.5个疗程,提升康复效果。
3 结束语
羊传染性脓疱和溃疡性皮炎的发病特征、表现较为明显。养殖户在日常管理时应加大防护力度,学习相关知识,及时发现,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防止病情恶化及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