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对1例中华鳖胃肠道出血型腮腺炎的治疗初探

2021-03-27向贤明尹利娟龚一水

中兽医学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腮腺炎血型胃肠道

向贤明,尹利娟,龚一水

(1.宜宾市翠屏区农业农村局,四川宜宾 644002;2.宜宾市筠连县畜牧水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四川宜宾 645250)

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隶属于爬形纲龟鳖目鳖科,又名水鱼、甲鱼、团鱼,是我国广为分布和大量养殖的名贵食用水产动物。中华鳖胃肠道出血型腮腺炎,又名中华鳖腮腺炎、鳖出血病或者鳖出血性败血症等,病原是一种无膜的球状病毒。由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的夏秋季节是高温、高湿天气最明显的季节,这一季节该地区日均气温普遍在28℃以上,月降水量达200 mm 以上。严重的高温、高湿天气给环境中的大量细菌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致使该季节在养殖活动中疾病频发。根据以往的养殖经验,中华鳖胃肠道出血型腮腺炎也主要流行于该季节,特别是在25℃~30℃温度下爆发率更高,对刚刚冬眠后的种鳖或刚刚投放的幼鳖影响最大。

四川省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具有养殖中华鳖的良好环境。通过对2019—2020年四川省宜宾市某渔药公司对外服务记录查阅发现,该渔药公司服务的11 户中华鳖养殖场中有3 户养殖场曾经出现过中华鳖胃肠道出血型腮腺炎。通过到场询问养殖管理人员,了解到该疾病在3 户养殖场中都主要暴发在7月,发病率最高的1 家养殖场的发病率达到了61.3%,最低1 家由于用药及时也达到了35.6%,3家养殖场的平均死亡率为44.1%,给中华鳖养殖户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池塘

1.1.1 池塘情况

患病中华鳖养殖场建有10 余亩现代化的露天养殖池塘,每亩饲养中华鳖约800 余只。该养殖场场地环境安静、背风向阳、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方便,常年水深保持在1.2 ~2.5 m,淤泥厚20 ~40 cm,底质为壤土。

1.1.2 病鳖情况

2020年7月底,该场养殖技术人员在日常巡塘管理中发现部分中华鳖开始出现了脖子肿大、背甲上有零星的白色斑点,早晨投放在采食台上的饵料出现了未食完的情况。2 天后,其他几口养殖池塘也出现了类似情况,同时池塘中的中华鳖开始大量死亡。根据日常观察及对病死甲鱼的初步检查,疑似该中华鳖养殖场的中华鳖患上了中华鳖胃肠道出血型腮腺炎。

1.2 试验药品

二溴海因、氟苯尼考、中药制剂(三黄散)、枯草芽孢杆菌、产酶益生素。

2 诊断方法

2.1 问诊

询问养殖场管理人员近期天气情况以及池塘放养鳖的种类、数量、规格、放苗时间、池塘养殖水来源、水深、池塘用药情况、消毒情况、日常投饵情况等。

2.2 临床诊断

2.2.1 肉眼检查

用渔网在池边捕捞了6 只行动迟缓、不吃食的中华鳖。通过初步检查发现,捕捞的中华鳖均存在颈部肿大、全身浮肿的情况,部分中华鳖体表有零星的白色斑点。

2.2.2 解剖检查

用解剖剪刀对捕捞的中华鳖进行解剖检查。将患病中华鳖背甲朝下腹甲朝上,静置于干净的解剖盘内,右手握住解剖剪,直接用解剖剪从中华鳖颈(或尾)的腹面剪开皮肤,然后用解剖剪向两侧剪开,将中华鳖的背、腹甲分离(注意中华鳖的背、腹甲在体侧接缝位于背面),采用同样的方法去掉中华鳖的整块腹甲,使需要解剖的中华鳖内脏器官整体暴露在外,便于进一步观察中华鳖的内脏。通过对6 只中华鳖的解剖,发现这6 只中华鳖的腮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灰白糜烂状,肠道颜色也呈现出不同程度黑灰色,胃肠道内无饵料或存在少量的饵料,肠壁上布满不规则的血丝,胃肠内有凝固的零星血块。其中有2 只的肝已经开始出现硬化。

2.2.3 实验室诊断

通过细菌培养可以进一步确诊养殖场中华鳖患病原因,便于下一步的治疗。在无菌条件下,取患病中华鳖的部分肝脏组织进行培养基培养,并从培养的培养基中分离出形态均匀、大小一致的革兰氏阴性杆状细菌进行再一次培养。对培养后得到的细菌进行进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鉴定结果证实最后分离培养的细菌为嗜水气单胞菌,故可以确定该病为嗜水气单胞菌感染所致。

3 治疗方法

3.1 前期治疗

根据查询近期天气情况得知,7月29日—8月3日均是晴朗天气,适宜对整个养殖场的中华鳖进行全池泼洒药物治疗,同时制定相关治疗方案。

3.1.1 消毒

从7月29日早上10:00 点左右开始采用二溴海因对全场养殖池塘进行紧急消毒工作。二溴海因用药量为0.35 g/m³。二溴海因对皮肤具有强刺激性,在消毒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应穿耐酸碱橡胶工作服,戴橡胶耐酸碱手套,必要时最好佩戴防毒面具,避免吸入二溴海因。全塘泼洒过二溴海因后观察2 ~3 h,主要观察池塘中的中华鳖有无任何不良反应。全塘消毒每3 天进行1 次,每次换水后进行。

3.1.2 药物治疗

饲料中添加氟苯尼考和中药制剂(三黄散),1 次用量按照每kg 中华鳖体重添加50 mg 和250 mg拌饲投喂,每天2 次,连用7 d。为便于在饲料中添加药物和增加饲料的适口性,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饲料中混入等量的小鲜鱼块和猪内脏糜。每次投饵量为中华鳖体重的8%左右,1 天投喂2 次。

3.2 治疗效果

8月5日上午09:00 左右,全塘观察后发现患病中华鳖数量开始减少,大部分中华鳖开始活泼好动,在食台附近开始有争食饵料的现象,中华鳖胃肠道出血型腮腺炎得到有效预防。为增强中华鳖体质,增强中华鳖的抵抗力,在饲料内再添加产酶益生素和强生素等微生物制剂及免疫增强剂,时间为2 周。8月5日上午11:00 左右,用多元有机酸对全塘进行泼洒,用药量为0.7 g/m³。多元有机酸具有激活水中酶、分解有机质的作用。

3.3 后期治疗

8月7日上午11:00 左右,对全场池塘泼洒枯草芽孢杆菌来改善水体水质,每亩1 m 深水的塘添加150 g。池塘使用枯草芽孢杆菌前需进行活化。具体方法是:枯草芽孢杆菌、红糖和水按照1:0.5:20的比例浸泡2 h 以上,浸泡过程如能采用增氧机打氧,枯草芽孢杆菌的活化效果更佳。塘底淤泥较多的塘可以加大使用剂量[1]。

4 总结

中华鳖胃肠道出血型腮腺炎发病原因主要有:(1)池塘饲养的中华鳖密度过高,饲料利用率偏低,造成养殖池塘内残饵、排泄物增多。中华鳖的残饵和排泄物等在水体中通过高温、光合作用等不断的发酵造成池塘内养殖水体的水质、底质开始逐渐变坏,为嗜水气单胞菌大量繁衍提供了必要的条件;(2)恶劣的水环境会使中华鳖的免疫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不断下降,体质逐渐变差,水体中大量嗜水气单胞菌开始侵袭中华鳖,引发中华鳖胃肠道出血型腮腺炎病。因此,养殖管理者要有效防控中华鳖胃肠道出血型腮腺炎的发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 加强水质管理

首先,养殖管理者需要定期检测养殖池塘水质,尤其是检测养殖水体中有害病菌的数量;每天定时巡塘;定期做好日常水质调控工作。在日常养殖管理工作中,养殖管理者可以视养殖水体变化情况,合理采用有益微生物制剂改善养殖水质,提高养殖水体的稳定性和自净能力。一般可以采用市面上常用的EM 原露、芽孢杆菌、有机酸等来降低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的含量,从而有效分解养殖池塘底层有机质和其它有害物质。其次善于掌握日常的注水、换水,注水、换水是调节水质的最简单的物理方法,但是频繁换水容易造成养殖对象产生应激反应和破坏池塘水质原有的生态平衡。日常换水应以适当添加水为主,切忌采用大排大灌的方法。

4.2 严格把好饲料质量关

规模化养殖中华鳖一般采用全价配合饲料。目前饲料市场的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养殖场应选择信誉高和质量过硬厂家生产的全价配合中华鳖专用饲料,切忌为降低养殖成本,贪图价格便宜的低质饲料。投喂的饲料首先保证新鲜不变质,颗粒口径大小适宜。中华鳖养殖过程中,投喂饲料过多,不仅造成饲料浪费,养殖成本增加,还容易造成中华鳖胃肠道疾病,并且过多的饲料还会污染池塘水质,引发其他疾病;投喂饲料量过少,容易造成中华鳖成长缓慢,更有甚者会引发中华鳖为争抢饲料而互相残杀。因此每天投喂的饲料应该根据中华鳖的摄食情况和天气、温度及水质变化而决定投喂量。

4.3 注重疾病的预防

中华鳖养殖池塘在准备养殖中华鳖前,养殖池塘应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一般建议采用生石灰进行彻底消毒并且烈日暴晒池底;在日常养殖过程中,建议每15 ~20 天左右使用生石灰、溴氯制剂、三氯异氰尿酸钠、聚维酮碘等安全环保药物对养殖池塘消毒1 次。在日常所使用的消毒药品中,所有消毒药品应经常交替轮换使用,避免长期使用单一成分的消毒药品,以免细菌产生耐药性。

猜你喜欢

腮腺炎血型胃肠道
体外仿生胃肠道模型的开发与应用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腮腺炎外敷用什么药
你是Rh(-)血型的准妈妈吗
你是Rh(一)血型的准妈妈吗
流行性腮腺炎 中医透皮技术治疗经验
流行性腮腺炎的观察及护理体会
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的流行特征及预防控制疫情流行的具体措施分析
36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探析
连花清瘟胶囊致胃肠道不良反应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