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县生猪稳产保供的做法及建议
2021-03-27李相柏
李相柏
(甘肃省会宁县党家岘乡人民政府,甘肃 会宁 730712)
1 生猪稳产保供政策概述
2018年8月3日我国首发非洲猪瘟疫情,之后随着疫情的扩散生猪价格大幅度上涨,猪肉产品市场供应紧俏[1]。2019年9月6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意见强调“养猪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猪肉是我国大多数居民最主要的肉食品。发展生猪生产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生活、稳定物价、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大局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养猪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但产业布局不合理、基层动物防疫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仍然突出,一些地方忽视甚至限制养猪业发展,猪肉市场供应阶段性偏紧和猪价大幅波动时有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以来,生猪产业的短板和问题进一步暴露,能繁母猪和生猪存栏下降较多,产能明显下滑,稳产保供压力较大”。为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增强猪肉供应保障能力,2019年12月4日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加快生猪生产恢复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方案要求,像抓粮食生产一样抓生猪生产,把生猪稳产保供作为农业工作的重点任务抓紧抓实抓细,千方百计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千方百计确保元旦春节和“两会”期间猪肉供应,务求尽早取得实效。
中央出台生猪稳产保供政策之后,甘肃省各级政府积极响应,相继出台了符合地方实际的相关政策,推动生猪稳产保供工作落地见效。2020年4月20日,白银市农业农村重点工作推进会明确指出,要充分认识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从讲政治的高度,以“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集中精力、不折不扣把生猪稳产保供等重点工作落细落实落到位。会后白银市对生猪稳产保供工作量化任务、细化分工,实行半月调度、每月排名通报制度,要求全市各县(区)在2020年6月前完成年度任务的60%以上。会宁县作为生猪调出大县,积极研究全县的生猪生产形势,经过系统科学谋划,努力发展生猪产业,目前全县生猪产能已全面恢复。现将会宁县生猪稳产保供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2 会宁县生猪稳产保供的主要做法
2.1 紧抓非洲猪瘟防控出实招
根据中央、省、市相关政策,会宁县结合自身实际,对非洲猪瘟防控实行分片包抓责任制,由县农业农村局科级领导分片包抓乡(镇),乡(镇)分管领导和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分片包抓村;县级专业技术人员包抓乡,乡级专业技术人员包抓场。养殖规模1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由县级包抓干部负责,养殖规模10~100头的生猪养殖场由乡级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养殖规模10头以下的养殖户由村级防疫员负责,对县域内所有生猪数量实行日报告制,每周排查2轮(次)。制定了“12345”非洲猪瘟防控策略,“1”指落实1个制度,即领导带班,24 h值班,实行日报告制度;“2”指2项重要工作,即制定2个方案、落实好两告知两承诺(非洲猪瘟防控应急预案和非洲猪瘟疫情处置方案,县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向养殖场告知,养殖场向乡(镇)人民政府承诺,食药部门向餐饮企业、肉铺及售肉商超告知,餐饮企业、肉铺及售肉商超向食药部门承诺);“3”指管好生猪饲养管理人员、饲料推销人员和生猪贩运人员这3类人;“4”指狠抓4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生猪、病猪、病死猪统计,要做到记录完整、更新及时。第二个环节是生猪产品环节,一方面要防止病毒污染生猪产品,另一方面要阻断被病毒污染的生猪产品进入流通环节。第三个环节是把好泔水、饲料关,小规模养猪场加强对泔水喂猪的排查,较大规模养猪场加强对饲料的检查监管。第四个环节是加强对养殖场、屠宰场、交易市场的管理,督促其完善运行机制,防止病毒侵入);“5”指靠实5个责任,即县级非洲猪瘟应急指挥部的领导责任、乡(镇)属地管理责任、养殖场的主体责任、分片包抓乡(镇)的县级领导的包片主体责任、“一对一”监管专业技术人员的监管责任。
2.2 激励生猪生产恢复走实路
2.2.1 为促进生产加快恢复提供贴息贷款 2020年8月4日,甘肃省农业农村厅、甘肃省财政厅印发了《甘肃省2020年度生猪养殖企业贷款贴息项目实施方案》(甘农通发〔2020〕43号文件),会宁县按照文件要求对全县具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证的种猪场及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生猪养殖企业进行了摸底排查,帮助符合条件的养殖场申报贴息贷款,减缓了生猪养殖企业购买饲料、母猪、仔猪等的生产流动资金压力和新(扩、改)建猪场的建设资金压力,降低了生猪养殖成本,调动了生猪养殖企业的积极性,为加快生猪产能恢复和有效提升生猪稳产保供能力发挥了积极效应。
2.2.2 重新调整禁养区划分与管理 会宁县根据国家生猪稳产保供政策于2019年12月18日出台了《会宁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调整方案》,进一步规范了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和管理,以排查超出法律法规规定范围划定禁养区为重点,依法清理、分类处置、统筹规划、落实属地责任,为稳定生猪生产、保障猪肉产品市场供应提供了政策支持。
2.2.3 优化产地检疫程序,开通生猪流通“绿色通道”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开展以来,会宁县规范了生猪贩运监管,大力推广“12411”(1车、2牌、4证、1码、1台账)监管模式。“1车”指贩运人员必须有1 辆备案的贩运车辆;“2牌”指贩运人员佩戴的工作牌和用于贩运生猪的车辆标识牌;“4证”指动物贩运证、动物产地检疫证、动物免疫检测证和贩运人员身份证;“1码”指市场准入码;“1台账”指动物贩运台账。对动物承运人进行调运前和卸载后的全程监管,督促贩运人员在调运前后对运输车辆进行清洗和消毒,确保贩运人员依法依规调运。
2.2.4 建立健全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体系 向全县范围内的生猪养殖户宣传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政策,按60元/头的标准进行补助。着力推进病死猪专业化集中处理,指导无害化处理企业不断提升收集、转运、处理等环节的生物安全水平,确保企业可持续运行。加强对病死猪的管理和收集,建立管理台账,引入激励机制,使乡(镇)畜牧兽医站充分发挥畜牧防疫前沿阵地作用,不断提高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的质量和效率。
2.2.5 探索推进粪污资源化利用 以会宁县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为抓手,探索可复制推广的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和经验,推广整县治理典型模式,打通畜禽粪污终端产品利用渠道。建立社会化服务机制,利用全县6家有机肥生产加工企业生产商品有机肥,并组建28支社会化服务队,分散收集养殖粪污进行集中处理后还田利用,在解决中小散养户粪污处理难题的同时促进了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2.2.6 落实财政支持项目 作为全国的生猪调出大县,会宁县多年来对养殖10头及以上能繁母猪的规模养殖场(户)提供政策支持,推动生猪养殖提质增效,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力度和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非洲猪瘟强制扑杀时,给养殖场(户)按1 200元/头的标准发放了补助经费。
2.2.7 保障养殖用地 合理安排养殖用地空间,把生猪养殖用地按设施农用地管理,不需要办理建设用地等相关手续。鼓励利用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安排生猪养殖生产,利用原有养殖设施用地进行生猪养殖生产,提高了用地效率,促进了全县生猪养殖发展。
2.3 促进生猪产业转型下实功
2020年会宁县开始实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提高了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全县10头及以上能繁母猪的养猪场全部建设了堆粪棚,并配套了吸污车、排污罐等设施设备。2021年实施了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有助于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格局,实现绿色高效发展。
2.4 引导生猪产业提升见实效
近年来,会宁县抢抓国家支持生猪产业发展的政策机遇,坚持走“千家万户育肥、大场大户繁育”的路子,不断扩大生猪产业规模。2020年底,全县生猪饲养量达59.28万头,其中存栏22.98万头(能繁母猪3.4万头),出栏36.3万头;猪肉产量达2.61万t;生猪产业总产值达16.02亿元。全县有生猪屠宰加工企业1家,设计年屠宰能力10万头,2020年实际屠宰生猪3万头。2020年引进了上海东方希望畜牧有限公司,计划建设8个现代化生猪养殖场,配套建设屠宰加工、饲料生产及冷链物流中心,推动生猪产业链条不断完善。
3 会宁县生猪产业发展建议
3.1 保持非洲猪瘟防控力度不松劲
一是严格执行引种监测、隔离,禁止从有疫情的省(区)引种,从县域外引种必须进行引种监测,确保非洲猪瘟阴性,从外地引入的猪只至少场外隔离30 d。二是严格控制运输工具,禁止未经清洗消毒的车辆特别是外来车辆靠近猪场。
3.2 强化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保障
落实生猪养殖相关政策,以建设甘肃省重要的猪肉产品供给基地为目标,抢抓国家扶持生猪产业发展的政策机遇,大力发展生猪产业,加快良种引进和繁育,着力打造绿色标准化产业基地,早日实现县域内猪肉自给率达到100%。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发展规模养殖的生猪饲养户要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备案,按规定进行规范养殖。完善约束激励机制,鼓励合作化、产业化养殖,加强生猪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2]。
3.3 重视人才对生猪产业发展的作用
生猪产业专业化程度高,如果没有专业技术人员的帮助,新创业的养殖场(户)很难在创业初期站住脚。应建立能让农业人才下沉一线、扎根基层的政策体系,树立职业农民做强农业产业的用人导向,将乡(镇)农业技术人员从繁重的包村工作中解脱出来,一心一意帮助地方发展农业产业。着力改善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条件及待遇,让技术人才留得住、展才智。加大农业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激励技术人才创新,让创新成为引领农村发展的“动力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