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心理韧性反应与同情心疲乏的现状及相关性分析
2021-03-28陈雪宇刘春梅冯世平雷丽梅罗东霞
冯 静 陈雪宇 付 莉 刘春梅 冯世平 雷丽梅 罗东霞
1.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重症二病区,四川成都 610066;2.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护理部,四川成都 610066;3.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科教科,四川成都 610066
2019 年12 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首次发现新型冠状病毒[1],引起全国的关注,截止至2020 年2 月8 日24 时,国家卫健委发布我国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33 738 例[2]。同时,Wang 等[3]在《Lancet》发表的研究显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患者尚无特效药。因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给患者、医务人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心理压力[4]。Xiang 等[5]研究指出,照护疑似或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医护人员更容易出现精神卫生问题,作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房工作的临床一线医务人员,长期处于高负荷工作环境,不仅对患者进行精心护理、治疗与照顾,还要予以患者心理和情感支持,其良好的心理韧性以及同情心满足在一线工作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研究旨在调查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心理韧性水平与同情心疲乏状况,为制订切实际可行心理预防及干预方案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20 年1 月—2 月对四川省成都市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患者的定点医院内的98 名临床一线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90 份,有效回收率为91.8%。纳入标准:①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或护士执业证书;②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房从事临床诊疗或护理工作,工作时间≥5 d;③自愿参加本调查。
1.2 调查工具
1.2.1 一般资料 内容包括性别、职业、年龄、学历、婚姻状况、工作年限、职称等。
1.2.2 心理韧性量表 由Connor 等[6]编制,于肖楠、张建新[7]翻译并修订,量表包括坚韧性、自强性、乐观性3 个维度,共5 个条目。采用Likert 5 级计分法,每个条目从“从来不”至“一直如此”分别记0~4 分,总分0~100 分。0~56 分为低水平心理韧性,57~70 分为中等水平心理韧性,71~100 分为高水平心理韧性,得分越高提示心理韧性水平越高。量表总Cronbach’s α 系数为0.91[8],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2.3 中文版同情心疲乏简短量表 来源于孙炳海等[9]汉化修订的中文版同情心疲乏简短量表,包括2 个维度,13 个条目:二次创伤(5 条)和职业倦怠(8 条)。采用Likert 10 级计分法,均为正向计分,从“从来没有”到“非常频繁”分别记1~10 分,总得分为13~130 分,得分越高提示自身感知的同情心疲乏越严重。该量表以及二次创伤和职业倦怠Cronbach’s α 系数分别为0.90、0.80 和0.90。
1.3 调查方法
利用问卷星制作电子问卷,生成微信链接,联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房负责人,将问卷链接发至临床一线工作微信群,请调查对象通过点击链接参与调查。同时问卷指导语向调查解释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填写方法,承诺调查结果保密。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不同因素的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心理韧性、同情心疲乏的差异。对临床一线医务人员与国内普通医务人员[10]心理韧性得分及与国内肿瘤科护士[11]同情心疲乏得分进行比较。分析心理韧性水平与同情心疲乏水平的相关性。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医务人员的同情心疲乏与心理韧性水平的关系采用Pearson 相关性分析。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资料
参加本调查的一线医务人员共90 名,年龄(32.24±5.30)岁。
2.2 不同特征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心理韧性、同情心疲乏得分比较
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心理韧性得分为42~125 分,平均(87.12±16.64)分;同情心疲乏得分为13~115 分,平均(43.21±24.63)分。不同性别、职业、年龄、学历、婚姻状况、工作年限、职称、月均收入的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心理韧性得分和同情心疲乏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2.3 临床一线医务人员与普通医务人员心理韧性得分比较
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心理韧性各项得分及总分高于国内普通医务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2.4 临床一线医务人员与国内肿瘤科护士同情心疲乏得分比较
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同情心疲乏各项得分及总分与国内肿瘤科护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2.5 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心理韧性与同情心疲乏的相关性分析
Pearson 相关分析显示,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心理韧性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同情心疲乏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呈负相关(r <1,P <0.01)。见表4。
3 讨论
3.1 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心理韧性与同情心疲乏的现状
本调查结果显示,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心理韧性水平高于国内普通医务人员[10],其可能与调查对象均来自传染病专科医院,参与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猪链球菌、人禽流感、甲型流感等传染病应急救治工作有关,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具有较强的抗压能力和心理应对能力[12],与Crowe 等[13]心理韧性理论也相吻合。Crowe 等[13]认为:高心理韧性的个体能够在受到刺激或创伤后迅速恢复而且会拥有越来越强的抗压能力;同时,高心理韧性也能够使医务人员尤其是护士群体积极适应富有挑战的工作[14]。因此,调查对象在多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积累了更强的抗压能力,也具有了较高的心理韧性水平。
表1 不同特征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心理韧性、同情心疲乏得分比较(分,)
表1 不同特征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心理韧性、同情心疲乏得分比较(分,)
表2 临床一线医务人员与普通医务人员心理韧性得分比较(分,)
表2 临床一线医务人员与普通医务人员心理韧性得分比较(分,)
表3 临床一线医务人员与国内肿瘤科护士同情心疲乏得分比较(分,)
表3 临床一线医务人员与国内肿瘤科护士同情心疲乏得分比较(分,)
此外,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存在同情心疲乏情况,且处于中低等水平,与国内于肖楠等[7]研究相似,可能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进展迅猛、一线医务人力资源紧张、防护物资缺乏及高强度高风险工作环境有关。加之,目前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均采取隔离治疗,患者知晓尚无可治愈的特效药[3],内心较敏感脆弱;因此,医务人员就成为患者心理诉求的主要对象,这种长期的情感付出使一线医务人员易产生负面心理情绪[15],因而,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可存在一定的同情心疲乏。提示医疗管理者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促进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同情心的满足。
表4 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心理韧性与同情心疲乏的相关性分析
3.2 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心理韧性与同情心疲乏的关系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心理韧性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同情心疲乏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呈负相关,心理韧性水平越高,同情心疲乏越低,与相关研究[11,16]结果一致。其原因可能是具有高心理韧性水平的个体在面对负面或压力事件时,能迅速恢复适应状态且具有较高的抗压能力,不易产生消极情绪[17-18]。因此,医务人员在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及其家属的悲伤、焦虑等负面情绪时,能不断激励自己,化消极情绪为动力,恢复适应状态,更努力地照护患者,不容易产生同情心疲乏[19-20]。可见,在关注临床一线医务人员的同情心疲乏状况时,还应关注医务人员面对疫情时的心理韧性水平。医疗机构应加强对临床一线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的关心,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机制,提升医护人员的灾害应对能力和心理韧性水平,以降低医护工作压力,减轻同情心疲乏。
综上,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心理韧性处于高水平,同情心疲乏为中低水平,两者呈负相关,医疗管理人员应关注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心理韧性水平及同情心感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