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积极心理支持护理模式在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2021-03-28孙丽丽
孙丽丽
摘要:目的:分析小组积极心理支持护理模式对抑郁症患者的干预价值。方法:将于吉林市人民医院进行康复治疗的86例抑郁症患者采用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小组积极心理支持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依从性、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抑郁症患者辅以小组积极心理护理支持可以有效提高患者依从性,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關键词:抑郁症;小组积极心理支持;抑郁评分
抑郁症是临床较为常见、多发性精神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等,长期情绪低落会导致患者丧失自信以及对生活的乐趣等,严重抑郁症患者常有自杀倾向[1]。目前临床治疗抑郁症以药物控制为主,但极易复发。随着现代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心理护理备受临床关注。鉴于此,本研究主要分析小组积极心理支持护理模式对抑郁症患者的干预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吉林市人民医院进行康复治疗的86例抑郁症患者采用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男20例,女23例;年龄20~60岁,平均(40.00±1.20)岁;病程3个月~4年,平均(2.22±0.35)年;文化水平:高中以下20例,高中15例,大专及以上8例。观察组男19例,女24例;年龄19~60岁,平均(39.50±1.25)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2.30±0.30)年;文化水平:高中以下18例,高中16例,大专及以上9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可对比。纳入标准:合并器质性疾病;无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以及家属知晓本次研究内容,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语言功能障碍;具有明显的药物依赖;处于妊娠期、哺乳期。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在患者入院后为其安排舒适、整洁的病房,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告知患者心理情绪对疾病康复的影响,进行饮食指导,协同家属进行后期疾病护理,建立护患信任桥梁。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小组积极心理支持护理。(1)成立心理护理小组:由精神科护理人员组建护理小组,护士长担任组长,负责护理工作的内容制定与监督实施。主要包含心理知识培训、日常护理管理等。由组长对小组成员展开心理护理培训,包含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等,小组成员考核合格后上岗;(2)心理护理内容。以“一对一”模式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明确患者疾病严重程度,了解患者心理变化情况,同时明确患者所处环境,综合分析患者负性情绪根源所在。告知患者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症状、危害等,纠正患者以及家属的错误认知。仔细观察并了解患者的性格特点、爱好等,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选择患者喜欢的话题进行交流,打开患者心扉;为患者介绍同病症病友,鼓励患者之间相互交流,帮助患者获得社会支持。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病房环境,依据患者喜好布置病房,摆放适量的绿植、花束等,同时对于有音乐需求的患者可摆放音响,播放积极、正面的音乐,调节患者情绪,还可在病房中摆放书籍,供患者阅读。依据患者年龄、喜好组织娱乐活动,如下棋、扑克、羽毛球等,鼓励患者参加,帮助患者在活动中发现自身优点,增加生活乐趣;同时组织患者观看积极向上的电视节目,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采用场景模拟的形式开展游戏,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项目,让患者之间交流、沟通、协作完成,提高患者主观能动性,鼓励患者发现游戏中的问题并解决,合理诱导患者发泄不满情绪;(3)健康教育。定期举办健康知识讲座,以使患者摒弃错误认知为宣教目的,为其讲述如何缓解日常工作、生活压力,学会借助外界因素,将自身困惑或伤心、难过的事告知家属或亲友,寻求开导以及帮助,学会正确面对外界质疑的声音;指导患者缓解抑郁症的方法,如幽默法、转移法、情绪宣泄法等,患者之间相互监督。定期召开抑郁症患者交流会,邀请已经治愈的患者现身说法进行经验分享,为其他正在接受治疗的患者讲述治疗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如何通过医护人员找回自信、克服困难、缓解情绪等,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状态[2]。焦虑自评量表(SAS)分界值为50分,<50分为无焦虑、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69分以上为重度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DS)分界值为53分,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以上为重度抑郁。(2)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采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对患者躯体、情感、心理、社会功能进行评分,各条目总分为100分,分值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3)依从性。依从:完全依从,积极配合医护工作;较依从:部分依从,较为配合医护工作;不依从:完全不配合医护工作。总依从=(依从例数+较依从例数)/总例数×100%。(4)护理满意度。发放由我科室自行制定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内容主要为护理内容、护理形式、护理态度等,总分为100分,60分以下为不满意、60~89分为较满意、90分及以上为满意。总满意度=(满意例数+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0.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焦虑、抑郁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护理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3讨论
目前臨床尚未明确抑郁症的发病机制,认为主要与生理、心理、社会因素存在一定关联,尤其与心理因素存在显著相关性。药物治疗抑郁症虽有一定疗效,但复发率较高,部分患者在治疗期间由于角色以及环境改变,导致潜藏的心理问题得以激发,对疾病的恢复造成不利影响。心理护理是以心理学为基础,结合病情特点给予临床干预,其原则为交往、启迪、针对性以及自我护理。护理人员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依据,借助良好的护患关系,以心理学方法,通过语言、非语言的形式,改变患者负性心理状态,促进疾病恢复[3~6]。
抑郁症患者的特征为自我封闭,常规护理主要通过口头叮嘱,属于笼统性护理,导致护理效果呈现个体化差异。小组积极心理护理支持可以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行为,通过与患者交流沟通,明确患者的心理状态并给予针对性干预,有效缓解患者负性心理状态;定期进行教育讲座,利于增强患者对抑郁症相关知识的认知;通过正性活动的组织,打开患者与外界社会接触的大门,促进患者与其他人交流沟通,有利于借鉴学习,利于疾病的康复。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护理前焦虑、抑郁、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焦虑、抑郁、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依从性、护理满意度较高(P<0.05)。小组积极心理护理支持的实施可有效帮助患者尽快回到角色之中,利于病情治疗。较之常规心理护理,小组积极心理护理支持的效果更为明显。
综上所述,对抑郁症患者辅以小组积极心理护理支持可以有效提高患者依从性,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建议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敏婕,毛秀萍,孙丹.老年抑郁症患者应用认知性心理护理的效果分析[J].常州实用医学,2019,35(2):124-126.
[2]张宇.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心理干预在抑郁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探究[J].养生保健指南,2021,3(29):137.
[3]许颖,赵玉静,高淑敏,等.综合心理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16):196-197.
[4]廖院平,温小凤.积极心理支持对老年抑郁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6,22(2):104-106.
[5]方珺,钱秀莲,金群.运动疗法结合心理弹性支持护理对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1(6):142,147.
[6]王妙华,刘海斌,张建芳.小组积极心理支持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9,30(11):1487-1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