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寻声音的方向
——写在《国外学者论中华曲艺》出版之前

2021-03-28

曲艺 2021年1期
关键词:侯宝林曲艺学者

相声大师侯宝林在1979 年7 月23 日为任半塘的《优语集》一书作序时曾说了这样一句话:“多年来,我有一个心愿,想把相声这门口头文学从实践提到理论的高度。”①这是他作为一个传统相声艺人发自肺腑的愿望。因为曲艺虽然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但长期以来艺人身份低微,生存处境艰难,缺少基本的研究。当时关于相声的专门研究只有相声表演艺术家罗荣寿的《相声表演漫谈》(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

此后,侯宝林在进行相声表演的同时开始了曲艺的理论研究,不仅与薛宝琨、汪景寿、李万鹏等合作撰写了《相声艺术论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相声溯源》(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还与汪景寿、薛宝琨等人合著《曲艺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 年),研究的内容除了相声外,还涉及鼓曲、评书、快板、山东快书等北方曲艺形式。

此后,仅相声方面,就涌现出了不少专著,如汪景寿与日本藤田香合著的《相声艺术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汪景寿、藤田香与王决合著的《中国相声史》(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年版,百花文艺出版社2012 年版),陈建华《中国相声艺术论》(齐鲁书社2013 年),倪锺之《中国相声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 年)及陈建华《中国相声的源与流》(齐鲁书社2015年)等。

以上以相声为例,回顾了20 个世纪80 年代以来曲艺研究的历程。大量的专业研究既结束了“可溯之源长,可循之史短”②的局面,也展现出了传统曲艺研究的新特点。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第一部相声史是由专业演员、国内学者和日本学者共同完成的,这无疑也使我们将目光投向海外,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那里的中华曲艺传播及研究的情况又会怎样呢?

事实上,远在侯宝林发出上述感慨之前,中国的曲艺已流播海外,这不仅是无声的文献流传的过程,同时还是伴随着木鱼书、歌册、南音、相声、大鼓的优美声调走向世界的过程。苗怀明教授的《国外学者论中华曲艺》一书就是第一部追寻着声音的方向为我们揭开海外学者收藏、学习、研究中华曲艺全过程的专著。

通读该书可以发现,该书作者不仅关注海外学者的曲艺研究本身,而且还探讨了曲艺在不同国家、地区传播、接受及研究呈现不同面貌、特点的深层原因:曲艺的传播和影响不仅与艺术本身相关,还与各个国家地区的社会史、经济史等关系密切,如侨民结构、曲艺文化的交流等,这些都是值得深入关注的话题。

作者以往的研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对文献的爬梳与研究,其代表性专著《二十世纪戏曲文献学述略》(中华书局2005 年,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 年修订版)、《二十世纪中国小说文献学述略》(中华书局2009 年版)都是建立在扎实的文献基础上,《国外学者论中华曲艺》一书也不例外。该书后的两个附录《国外学者中华曲艺研究著述要目》和《中外曲艺交流活动编年》是全书立论的基础,读者亦可借此了解国外学者对中华曲艺研究的基本情况。同时,该书又与上述二书一起构成了一个包含小说、戏曲、说唱等内容的大的俗文学体系,使得全书的论述既能结合曲艺研究的实际,又与其他俗文学样式有所呼应,展现出了一种通融的俗文学观。

总的来看,该书有如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首先,格外重视中华曲艺文献在世界各地的“收藏与著录”。不管是亚洲、欧洲还是北美,不管是公共图书馆的收藏还是汉学家们的私藏,不管是民国年间的海外学者中国访书购书还是近些年中国学者的海外访书所得,都在著者的笔下得到了全面的展现。其对日本公私藏书机构所藏的曲艺文献介绍最为详细,公共图书馆涉及到日本国会图书馆、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研究所、广岛大学等;汉学家则包括长泽规矩也、泽田瑞穗、滨一卫、仓石武四郎、波多野太郎等,所提供的学术信息不仅全面系统,而且较为详细。

这些梳理和介绍得益于前人的研究,制作者长期关注这一时地的中国通俗文学研究。早期研究中国通俗文学的日本学人大多涉足过曲艺研究,如狩野直喜、泽田瑞穗、波多野太郎等。这些学人共同展现出了对文献资料积累的重视,除了寻访文献外、还编制相关的书目、索引,展现出了偏重实证研究的特点,此外还重视实地考察,将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相结合来研究作品版本、本事、演出等具体问题。对北美、欧洲等地区的收藏情况,著者也格外留意了近些年中国学者的访书活动,如大英图书馆,除翟林奈(Lionel Giles 1875-1958)格林斯泰德(Eric D.Grinstead )等编写目录索引外,日本学者笠井直美、中国学者崔蕴华也目验统计了该馆所藏曲艺文献的情况。著者的详细梳理实际上是海外图书馆曲艺文献的研究史,方便后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

其次,非常关注中华曲艺在海外的演出活动。曲艺是表演性的艺术,其相关研究必然要建立在观看演出的基础上。不少中国学者对海外曲艺的研究往往重在文献的寻访,忽视了演出等文化交流方面的资料。苗怀明教授虽长于文献研究,却能以海外演出活动的追根溯源为背景,关注不同地区海外学者研究曲艺这一动态的文化建构过程。

该书前4 章都涉及了曲艺的“演出与传播”部分,但每一部分又大有不同。中国曲艺“因地缘、侨民及文化的关系”在东亚、东南亚的传播最为广泛。但处于东亚的日本与中国的曲艺文化是有互动的交流;东南亚的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曲艺传播却与移民密切相关,因为他们多来自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所以当时当地流传的中国曲艺以木鱼书、歌册、南音等南方曲艺为主,他们观看演出属于“自发传播”。虽然东南亚的受众多,但因为观众多不具备研究的能力,所以学术研究层面上的并不多。这种情况也并非一成不变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留学生群体和经商群体的显著增长大大改变了海外华人的结构,他们成为海外曲艺民间组织、演出机构的发起人或主要组织者,相声等北方曲艺的受众日渐增多,曲艺的演出呈现出了新局面。海外华人群体与官方的文化交流活动共同促成了海外民间组织、演出机构的形成,有组织、有影响力的交流也是汉学家开展曲艺研究的背景。

再次,重视曲艺研究者的学术文化经历。中华曲艺是语言艺术,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海外学者即便是在通晓中文的情况下,没有相关文化背景也很难理解文本背后的意思。所以,不少曲艺的研究者往往也是学艺者,如加拿大学者石清照“本来是学物理的”,因为在中国台湾留学期间喜欢大鼓名家章翠凤的演出从而转行学习大鼓,后来到北京后“还向孙书筠学京韵大鼓、向高元钧学山东快书”,由衷地发出感慨“到现在才亲身体会到曲艺跟人民生活的鱼水关系”,这对促成她的博士论文《京韵大鼓研究》大有裨益。林培瑞(Peiry Link)也曾多次到中国学习,甚至成为侯宝林的徒弟,吴晓铃先生对其“既写论文,也创作,还登台表演”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所以,他除了能较为深入地研究相声的艺术外,还对相声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不无道理的担忧。还有一些汉学家研究如丹麦汉学家易德波的入手处是扬州方言,她的研究也因此集中于扬州评话。较之于其他研究者,她的突出贡献之一在于录制《扬州评话》光盘,为表演形态的保存、海外学术研讨的组织做了很大的努力。

最后,该书的论点摘编部分精选了部分国外学者关于曲艺的重要论述,包括总论中从曲艺整体上的探讨和分论中对子弟书、弹词、评话、宝卷等具体曲种的论述,这些论述了国外学者对中华曲艺的认知,颇为启发意义。较为遗憾的是,这一部分所占的篇幅较少,一些对相关问题的解说还浮于表面,或许是受制于本书的体例。希望如著者所言,以后继续出版《国外学者曲艺研究论集》等,以更为全面的方式展现海外曲艺研究的情况。

总的来看,作为第一部全面系统介绍中国曲艺在海外传播、收藏和研究的论著,该书为我们了解海外中华曲艺的情况提供了一把钥匙。对该书价值的评判应放在如下两个维度上来探讨:

其一,放在海外汉学研究的大背景中观照。近些年来海外汉学的研究日渐受到中国学界的关注,成为一个学术热点,但曲艺研究所占的比例也极低,且相较于诗文、小说、戏曲等领域的研究,曲艺研究的水平也明显偏低,这与曲艺的特殊样式有关。

其二,放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视野中观照。近年来,随着中外学术文化交流的深入,曲艺走出国门的机会越来越多。我们一方面为之感到欣喜自豪,但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在“走出去”之后,怎样用传统曲艺的形式吸引除海外华人之外的本土群体,在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促成曲艺在海外的深层传播,乃至落地生根,成为该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有关海外中国曲艺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展开,期待有更多类似的著作出版。

注释:

①侯宝林:《优语集序》,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年版,第1 页。

②侯宝林等:《曲艺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 年版,第15 页。

猜你喜欢

侯宝林曲艺学者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学者介绍
学者介绍
侯宝林巧胜华罗庚
《曲艺泉城》
侯宝林 半夜捡破烂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侯宝林先生打牌
学者介绍
大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