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智慧教育的小学数学电子阅读的研究

2021-03-28万亚萍

学校教育研究 2021年24期
关键词:智慧小学生评价

万亚萍

一、用电子阅读引领数学活动:解决小学生数学阅读活动面临的困境

1.数学电子阅读已成为当下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毫无疑问,小学生数学活动不仅需要对话交流和习题训练巩固,还需要一种有意义的数学阅读活动。期待构建一个可让小学生喜爱而且可以持之以恒的数学阅读活动,显然已经成为小数界的一种共识。

但是,建构一种切实可行的数学阅读活动并非是一件易事,首先,可供选择的数学阅读书籍稀缺,尤其是和小学生课堂数学活动相匹配的数学阅读内容体系尚未成型。其次,现有的小学生的数学阅读活动只是一种倡议式的、松散的自由阅读,缺乏教师指导和引领的有效方法。第三,最主要的还是缺失一个实时传播、更新和交流的平台系统。

鉴于小学生的数学阅读活动是一种在教师实时主导下的主动阅读活动,纸质文本阅读已经失去了时代性。幸运的是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电子阅读成为民众生活的一总分,并越来越凸显出其优越性,视频、微课等都赋予了学生丰富的阅读资源,电子阅读越来越受老师、学生、家长的热爱和推崇。信息化、自媒体背景下数学活动如何充分利用电子阅读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2.数学电子阅读已经具备了必要的发展条件

《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了组织实施“浙江省智慧教育工程”,其主要内容包含五大建设项目:智慧校园环境建设、智慧教育服务体系建设、教育信息化能力建設、教育管理精准化建设、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试点示范建设。这五大项目给学校提明了发展的方向的同时,也给学校的教学指明了发展的趋势。正是有着省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这样的前瞻性的发展规划,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建构数学电子阅读技术平台已经具备了必要的发展条件,事实上,优教班班通,移动家校通等已经具备相当成熟的技术体系,且已经成为校园中较为普及的一种交流技术平台。

浙江省教师个人发展空间和教学资源库的建构和快速发展,极大推动了教师的资源创新意识,显然,阅读材料的创编已经成为了广大教师的日常教学准备工作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现今,大家开始意识到充分利用电子教学将会引领数学教师们走向新的征程,数学电子阅读已经具备了必要的发展条件。

3.数学电子阅读必然促进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全面建构

数学知识一直是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注和重视,而数学思想和方法却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应当站在时代的前沿去合理地审视和处理教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电子阅读活动,必然会让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所有的孩子们爱上数学,迷上数学,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数学认知结构,这将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必须去做的头等大事。

电子阅读教学是在计算机的应用基础上展开的,现今社会是计算机的时代,有效地开展小学生的电子数学阅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就会得到全面的提升,便能快速便捷地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电子阅读设计前期的实践:解决数学阅读能否实施的问题

1.学生有玩电子设备的习惯,而数学阅读的兴趣却需要重新激发

我们随机对50名师生作了一次调查,能比较直观地反映出小学数学电子阅读的现状。

教师和学生数学电子阅读现状调查统计图

从调查结果看,小学生玩电脑和手机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学生对数学电子阅读却热情不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没有专题的数学电子阅读内容体系,随意阅读到数学内容的几率很低,尤其是在没有学习任务驱动的情形下,有意识进行电子数学阅读活动更是少之又少。

同时,发现教师参与电子数学阅读活动的频率也很低,而且教师和学生共同阅读的内容更少,这样实际上,现有的电子数学阅读是一种自发的状态,缺少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互性。

显然,学生有玩电子设备的习惯,而数学阅读的兴趣却需要重新激发。而提升学生电子阅读时间的关键,应该在于关注阅读内容体系的编辑和引荐、阅读任务的驱动、还有师生之间的互动与鼓励等。

2.数学电子阅读需要上位学习目标的指引

小学数学电子阅读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教师和学生的调查都从以下七大方面展开调查:

通过调查分析,小学生的电子数学阅读,往往被数学情境的故事性而吸引,但对内在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识别则较差,现在,这种阅读还是处于一种初级的随意注意状态,其数学学习的意义不大。

同时,发现教师的阅读也较多停留于教材的处理、教学的设计、教法的选择以及具体数学问题的解决方式等方面,也就是说,对于数学阅读的最初愿景,关注数学的思想方法已经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形成等内容关注较少,尤其是对于小学生的数学阅读内容缺少关注。

显然,要提高数学电子阅读的阅读,必须确立师生共同阅读的交集,教师需要设计上位学习的目标,以引导学生不断提升电子阅读的数学特性。

三、电子阅读体系开发的研究:解决电子阅读活动内容的问题

1.确定数学电子阅读目标

数学电子阅读不是一种简单的玩手机和玩电脑,而是一种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活动,因此,数学电子阅读需要建构一个处于认知上位的阅读目标。同时,这种目标显然不同于通常的课堂教学目标,它应该指向于教材的补充和发展的目标体系。它应该是一种偏重于数学思想方法的识别与习得的目标体系。

基于以上的设想,小学生的数学电子阅读目标大致如下:

力求传递——

数学概念在真实的生活中是如何演绎变化成型的;

数学应用是怎样完整地、真实地、自然地展现的;

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思想方法是如何循循善诱、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的;

伟大的数学发现灵感是怎样萌发的;

2.数学电子阅读活动的设计

以电子阅读的形式促使学生在智慧教育中发挥作用,以此促进家庭教育的互动,主要设计框架为:

3.数学电子阅读内容的利用

在内容的选择上依据电子阅读的特点,对数学故事、谜语、趣题加以取舍、挖掘、整合和开发,更好地达到以电子阅读的方式在互动中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价值。

取舍:根据上网进行筛选,保留积极有效的资源,舍弃消极的资源,要与数学教材链接,难免会有一些不积极的电子阅读素材,这也是要坚决予以舍弃或变通的。

整合:挖掘相近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把它们整合成同一主题的,凸显电子阅读层级化和序列化。

开发:根据一些知识点所特有的特点,根据学校阶段性的需要,挖掘不同电子阅读材料的阅读策略,赋予数学电子阅读新的价值和内涵。

4.数学电子阅读方法的开发

(1)讨论阅读:通过的网上质疑、交流,老师、学生、家长三者思维激烈碰撞,促进学生、教师、家长的智慧养成与可持续发展。

(2)比较阅读: 数学知识只有在比较、辨析中逐渐形成,才会在孩子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比较数学知识时,教师要注意两大方面的比较:一是同类型题的比较,二是不同类型的比较。比较时,说出相同点和不同点,还有说出知识的前因后果。

(3)勾画阅读:中国有句古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电子阅读时在电子书上一边看、一边想、一边圈出,再截屏保存,在学生反复阅读时,在电子素材上留下自己阅读的足迹,既提升了学生的电子运用能力,又便于复习和巩固、知识网络的形成。

四、由数学活动趋向于电子阅读课程化的研究:解决电子阅读常态化的问题

1.一月一阅读主题的创立

2.层级数学电子阅读课程的构建

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征,构建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层级电子阅读活动序列,让电子阅读符合不同年龄孩子的实际需要,让学生、教师、家长在不同层级都有提升。

五、电子阅读过程调控的探索:解决电子阅读实效的问题

为加强电子阅读过程的指导和活动效果的控制,达到智慧教育的效果,我们采取的以下策略:

1.做足活动实施前的指导

在活动实施前,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有效地进行电子阅读,碰到困难如何寻求帮助,在集体智慧共享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电子阅读活动的要求,选择合适自己的活动实施方法。

2.建设数学电子阅读“联盟”

充分利用网络的作用,建立班级微信郡、QQ群、班级网页,开辟班級活动专栏,要求学生和家长在在电子阅读的中途上传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探讨解题思路,互相督促,共建电子阅读“联盟”。

3. 突出电子阅读优于纸质阅读的特征

纸质阅读是一个人的阅读,而电子阅读要让全体师生家长参与活动,并在参与孩子电子阅读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发挥指导、督促和评价的作用。

4.数学电子阅读任务反馈与评价的研究

评价要达成的目标有二:一是常规性的,即帮助孩子认识到阅读时的得失。二是在评价中引领孩子体验电子阅读成果所带来的愉悦,激发深层次的阅读兴趣。同时,评价过程也是对教师明电子阅读开发的一次检验的过程,在评价中对电子阅读的内容、实施的方法方式等进行有效的反思与改进,促进研究本身的完善。我们对电子阅读的评价方式体现以下的特色:一是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倡导立体评价,在传统评价方式的基础上,利用微信、QQ群、电子小报等形式,在网络上实施展开。二是评价指向的指导化,开展全面评价,评价者不再只是传统教育上的老师,还有学生自己、伙伴、家长以及更为广泛的媒体中的阅读者。三是评价方式的激励化,重视展示性评价,在展示中实现激励与提升的功能,具体做法见下图。

数学电子阅读的开发与实践, 构建了基于的数学电子阅读智慧课堂教学,积累了数学电子阅读教学案例,可以给一线教师智慧教育时提供借鉴或直接运用,同时给自媒体信息时代下亲子互动和家长有效参与指导孩子提供了经验与方法。数学电子阅读这种新型阅读形式,在自媒体、家长与孩子互动的阅读过程中,促进了以学生、教师、家长为代表的教育利益相关者的智慧养成与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智慧小学生评价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我是小学生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