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课程德育实施的探索
2021-03-27陈丹丹孟繁伟房俊楠
于 宁 李 丽 陈丹丹 孟繁伟 房俊楠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烟台 264199)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教育的立足点在于“育人”[1]。在德育过程中,不仅仅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要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作为医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操作技术,更要有崇高的医德修养和健康意识。德育不仅要出现在德育课堂上,更应该出现在所有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堂上。专业课教师应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深度挖掘和提炼德育因素,将德育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下文谈一下如何充分发挥解剖学的学科优势,寓德育于日常的解剖教学中。
一、《人体解剖学》课程德育的特点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研究正常人体形态和结构的科学,是医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第1学期,是医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医护人员的使命是治病救人,我们在同学们初次接触医学知识时,不仅要做好知识的传授,更要做好道德引领和教育。“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
《人体解剖学》课程德育的实施,要以生命教育为核心要义,充分挖掘分散的、隐蔽的德育融入点,适当进行融入、拓展、升华,结合医学专业特点和岗位工作要求进行德育,让学生潜移默化中受到心灵的洗礼和触动,形成自身的思想道德意识和行为准则[2]。
二、《人体解剖学》课程德育的实施
《人体解剖学》各章节蕴含着很多德育内容,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各章节的德育融入点。经过初步探索,《人体解剖学》课程的德育实施如下所示。
1.以生命教育为核心要义
生命教育是医学院校道德教育的核心要义[3]。《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和结构的科学,在教学过程中,是以正常人体为研究对象和学习对象的,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尸体标本,这就为生命教育提供了契机,包括尊重生命、死亡教育、尊重标本、“敬佑生命,生命至上”的人本主义精神等方面。
1.1 尊重生命。在胚胎学概要这一章节,阐述了胚胎的发生、发展。生命从何而来,如何从一个受精卵变成一个小生命。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思考生命从零开始,到出生,成长具备各种本领,来之不易,要更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另一方面,要启发学生理解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对父母感恩。《孝经·开宗明义》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引导学生真正领会其中蕴含对生命的思考,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尊重生命,对生命保持敬畏。
1.2 死亡教育。由于《人体解剖学》学科的特殊性,同学们在上实验课时,要与尸体和零碎的尸块标本接触。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同学在第一次实验课时,会存在抵触、恐惧心理。这时,我们可以融入唯物主义的死亡观,教同学们坦然面对死亡。银河系只是宇宙上万亿个星系之一,包含几千亿颗恒星,而太阳只是其中一颗普通的恒星,地球只是太阳系的一颗行星,人类就更加渺小了。人体由60多种元素构成,死亡后又回到宇宙。我们要以广阔的胸怀来看待世界,坦然面对生死。
1.3 尊重标本。“大体老师”是《人体解剖学》学习必不可少的无言良师,是珍贵的医学教育资源。越来越多的人去世后把自己的遗体捐献出来做科学研究,希望能为医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们的这种奉献精神是值得尊敬的,我们可趁机进行唯物主义生命伦理观教育。在第一次实验课时,带领全体学生默哀,来表达对“大体老师”的敬畏,树立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理念。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仪式化、形式化,让学生了解到“大体老师”的奉献精神,能够尊重和爱护“大体老师”。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敬畏的态度,认真、仔细地进行尸体解剖,对尸体解剖过程中产生的组织碎片不能随意丢弃,要统一妥善处置,以实际行动体现对死者的尊重和人文关怀,满足死者生前献身医学的良好遗愿[4]。
1.4 “敬佑生命,生命至上”的人本主义精神。“以人民为中心,生命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行为准则。不论是在地震、水灾还是公共卫生事件中,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生命至上”。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钟南山院士对“生命至上”四个字感触颇深:“对人民生命的态度,最能体现一个国家到底是不是把人民放在第一位。我们党和国家非常明确,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白衣为甲,逆行出征。在每一次的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中,医护人员都是冲在第一线的最美“逆行者”。他们勇于奉献,冒着极大的风险与疾病、病毒抗争。要弘扬他们的先进事迹,倡导医学生继承和发扬这种“敬佑生命,生命至上”的人本主义精神。作为医学生和未来的医护工作者,要把“生命至上”牢牢的铭记心间,以此作为自己的理想信念。
2.针对每个器官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
在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中,健康生活中的要求包括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践行“健康中国”战略,实现全国人民的“健康梦”是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作为医护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更要有过硬的身体素质。教师要充分挖掘与知识点相关的临床案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健康生活素养[5]。
在讲到每个器官时,根据其结构特点,拓展如何自我保护,若受伤害有何后果;如何预防常见病,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让学生学会健康生活。如讲到翼点时,可讲此处由于是额骨、顶骨、颞骨、蝶骨4骨交汇处,骨质薄弱且内面有脑膜中动脉通过,若打架使得此处骨折,可使脑膜中动脉损伤,出现硬膜外血肿,从而引起病人昏迷,所以击打太阳穴很危险。又如讲到肾时,可讲某男子长期以饮料代水,引起尿毒症的故事,引导同学们健康饮食,多喝水,少喝饮料,以减轻肾脏负担,保护肾脏。古语云:“上医治未病”。医护人员的感动和满足不应仅来自治疗疾病,还应来自预防疾病。鼓励学生把学到的医学知识传递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做好健康宣教工作,鼓励学生做健康知识的传播者、健康饮食的主导者和健康行为的倡导者。
3.联系临床实际进行医德教育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对医学充满了无限的好奇。每节课的内容都可以联系到临床实际,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趁机进行德育融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爱伤意识、无菌观念、严谨求实的观念。
在讲尿道时,可以拓展导尿术,由于尿道和膀胱内都是无菌环境,在操作时一定要注重无菌观念,以免引起泌尿系统感染。还可以结合男性尿道的狭窄和弯曲,讲导尿操作时,动作要轻柔,不要粗暴操作,以免损伤尿道黏膜,培养学生的爱伤意识。又如讲到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即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但是有部分学生经常将右髂前上棘写成左髂前上棘,如果手术时误在左侧开了一刀,后果会怎样呢?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其严谨求实的专业态度和对病人负责的职业道德。
在呼吸系统总结气管切开术所经过的层次结构时,可以结合医护工作者逆向而行、不论生死奔赴一线的事迹以及冒极大感染风险为危重患者行气管切开术的事例[6],让学生感受到敬佑生命的人本主义精神,感受坚守岗位、恪尽职守的职业态度。
4.以生殖系统为抓手,进行性教育,促使学生自尊自爱
《人体解剖学》是描述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在生殖系统一章,分别讲授男性生殖系统和女性生殖系统的正常结构,包括内生殖器和外生殖器。在此基础上,讲授性心理和性道德就显得自然而然。因此,以生殖系统为抓手,在掌握解剖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青春期性教育。
在授课过程中,明确告知学生人不仅是生物体,也是社会产物,辨明性别角色,做与自己性别相符的事情,对异性有科学认识,保持正常的异性交往。如讲授子宫内膜时,可以延伸讲一下人工流产手术对子宫内膜是具有一定损伤的,流产次数越多,子宫内膜相对来说越薄,易发生不孕或流产。提醒女生要洁身自爱,保护好自己。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要学会“自尊、自爱”。在讲到男女性的第二性征、月经、精子时,要引导学生对其正确认识,性成熟代表已具备生育能力,要增强责任感,使其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血液传播、性传播是我国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在利用血制品、输血工具、刺青、纹身,男女交往时须有安全防范意识。要正确对待艾滋病患者,施以同情、关怀的人文精神。培养正确的性观念,预防艾滋病和性病。
总之,医学生和医护人员需要具有崇高的医德,这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医学院校应融合各方优质教学资源,切实推进医学生的德育建设,全面提升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医学生的社会担当。德育不仅是思想道德课程教师的责任,更是全体教师的职责,是每一位老师的责任。每一位老师都要充分发掘学科的德育内容,寓德育于教学之中,真正起到育人的作用,努力引导他们成为具有执着信念、优良品德、丰富知识、过硬本领的医务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