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胸膜肺炎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
2021-03-27王玲
王 玲
(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长征镇农业服务中心,海南琼中 572917)
2020年11月19 日,琼中县湾岭镇老市村小组陈先生向我们求助,他家饲养的30 头本地黑猪,突然发病死亡二头,剩下28 头也在发病,我们到户主栏舍,当时气温低至7℃,而且连续下雨两个多月,猪舍潮湿不保温,不通风不透气,猪的精神状态下降,生理状态欠佳,伴有食欲下降、咳嗽等症状,同时传染力强,大多数猪同时发病。根据畜主陈述情况和临床诊断经验凝为猪传染性胸膜炎肺炎。
1 流行病学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一类传染性较强的疾病,病原体为放线杆菌,抗生素对其不敏感。放线杆菌为小球杆菌状,形态较为丰富,病菌有荚膜,且可释放毒素,但并无过强的毒性,仅用常规消毒药便可以将其杀死,且对温度抵抗力较弱,在60℃温度持续20 min 后即会被杀灭[1]。在4℃以下能生存一个星期,通过分必物排出体外的病菌生存能力弱,因此存活时间较短,通常为几天。病猪和带菌猪均是传染源,全年可发病,最常见是冬季,由于天气寒冷,猪栏潮湿,不通风透气,加上饲养密集,猪舍卫生环境污染严重,通过呼吸道分泌物和病畜口沫,粪便于及空气污染传播,不同性别、不同品种、年龄较小的猪,特别是3月龄内仔猪,其抵抗力偏弱,患呼吸道疾病概率较高,往往存在较高死亡率。
2 临床症状
2.1 最急性型
病猪和潜伏期带菌猪均是传染源,潜伏期通常在2 天内,体温高42℃,心率加快,不吃不喝,死前出现腹泻和呕吐,无任何呼吸道症状,突然发病死亡,以纤维素性出血性胸膜肺炎为特征。
2.2 急性型
猪患病后,精神不振,食欲下降,体温有明显提升,通常超过42℃。早期病猪并无明显症状,因此难以及时发现,后续全身皮肤呈现出紫色,呼吸难度加大,变得愈发急促,频繁站立,脉搏细弱而快,出现败血症,来不及治疗,48 h 内死亡,死亡率非常高。
2.3 慢性型
由急性转成慢性。病猪不发热, 体温39.5℃~40℃,食欲减少,粪便稀软,皮毛粗乱,喜欢饮水,绝大部分病猪出现呼吸困难,严重时伴有咳嗽、喘气,易引起胸膜炎,部分病猪嘴孔处流出带血样泡沫,后肢站立能力不足,行走时失稳,有的口、耳、四肢皮肤呈紫色,生长发育停滞,多因窒息死亡,有的种猪繁殖力下降,发病率和死亡率将超过80%。
3 病理解剖变化
病变主要在呼吸道。解剖急性死猪:其淋巴结较正常状态而言明显偏大,气管及支气管异样,产生分泌物,肝有肿大迹象,颜色变暗,而且质地变脆。解剖慢性死猪:淋巴结肿大,气管以及各支气管均产生较明显的泡沫渗出物,胸腔内堆积较多黄色积液,肺水肿并转变为紫色,部分病猪肺脏有干酪样坏死灶,还有部分病猪的心内膜出现发炎、脓肿。
4 诊断
综合考虑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解做出相应诊断。为更准确地做出诊断,同时需进行实验室检查,具体内容如下:
(1)无菌培养。从病猪体内的淋巴结、气管取分泌物涂片,将该部分做革兰氏染色处理,再转至显微镜内详细观察。发现其存在较多革兰氏阴性小球杆菌,形态丰富,符合病原体特征,判断为放线杆菌。
(2)细菌培养。巧克力琼脂培养,将其置于37℃恒温环境中24 h 培养,达到时间要求后,可以发现其存在灰白色小菌落,形态呈圆形且中间部位有较为明显的隆起。涂片镜检结果发现,菌体属于胸膜肺炎放线菌,形态多样,同时菌体表面存在荚膜,不形成芽孢。
(3)生化培养。经过以上分析,确定为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后,对其进行处理得到分离菌株,再做生化培养,即在巧克力琼脂平板上培养,温度全程保持在37℃,得到菌落(基本特征为:直径0.5 ~1 mm,偏湿润且局部有浅灰色的隆起现象),尿素酶试验呈阳性,进一步转至羊鲜血琼脂平板上,可以发现存在溶血现象。
5 发病原因
冬季气候具有较明显变动性,低温且未对猪舍做全面保温防寒处理,同时栏舍通风换气频率较低,导致舍内空气流通不及时,随时间延长,空气质量下降,形成不良气体刺激呼吸道,在此环境下,猪群抗病能力减弱,易患上疾病,与此同时还伴有传染性呼吸道综合征。从现有饲养管理情况来看,畜主未注射过胸炎肺炎疫苗。
6 药敏试验
泰乐菌素、恩诺沙星、头孢和四环素对胸膜肺炎放线菌较敏感,而对壮观霉素、林肯霉素不敏感。
7 治疗措施
放线杆菌血清型丰富,各自毒性程度也不尽相同,若单纯用药,易产生耐药性,因此,治疗时最好联合用药。
(1)采用20%替米考星100 g 加20%氟苯尼考100 g 加麻杏石甘散100 g 加饲料100 kg,混合拌料,2 次/d,连喂5 天。
(2)泰乐菌素0.05 ml/kg 与氟苯尼考0.05 ml/kg配合注射,1 次/d,连用3 天。
(3)林可霉素10 mg/kg 加卡那霉素0.1 ml/kg 加地塞米松4 mg/kg 混合注射,1 次/d,连用3 天。
8 预防措施
8.1 加强日常饲养管理
定期用烧碱或其它材料对养猪场做全面消毒处理;及时清理粪便等污物,避免长时间堆积以及大量堆积;加强对饲喂用具清洁以及消毒;加强现场通风,提高空气对流水平;根据猪龄以及现场环境,合理控制饲养密度,以免因密度过大而影响正常通风;科学饲喂,减少应激,通过优质饲料供应,增强猪抵抗力。若因某些原因发生疫情,需及时上报有关部门,向技术人员寻求帮助,识别病猪并予以治疗,切断疾病传播路径,减小不良影响。对于病猪曾使用过的圈舍以及其经过区域,应做全面消毒处理,禁止人畜流动,以免造成更大范围的传播[2]。对于可能受到威胁的健康猪只,则需要组织进行口蹄疫灭活疫苗接种,提高对疾病的抵御能力。若正处于口蹄疫流行期,则需加强控制,以免经创伤接触感染。
8.2 加强引种前的检疫工作
尽可能做到自繁自养,若因发展需求或是某些原因而需引种,则需注重对猪种品质的分析。在引种时,应当予以隔离,做血清学检查,只有在确定猪只为阴性猪后,方可引入。若因防控不当而引入携带疾病的猪只,则容易导致既有的健康猪受到影响,此时需加强血清学检查,清除隐性和带菌猪。此外,也可以采取药物防治措施,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净化猪群。
8.3 免疫接种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预防除了日常管理外,还有必要将疫苗接种工作落实到位。现阶段疫苗类型主要有亚单位苗和灭活苗,各自均有其应用特性,但也存在局限性,例如难以有效抵抗各类血清型,同时也难以从根本上改变病猪带菌状态,存在诸多隐患。对此,对于血清型不明的猪场,需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应用自家苗,方法是:将纯化的分离菌涂至巧克力琼脂培养基上,转至10%二氧化碳中,予以24 h 培养,全程均保持37℃恒温状态;经过处理后,用生理盐水洗脱,再向该菌液内加入3%福尔马林溶液,并置于37℃恒温环境中,持续48 h灭活处理,对制得的样品做无菌检验,若满足要求,则将其转至4℃的冰箱内保存,以便使用。
8.4 药物治疗与预防
防治过程中应及时更换药物,不可长时间使用一种,若需一次采用大量药物,则有必要进行药敏试验,保证用药效果。虽然可以采取疫苗预防,但实际应用来看,疫苗预防效果有限,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难以根除病原,药物治疗方法效果较好,但容易产生耐药性。因此,一方面需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另一方面则需定期更换药品,以免产生耐药性,通过多重措施的落实,提高防疫水平。
9 小结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主要发生部位集中在肺、胸腔。猪肺疫常见于咽喉部位,有较明显肿胀,同时可见皮肤、皮下组织等处存在出血点。前者病原体为放线杆菌,后者为巴氏杆菌。在实际养殖工作中,需要根据病症、病原体类型等做出判断,准确区别疾病。在实际治疗中,应从猪患病情况切入,尽早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不可滥用抗生素,对于显现临床症状的病猪,应确定其治疗方案并持续用药5 ~7 d。在本次治疗中,用药时间达到5 d 以上,实际治疗效果较好,病猪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