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试析乳腺癌的中医诊疗特点

2021-03-27吴晓晴崔永佳卢雯平

吉林中医药 2021年12期
关键词:治未病体质乳腺癌

吴晓晴,崔永佳,卢雯平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治未病”思想证明中医早在先秦至汉代就意识到预防疾病发生的重要性。治有治疗、医治、治病;管理、处理[1]的意思,未病可概括为三层意思:1)未患病的健康状态;2)伏邪未发的状态;3)疾病进程中将要累及的状态[2-3]。结合乳腺癌的疾病特点,“未病”的概念可扩充为:1)患病高风险,但还未患病的状态;2)经历过现代医学规范化治疗的无瘤状态;3)乳腺癌复发、转移后,生命体征稳定的带瘤状态。治未病的思想时时蕴含并应用在乳腺癌治疗的各个阶段之中,与西医规范化治疗相配合,与手术、化疗协同作用[4]。根据患者的预后,不同强度(剂量、剂型、用药周期等)的干预也是治疗的一部分。

1 未病先防

中医认为体质偏颇、阴阳失衡是肿瘤发生的内在原因之一[5],未病先防主要体现在以平和质为目标,纠正偏颇体质,调整阴阳平衡。《灵枢·论勇》中记载:“有人于此,并行而立,其年之少长等也,衣之厚薄均也,卒然遇烈风暴雨,或病或不病”,阐明了体质与疾病易感性、倾向性的关系。体质是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等方面具有的综合性、相对稳定的内在特征[6]。在乳腺癌的中医诊疗中,以体质为基础,以病证为标准,辨证论治贯穿于整个过程。《景岳全书》言:“当识因人因证之辨。盖人者,本也;证者,标也。证随人见,成败所由。故当以因人为先,因证次之。”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提到:“天下有同此一病,而治此则效,治彼则不效,……则以病同而人异也。”任应秋先生说:“异病之所以同治,同病之所以异治,虽云决定于证,但就证的本质而言,仍关系于体质之有所不同。”可以说证具有体质的一部分特征,体质是内在的源头,证是疾病外在某一时间段的呈现,司外揣内,临床通过生活习惯、饮食偏嗜、生活环境、性格爱好结合证型来窥探体质的类型,治疗时也会通过调整体质来达到减轻病理证候的目的。体质决定了证的形成和从化趋势,例如素体阳虚,感受外邪后易从寒化;素体阴虚,外邪易化热,素体阴津不足,外邪易燥化,所以纠正体质偏颇是“未病先防”的重要依据。

明确患乳腺癌的高危体质,是“未病先防”的基础。《外科正宗》云:“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志者,致经络痞涩,聚结成核,名曰乳岩”;《医学入门》中有云:“郁怒有伤肝脾……名曰乳岩”;《医宗金鉴》云:“乳癌由肝脾两伤,气郁凝滞而成”。王琦教授提出了现代的9 种体质的基本分型,并提出了“体病相关学说”,即具有某些体质的人对某些疾病具有更高的易感性。前期临床研究发现,乳腺癌的易感体质类型有:气郁质、血瘀质、痰湿质[7]。人长期处于抑郁、焦虑状态,或长期久坐,缺乏运动,导致三焦气机不畅,脏腑气机逆乱,气不行则血瘀,气不布津则痰凝,与多种外来病理因素杂糅搏结而成癌毒,进一步交结而成有形之物,完成从无形之邪至有形之物,从功能失调至器质性损伤的病理过程。治疗时,对气郁质、血瘀质人群,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同时要多给予心理疏导,气郁质用逍遥蒌贝散加减疏肝理气,化瘀散结,血瘀质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活血化瘀,扶正祛邪;痰湿质人群,治以化痰除湿,并对其进行健康宣教,加强体育锻炼,控制体重,用六君子汤合蜂穿不留汤加减健脾化湿,化痰散结。

基于中医体质学说,寻找中医体质类型和乳腺癌发病的关系,筛选出乳腺癌的高发人群,提早干预,从而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并给予生活建议,是对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应用方式之一。

2 瘥后防复,巩固治疗

尽管我国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发生率仍在15%~35%[8]。有研究表明,恶性肿瘤的转移在早期即发生异常细胞游离[9],这就强调了“瘥后防复”的重要性。此阶段总体的治则为防复发转移、“先安为受邪之地”。

2.1 循因预防 现代医学规范化治疗后,很多患者达到了“无瘤状态”,若致病因素仍然存在,则会引起乳腺癌的复发转移。

乳腺癌的发病与肝郁脾虚,冲任失调相关。乳房属胃,乳头属肝,任脉上通膻中,冲脉为五脏六腑之海,与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相互沟通,共同主管乳房的生长发育。《灵枢·经脉第十》中曾说“肝足厥阴之脉,……上贯膈,布胁肋”“胃足阳明之脉,……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朱丹溪认为乳房属胃,乳头属肝;傅青主认为“乳岩乃性情每多疑忌,失于调理,忿怒所酿,忧郁所积,浓味酿成,以致厥阴之气不行,阳明之血腾沸,孔窍不通,结成坚核,形如棋子”。故乳腺癌的病因预防应从肝、脾入手,又因冲任系于肝肾,思虑伤脾,恼怒伤肝,导致冲任脉中之气血运行不畅,累及先天之本,冲任失调,故治疗中应以疏肝益肾,调理冲任为法,在此基础上根据辨证调整用药。

2.2 清除余毒 患者经历了手术、放化疗后邪气大伤,却仍有余毒未清,或伏之未发,伺机而动,或旁窜他处。伏邪遇内在或外来病理因素引动,也易致疾病复发或传舍他脏。正邪交争,余毒邪气与脏腑正气的强弱决定了肿瘤的转移与否,与现代医学备加关注的肿瘤微环境学说不谋而合。《灵枢·百病始生篇》中云:“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传舍于经,……留而不去,传舍于输,……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描述了肿瘤由原发病灶至他脏的转移过程。《瘟疫论》中说:“若无故自发者,以伏邪未尽。”此时的病机主要为正气亏虚,余毒未清。癌毒隐匿,毒性猛烈,易走窜,且易致虚致瘀致痰[10-11]。余毒的致病能力部分决定了其能否旁窜他处,使用清热解毒、抗癌散结中药,如白花蛇舌草、鲜龙葵果、红豆杉、山慈菇、半枝莲等清解余毒,达到瘥后防复的目的。

2.3 先安未受邪之地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研究表明,肿瘤微环境对肿瘤细胞在特定器官的生长和转移具有重要作用[12],这就提示我们不仅要预防余毒增长和癌毒四处走窜,更要顾护转移部位的正气,“先安为受邪之地”。

不同病理分型乳腺癌的预后以及易转移部位不同,利用现代医学的研究结果指导中医遣方用药不可或缺。三阴乳腺癌预后较差,最容易转移的部位是肺、脑、肝和骨,转移到肺的风险是40%,转移到脑的风险为30%,转移到肝的风险为20%,转移到骨的风险为10%[13]。所以,对于三阴乳腺癌患者患病后的前3 年,以预防复发转移为主。用药在顾护正气的同时,采用补肺透脑清肝的药物,如沙参、麦冬、鱼腥草、川贝母、百部等滋阴润燥,桔梗、杏仁引药入肺;枸杞子、生地黄补益肝肾,滋养脑髓,菊花、天麻引药上浮入脑;为防止肝转移,常用艾草、龙葵、八角莲、甲虫、穿山甲等清热利湿,选用入肝经之药。Luminnal A 型易发生骨转移,内脏转移发生率较低[14],预后相对较好,用药应酌加骨碎补、桑寄生、透骨草、川续断、牛膝、威灵仙补益肝肾,强筋健骨。有研究表明淋巴结转移可能与肝经相关[15],故可加猫爪草、橘核、白僵蚕等归属肝经之药,且能化痰散结。骨转移易发生在Luminnal B 型和HER-2 过表达型乳腺癌中,骨转移、脑转移较易发生在HER-2 过表达型乳腺癌中,且转移率均高于Luminnal A 型[16-17],重在抗癌解毒、补肝肾强筋骨,HER-2 过表达型加用入脑络、滋养脑髓药物。

3 既病防变,带瘤生存

晚期乳腺癌很难治愈,但可以治疗,通过辨病灶,控制肿瘤进展,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18-20]。“治未病”的理论在这一阶段体现在预防病邪深入,改善转移器官功能,尽力使患者“带疾而终天”。

3.1 扶正祛邪是关键 正邪交争的过程始终存在于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通过辨正邪关系强弱,予以扶正、祛邪或扶正祛邪并用,使患者处于“正邪交争,邪难胜正”的特殊阶段,是实现“带瘤生存”的关键。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提到:“至虚之处,便是留邪之地。”《诸病源候论·石痈候》云:“有下于乳者,其经虚,为风寒邪气客之,则血涩结成痈肿,但结核如石,谓之石痈。”复发转移的患者多存在正气虚损,《黄帝内经》有云:“大积大聚不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则死,此治积聚之法也。”此时患者正气已虚,不宜过于攻伐,而应保持正邪之间的平衡。脾胃为先天之本,水谷精微化生之源,为人体正气的产生提供物质基础,“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时时顾护脾胃,健脾和胃,调畅中焦。

3.2 改善转移器官功能 晚期乳腺癌出现远端转移时,常出现很多兼症,预防因转移器官衰竭而引起的死亡或生活质量下降,是此阶段的目标之一。晚期出现骨转移时,可能会出现病理性骨折、剧烈骨痛,中药中加骨碎补、补骨脂强筋健骨,预防病理性骨折,透骨草、鹿衔草、威灵仙、枸杞子补肾活血止痛;出现肺或胸膜转移,见咳嗽、胸闷,予葶苈子、莱菔子泻肺平喘,杏仁、桔梗引药入肺;出现肝转移,恶心厌油,食欲差,加茵陈、垂盆草、田基黄、熟大黄利湿退黄;出现脑转移时加全蝎、冰片、石菖蒲豁痰开窍,天麻、钩藤引药上行。

中医“治未病”思想与现代医学“三级预防”的内涵不谋而合,是中医预防医学的精髓,在乳腺癌各阶段治疗中应时刻谨记“治未病”的思想内涵。“治未病”思想在乳腺癌中的应用可简单地概括为未病先防、瘥后防复、既病防变。对于乳腺癌高危人群、规范治疗后巩固治疗人群和晚期复发转移人群,治疗目标不同,重点不同,灵活辨证,与辨体、辨病相结合。

4 病案举例

张某,女,64 岁,2019 年1 月来诊。患者于2018年8 月行右乳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浸润性导管癌,高分化,病灶1 直径为0.7 cm,病灶2 直径为1 cm,前哨淋巴结(0/4)。IHC:ER(+,70%),PR(+,40%),HER-2(0),Ki67(50%)。术后环磷酰胺、多西他赛化疗8 周期,现口服阿那曲唑片1 mg,每日1 次。2019 年1 月24 日乳腺超声结果显示:左乳实性结节,BI-RADS 3—4a 类,大小0.5 cm×0.3 cm,呈分叶状,CDFI:点状血流。同日胸片显示:肺部小结节,倾向良性。来诊时症见:性情急躁,腹胀,食后胀甚,食欲可,入睡困难,大便不成形,每日1 次,小便调。舌淡苔薄白,脉弦。中医诊断:乳岩,肝郁脾虚证;现代医学诊断:乳腺癌 Luminnal B 型。辨体质为气郁证。口服中药汤剂:山慈菇12 g,皂角刺12 g,白花蛇舌草15 g,重楼9 g,橘核12 g,乌药9 g,川楝子9 g,青皮9 g,肉桂6 g,泽泻30 g,川芎9 g,莪术9 g,紫草12 g,黄芪30 g,茯苓15 g,法半夏9 g,黄连6 g,炒莱菔子15 g,炒杏仁9 g,骨碎补15 g,炒酸枣仁30 g。10 剂,水煎服,日1 剂。

药后诸症减轻,效不更方,交替使用抗癌中药,随患者症状加减中药缓解患者症状。患者食后腹胀缓解,睡眠可,大便每日1 次,成形。复查左乳腺结节、肺部小结节无明显变化。随访至2020 年2 月,患者无复发转移倾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按:患者中老年女性,平素性情急躁,易多愁善感,舌淡苔薄白,脉弦,根据中医体质量表判定为气郁质。《金匮翼·积聚统论》云:“凡忧思郁怒,久不得解者,多成此疾。”气郁则脏腑气机不利,气机不利易导致血瘀、痰凝的发生,气、瘀、痰相互胶着,留滞不去,乃成积聚,若聚而成毒或与病理因素杂糅,则易发生恶性肿瘤。尽管该患者左乳腺结节、肺小结节尚可观察、随诊,但是足以说明患者体质偏颇,易产生积聚,因此此次诊疗的目的为调整患者气郁质体质,预防复发转移和发生对侧乳腺原发乳腺癌。方中橘核、乌药、川楝子、青皮理气不伤气,为主药,橘核、乌药疏肝理气散结,力度和缓,川楝子、青皮疏肝行气,散结破坚,药力较为峻烈,四药配伍理气消胀,驱邪而不伤正,目的在于缓解患者的一派气郁之象。山慈菇、皂角刺、白花蛇舌草、重楼针对患者原发病辨病治疗,防止乳腺癌的复发、转移,考虑到Luminnal B 型乳腺癌易转移至骨、肺[15],结合患者体质,选用莱菔子、炒杏仁宣降肺气,骨碎补强筋健骨,“先安为受邪之地”。气郁则血瘀,气滞则痰凝,故加用川芎、莪术、紫草以活血通络,茯苓、法半夏助津液输布,既治疗患者大便溏的症状,又防止津液输布障碍而致成湿、成痰,从积聚的病理因素出发,逐个击破。唯恐活血化瘀药加速癌症转移,加用大剂量黄芪扶助正气,做到攻邪不伤正,扶正不助邪。肉桂、泽泻引邪气下行,给邪气以出路,缓解患者的腹胀症状。炒酸枣仁养心安神,保证睡眠,有利于患者条畅情绪。全方攻补兼施,相互协同,相互制约,共奏扶正固本、祛邪解毒之效,高度体现了“治未病”的中医思想,不仅践行了“瘥后防复”的思想,在遣方用药上更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根据病邪的传变、生克特点,提前预防病邪入里或侵及他脏。

猜你喜欢

治未病体质乳腺癌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绝经了,是否就离乳腺癌越来越远呢?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乳腺癌是吃出来的吗
胸大更容易得乳腺癌吗
别逗了,乳腺癌可不分男女老少!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