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小林运用威灵仙、皂角刺、生薏苡仁治疗息肉经验
2021-03-27鲍婷婷顾成娟于同月蒋子云
鲍婷婷,王 涵,顾成娟,于同月,蒋子云*
(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2.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福田〉,广东 深圳 518034)
息肉多指生长在人体黏膜表面上的赘生物,病因可能与饮食、机械、炎症等慢性刺激以及遗传因素有关,临床表现多见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某些胃肠道息肉综合征。息肉虽属于良性病变,但其中一部分,如腺瘤性息肉被认为具有恶变的高度风险。既往临床实践表明,中医药可以有效的预防其复发,并可提高其根治率[1]。仝小林院士在辨治该病时,采用其提出的“态靶因果”辨治方略思想,处方时使用态靶同调的三味小方:威灵仙15~30 g,皂角刺15~30 g,生薏苡仁15~60 g,标本兼治,屡获良效。现将仝小林院士经验总结如下。
1 谨守病机:脾虚是病之源,湿浊、痰结、血瘀是主要病理机制
消化道系统为息肉的好发部位,以消化道息肉为例,现代医学所称的息肉多归属于中医“肠覃”“肠澼”“积聚”“癥瘕”“瘤”等范畴。《素问·太阴阳明论》道:“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䐜满闭塞,下为飱泄,久为肠澼。”《灵枢·水胀第五十七》记载肠蕈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丹溪心法》认为:“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景岳全书·积聚》中认为:“凡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医林改错》提出:“无论何处,皆有气血,气无形不能结块,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由以上可知,息肉之病机主在湿、痰、瘀、虚,多为虚实夹杂之证。仝小林院士认为,息肉的发生与复发之根源当为脾虚,而湿浊、痰结、血瘀是其主要发病机理。
2 立法组方:健脾以治其本,化湿祛痰、逐瘀散结以治其标
息肉的发病总由脾虚为先,湿浊、痰结、血瘀在后;以脾虚为本,湿浊痰瘀为标。脾气旺盛,阳气充盈,脾胃气机调畅,运化正常,其湿浊、痰饮、瘀血得以气化消散,息肉无处可生。故仝小林院士认为在息肉的治疗中,应根据病情,从虚、湿、痰、瘀出发,根据邪实、正虚情况,健脾以治其本,化湿祛痰、逐瘀散结以治其标。
仝小林院士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精选三味药物:威灵仙、皂角刺、生薏苡仁组成三味小方。其中,生薏苡仁健脾祛湿以治本,调整机体脾虚之态,且能解毒散结,为治疗息肉的态靶同调之药;皂角刺可消痈脱毒,搜风通络,化痰散结,其锋锐引诸药直达息肉处而疏散之,威灵仙辛能行能通,咸能软能下,其性好走窜,功在通利,能通行十二经络,可祛痰逐瘀,消散盘踞于黏膜各处的积块,皂角刺和威灵仙同为治疗各类息肉的靶药。该小方中的三味药物态靶同调,标本兼治,从不同的角度达到消散息肉的目的。
威灵仙气温,味微辛、咸,具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温中散寒、解毒抗癌、涤痰化饮、破血逐瘀等功效[2]。《本草备要》中记载:“性极快利,积不痊者,服之有捷效”。《证类本草》记载:“腰肾脚膝积聚,肠内诸冷病,积年不瘥者,服之无不立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威灵仙具有抗菌、抑菌,抗肿瘤,免疫抑制,抗肝纤维化,抗氧化,镇痛,利胆,降低尿酸的作用[3-4]。
皂角刺,辛,温,可消毒透脓、搜风、杀虫。《本草从新》载:“其锋锐直达病所,溃散痈疽。”《药鉴》云:“主治诸般肿毒恶疮,能引诸品直至溃处,外科之圣药也……且能通气导痰,又敷肿即除。”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皂角刺具有抑菌、抗病毒、提高免疫力、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5-6],是治疗息肉的临床常用药[7-11]。
生薏苡仁,甘、淡,凉,可利湿健脾、舒筋除痹、清热排脓、解毒散结。由于其性味较为平和,药食两用,且兼有扶正之功。《本草备要》载其:“补脾胃,通,行水”“薏苡去湿要药,因寒因热,皆可用也”。具有抗肿瘤,治疗息肉、扁平疣[12-13]的作用。
3 合理量效
2020 版《中国药典》记载:威灵仙的临床剂量范围为6~10 g,皂角刺为3~10 g,生薏苡仁为9~30 g。徐坤元等[14]通过整理现代临床医家经验,总结出威灵仙常用量一般为10~30 g。蒋志平等[15]通过文献研究,总结出皂角刺每日常用量一般为10~60 g。生薏苡仁,其力和缓,用之须倍于他药,邸莎等[16]归纳出生薏苡仁用于除脾湿、散壅结时,常用剂量为60 g。仝小林院士在使用该小方治疗息肉时威灵仙的常用剂量为15~30 g,皂角刺的常用剂量为15~30 g,生薏苡仁的常用剂量为15~60 g。因威灵仙的毒副作用,不建议其大剂量长期使用,或配伍甘草调和药性,预防中毒。此外,治疗期间应根据病情的变化、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调整用药剂量。在用药配伍方面,常配伍徐长卿、刘寄奴,以解癌毒,并加强化瘀散结功效;若痰瘀为甚者,常配伍土鳖虫、水蛭粉(分冲)等峻猛走窜之虫类药涤顽痰,通瘀闭,散息肉;若息肉属寒湿瘀者,常配伍温阳散结之品,败酱薏仁附子汤亦可使用。
4 病案举例
患者王某,男,44 岁,2016 年9 月6 日初诊。身高175 cm,体质量87.5 kg,BMI 28.5 kg/m2。患者1 月前于河南省人民医院体检时查腹部超声示:脂肪肝;胆囊壁胆固醇结晶;胆囊多发息肉样变并壁毛糙。肝功及胆红素均正常。CHO 6.16 mmol/L ↑(2.8~5.68),LDL 3.81 mmol/L↑(1.2~3.12),APOB 1.21 mmol/L ↑(0.63~1.14)。既往冠心病史。刻下症见:乏力,气短懒言,烦躁易怒,间断腹部不适,伴嗳气、厌油腻,口臭,纳眠可,大便日2~3 次,不成形,质黏,小便色黄,排尿无力。舌胖大齿痕细颤,舌质暗,舌苔白腻,脉弦硬。西医诊断:1)胆囊多发息肉;2)脂肪肝;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4)高脂血症。中医诊断:胆囊息肉病。中医辨证:脾虚络瘀,湿热内蕴证。治法:健脾清热利湿,逐瘀通络。处方:黄连6 g,蒲公英30 g,生薏苡仁45 g,盐黄柏30 g,淡竹叶15 g,西洋参6 g,赤芍30 g,红曲3 g,威灵仙15 g,皂角刺15 g,虎杖15 g,鬼箭羽15 g,生地黄30 g。嘱患者饮食以清淡且富有营养的素食为主。以上方加减服药共6 月余,复查腹部超声示:轻度脂肪肝;胆固醇结晶(未见胆囊息肉)。为巩固疗效上方加减继服,半年后复查未见息肉复发,肝功及胆红素均正常,血脂基本稳定于正常范围,诸症好转。
按:患者形体肥胖,平素喜食肥甘厚腻,导致脾胃失和,湿热内蕴,气血壅滞,生成息肉。结合患者四诊资料,辨证当属脾虚络瘀,湿热内蕴证。故组方中以黄连、蒲公英配伍生薏苡仁健脾利湿、清热消炎,保护消化道黏膜,盐黄柏、淡竹叶、西洋参、生地黄清热滋阴,红曲健运脾胃而消膏降浊,以上诸药共同改善机体“脾虚湿热内蕴”之态,消除息肉的生长环境,其中薏苡仁又可解毒散结,为治疗息肉的态靶同调之药。方中威灵仙及皂角刺化瘀通络,且以皂角刺引药达病所,靶向消散胆囊息肉,合方中薏苡仁态靶同调,标本兼治,合方中虎杖清热利湿、解毒散瘀,合鬼箭羽破血通经、解毒攻毒。考虑到若饮食习惯不变,病因犹存,息肉恐有复发之虞,故嘱患者注意饮食,以调养脾胃,改善消化道黏膜内环境,收效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