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黄帝内经》探讨哮喘与肾的相关性

2021-03-27席崇程黄俊伟王伟航刘金涛王维广陈子杰翟双庆

吉林中医药 2021年4期
关键词:元阳肾阳黄帝内经

田 栋,席崇程,黄俊伟,王伟航,刘金涛,张 宁,王维广,陈子杰,翟双庆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哮喘是一种慢性呼吸道疾患,在全球范围内严重威胁着公众的健康。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环境影响,近二十年儿童哮喘发病率不断升高[1]。在西医的认识中,哮喘是一种气道的慢性炎症疾病,有喘鸣、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而在中医范畴中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主要表现为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2]。中西医对于哮喘的认识,有相通之处。而哮喘在西医的治疗过程中,普遍存在病情反复、难以根治,服药缓解、激素依赖的问题[3],这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心理和生理负担。而对于哮喘的根治方面,从中医角度探究具有可行性。本篇从《内经》入手,探讨得到哮喘的发作与肾有相关性,从肾的方面阐发哮喘发作的机理,强调了肾为先天之本的作用。以期为哮喘的根治提供指导建议。

1 《黄帝内经》哮喘

1.1 哮与喘辨析“喘”最早见于《内经》,而“哮”字在《内经》中并无记载,但其中记载“喘鸣”的症状有哮喘之意。晋宋时《诸病源候论》中出现的“呷嗽”和《太平圣惠方》中“喉中作呀呷声”记载都符合哮喘的症状描述。“哮喘”二字首见于《针灸资生经》,说明哮喘的病名已独立出现,可惜书中并无专篇论述。到金元时《丹溪心法》中专门列有“哮喘”专篇,提出“哮,专主于痰”的论述,对后世影响颇大。明代时虞抟对于哮和喘做了区分,其指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就此王肯堂提出了“哮必兼喘,而喘不必兼哮者”的见解。而到清代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中亦有“哮症多有兼喘,而喘有不兼哮”的论述。说明后世医家习称哮包含喘的部分,喘作为主要矛盾,两者具有相通性。因此对于哮喘的探究,需要抓住喘的主要病机。

1.2 《黄帝内经》哮喘与肾 《内经》中关于“喘”的论述共有21 篇。其中《素问·阴阳别论篇》言“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说明哮喘的直接部位在肺,而引起哮喘的原因为阳气扰动[4]。引起阳气扰动的原因,在《素问·太阴阳明论篇》言“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上为喘呼”。说明外邪为扰动阳气,引发哮喘的诱因。而除了外邪的诱发外,人体自身“魄汗未藏……起则熏肺”为内在原因。《类经》中释义“魄,阴也。汗由阴液,故曰魄汗”。所以,人体自身由于阴液不藏,易产生水邪为诱发哮喘的内在原因。《素问·示从容论篇》言“喘咳者,是水气并阳明也”,也强调了水气之邪可以引发哮喘。所以,痰饮水邪是引发哮喘的本质原因。这也符合现代医学中哮喘的发病机制,一是外界过敏原的诱发[5],也就是外邪。二是人体的体质因素,由于人体阴液不藏,容易产生痰饮水邪,从而易发哮喘。这与《金匮要略》“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必有伏饮”的伏饮理论亦有一致性。所以,在论治哮喘方面,除了规避过敏原等外邪外,也要从人体产生痰饮水邪的根源入手进行施治。而在《素问·逆调论篇》中言“肾者水藏,主津液,主卧与喘”。说明肾主水液,是人体产生痰饮水邪,从而易诱发哮喘的根源。所以,哮喘的发生与肾具有相关性,哮喘发作机理可以从肾的方面进行阐发。

2 哮喘与肾气化功能

2.1 哮喘与肾气化功能相关性 哮喘与肾的相关性,一方面体现在肾的气化功能。《素问·逆调论篇》言“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黄元御释义:“地气之上腾而生水液,悉属于肾。”说明肾的气化功能。对此张志聪亦言:“水生于中焦之胃土。然由下焦之气,上升以合化”。下焦属肾,所以,由肾的气化可以使水液正常升化。而肾的气化功能,主要靠肾阳的推动作用[6]。所以,肾阳不足,水液气化不利,容易产生痰饮水邪,从而诱发哮喘。正如《医学集成》言:“痰虽生于脾胃,其实肾阳虚损,不能熏蒸脾胃,以致脾不纳涎而痰成矣。”因此,肾阳不足是导致肾气化不利,产生痰饮的关键因素。《中藏经》也认为肾虚寒影响哮病的发生,其言:“又喉中鸣……亦为肾虚寒,气欲绝也。”所以,诱发哮喘的直接因素为痰饮,而痰饮的产生在于肾阳虚致使水液气化不利。强调肾阳的作用,一方面,肾中寄元阳,不亢不烈,温煦周身,使得周身痰饮水邪得散。如《金匮要略心典》言:“盖痰饮为结邪,温则易散。”另一方面,肾中寄元阳是五脏阳气的基础,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肾阳充足,气化功能正常,从根源解决痰饮水邪的产生,从而避免哮喘的发生。

综上,肾的气化功能可以使人体产生正常的水液,如果气化功能失常,容易产生痰饮水邪,从而诱发哮喘。而对于肾气化功能的正常,需要侧重于肾阳的方面。

2.2 哮喘与肾气化功能发挥 肾气化功能影响哮喘的发生,在各代表医家是否有所发挥。张介宾在哮喘的论述中,提出“当以元气为念,必使元气渐充,庶可望其渐愈”,注重元气的重要性。而在用药方面,提出不可妄用消散,宜加温补之药。有学者在“小青龙汤治疗哮喘,若喘,去麻黄”的辨析中,说明消散之品的使用需结合人体自身,以元气为念[7]。所以,哮喘的治疗需要固护人之元阳,使气化有根,不可妄用消散,克伐正气。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中也言:“喘因虽多,而其原未有不由虚者,元气衰微,阴阳不接续,最易汗脱而亡,一时难救”,汗脱为人之阳气脱失,说明肾阳气的重要性。而针对喘不能卧的水气喘促,提出宜桂苓甘术汤、肾气丸宣通气机,气化正常,水邪从小便中去,喘促得解。唐宗海在《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中言:“阳气不能布化,水饮停积,为咳喘癖痛等症,治宜温降。”说明喘证由阳气不能布化水饮产生。而人身之阳气,以肾中元阳为本。其对于喘息的治疗,有“小水不化……乃是肾中之阳不能化气。宜肾气丸治之”的论述。现代临床中多用肾气丸治疗哮喘的缓解期,取得良好的效果[8]。而张锡纯强调肾使下焦气化正常,从而可以翕纳吸入之气,使哮喘不易发生。《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言,“肾主闭藏,亦主翕纳,原所以统摄下焦之气化……是以吸入之气未受下焦之翕纳,而转受下焦之冲激,此乃喘之所由来。”从肾纳气的角度提出肾主气化影响哮喘的发生。而刘弼臣在论治小儿哮喘时,提出“补肾纳气,温阳定喘,可以消除夙根”的观点。在现代临床中吴银根亦用温补肾阳法治疗哮喘,效果显著[9]。从临证实践角度,证明温肾阳,主气化对哮喘治疗的可行性。

3 哮喘与“肾为胃之关”

3.1 哮喘与“肾为胃之关”的相关性 哮喘与肾的相关性,另一方面体现在主司二阴排泄功能。在《素问·逆调论篇》言:“肾为胃之关”,张介宾释义为“关者,门户要会之处,所以司启闭出入也。肾主下焦,开窍于二阴”。肾主二阴的排泄功能,排泄功能失常,一方面导致水液代谢不利,导致水邪蓄积。“肺主治节”,水邪蓄积加重肺的负担,容易造成喘证的发生。在《金匮要略》中运用射干麻黄汤宣肺利水止咳,从而缓解喉中水鸡声的喘鸣即是佐证。另一方面,魄门排浊不利,导致阳明壅塞。在《灵枢·经脉》中言:“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说明阳明壅塞,循经上传,会使肺经受扰,导致喘证的发生。《伤寒论》阳明病篇,208、218、221 条中有喘证发生伴有腹满的论述。在现代研究中,有学者针对哮喘的聚类处理中,将患者腹满等里实症状聚为一类[10],以此探讨哮喘。所以,阳明里实是导致哮喘发生的关键因素,而对于造成阳明里实的根源,需要从肾气对于二阴疏利的调控作用入手,正如黄元御在《素问悬解》言:“是胃关之开阖,悉凭肾气”。

3.2 哮喘与“肾为胃之关”发挥 在哮喘的现代临床中,对“肾为胃之关”的发挥,主要由寇氏运用引火归元理论治疗激素依赖性哮喘[11]得以佐证。引火归元理论,在明代命门学说兴起后,得到充分阐发。引火归元中“元”,在《说文解字》曰:“始也。”段玉裁注:“元者,气之始也。”而在《内经》中有“气有余便是火”的论述,说明元为气之根,气之根即为肾,所以引火归元有引导有余之气下归肾元之意。而阳明在《素问·腹中论篇》有“病热者,阳脉也……三盛阳明”,说明阳明为盛阳。在《素问·血气形志篇》又言“阳明常多气多血”,这些因素都容易造成阳明有余之气血,化热成实。胡希恕在治疗哮喘中,专注于瘀血热结,临证选方习用大柴胡汤加减[12],有消解阳明里实之意。而从哮喘易复发的长远性入手,结合赵献可“真元耗损,喘出于肾气之上奔……乃气不归元也。”的说法,哮喘的论治还需从肾元的本质入手,运用引火归元的方法进行阳明里实的调理。寇氏在治疗激素依赖性哮喘中,注重肾元的调理,自拟太和保元汤,引导有余之火下归肾元,既温补了命火,又解除了邪火,“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从而里实自然消解,从根源解决阳明里实造成的哮喘。哮喘以调理肾元虚为主,则标实自除,这也符合现代对于哮喘疾病本虚标实的认识。

在西医的认识中,哮喘属于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病理学中炎症存在细胞的过度反应,有聚集、浸润的现象,从而发生气道的高反应性。这与中医的热性反应有相似之处。而肾气主司二阴,一方面利水通小便对热量的代谢平衡有明显作用[13];另一方面,阳明胃火可导致饮食的过量摄入,而在国外学者研究中,热量的过量摄入与哮喘的指征关系密切[14]。所以以中医引火归元的方法,调控人体的热量平衡,对于缓解西医所说慢性炎症反应,亦有启发作用。

综上,肾为胃之关,主司二阴排泄,在中医认识中,可以发挥其调控二阴疏泄的作用,治疗哮喘。而在西医角度看,可以发挥其对热量代谢的调控作用来缓解炎症反应[15],治疗哮喘。而引火归元的方法正是“肾为胃之关”指导哮喘治疗的具体操作,有治病求本之意。

4 哮喘与过敏体质

在现代流行病学的研究中,过敏体质是哮喘发生的重要内在因素。中医的认识中,王琦将过敏体质归为九种体质中的特禀质[16]。特禀质多是由先天性和遗传因素造成的一种体质缺陷,一般与遗传因素关系密切。这与哮喘中约40%患者会有家族史相符合[17]。在中医中,肾为先天之本,与遗传因素关系密切。一方面,《景岳全书》言“而凡寿夭生育及勇怯精血病治之基,无不由此元阳之足与不足,以为消长盈缩之主,此下焦火候之谓也。”说明肾中元阳是先天禀赋的体现。所以,根据现代遗传学的特点,侧重肾元阳的方面,肾元阳充足,肾气化功能正常,人体无痰饮为患,哮喘自不易发生[18]。另一方面,《灵枢·本神》中亦有“两精相搏,谓之神”的观点,说明人的先天之成,与肾精的作用关系密切。并且哮喘疾病在儿童期到青年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发作次数减少,疾病减轻的特点[19]。这也符合中医以肾精为基础,人体的发育规律。对此,张介宾亦言:“肾主精髓而在下焦,若真阴亏损,精不化气,则下不上交而为促”。说明肾阴精不足,影响气化功能的物质基础也可影响哮喘发生[20]。所以,从肾为先天之本的角度治疗哮喘,需要兼顾肾阳和肾阴的方面进行辨证论治,尊重个体的差异性,这是体质研究的初衷,也是哮喘等疑难杂病的治疗思路。

5 结语

中医有“内科不治喘”的说法,说明哮喘由于其难治性,需要探讨的地方还有很多。从肾的方面来探讨哮喘的机理,一方面,肾的气化功能正常可以使痰饮水邪不易产生,规避外邪诱发哮喘的风险。另一方面,“肾为胃之关”,主司二阴排泄,以中医的角度,发挥肾气对阳明热结的调控作用,调理本虚,则阳明标实不上迫于肺,从而不易引发哮喘;在西医的角度,肾气主司二阴,对于全身热量的代谢有调控作用,全身热量代谢正常,可以缓解慢性炎症反应,从而治疗哮喘。因此,从肾的方面来探讨哮喘,侧重于人体先天之本的方面,可以减少哮喘的复发性,以期为哮喘的根治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建议。

猜你喜欢

元阳肾阳黄帝内经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肾阳不足的药膳疗法
由“三焦气化”浅议“治下焦如权”之法
OntheapplicationofAntConcinpre—translationofmachine
李元阳本《十三经注疏》研究述论
元阳印象
元阳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