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高考背景下如何高质复习文言文

2021-03-27许万军

中文信息 2021年9期
关键词:教者文言高三

许万军

(盐城市田家炳中学,江苏 盐城 224001)

进入高三语文的一轮复习,大部分学校会将文言文阅读作为第一个复习专题,直接理由是高考有明确规定背诵的文言文篇目,教学上易操作,换而言之,学生的高三语文复习是从背诵开始的。随着新高考下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题型明朗化,学生不仅要背诵至少二十篇文言文,还要在近一个月的专题复习时间内积累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化常识等一些琐碎知识,这是何等枯燥乏味的高三语文复习之开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的课程目标,即“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几个方面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1]。对照“新课标”要求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我们该如何高质地进行高三文言文专题复习呢?

一、课内课外相结合,实现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课内文言知识的目的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中能够迁移运用,从整体上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否则,积累就毫无意义,学生如果不能体会到积累带来的学习收获感,日复一日的积累实在难以恒温持续。

为了保持学生积极活跃的学习状态,首先,需要教者对课堂教学资源用心筛选、整合,每天在课本回归中积累到的文言知识和当天的课堂学习内容、课后阅读练习要暗合,例如,在《劝学》的识记积累应包括实词疾、绝等,虚词之、而等,特殊句式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那么在当天给学生训练的课外阅读中要重点突出这些知识点的考查,以期学生在不同语境中做到联想、运用,增强学习过程中前后知识的关联性。其次,教者要引导学生养成主动运用课内知识去解决课外阅读问题的思维习惯。文言文和今天的学生虽然有时空隔离造成的疏远感,但毕竟都是汉语,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遇到问题时往往会跟着现代汉语的感觉走,导致思考的想当然。如果能让学生在已学过的课内文本中找到解决问题的依据,能根据古代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语言表达的含义,坚持下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思维会愈加严谨。课内知识和课外阅读关联的点是多角度的:可以是一个字,某个实词或虚词的某项含义;可以是一个句子,相同的句子结构或相似的表达习惯;可以是一种文体,某种文体的阅读方法从课内文本延续到课外;可以是某种思想精神,将丰富的人文主题注入学生的成长血液中。

从紧贴高考考题出发,这一核心素养较多体现在断句题和翻译句子中。古人有着区别今人的语言表达习惯,如主语承前省、追求句子简洁整齐、关键地方出现语气词等,这些都在断句中考查,而这些又都能在课内文言文的复习中不断强化,至于翻译句子涉及的语境意识、文言知识就更不必说了。

二、增强文体意识,实现思维发展与提升

选入高考考查的文言阅读材料前几年主要是人物传记,今年新高考四套全国卷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以历史事件为主的纪事本末体,两者在表达方式上都是以叙述为主,兼有议论。

梳理高考规定必背的二十篇文言文,从《论语》十二章到姚鼐的《登泰山记》,时间跨度从春秋战国到清朝,文体涵盖语录体、论说文、人物传记、散文,教者如果能充分智慧地运用这些文本材料,应该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阅读文本、语言表达的思维能力。

例如,《劝学》是一篇论说文,文章在内容上观点明确、论证有力,结构上清晰明了、层层深入,语言上凝练有力、易懂晓畅,学生完全可以借助这篇文章的通透把握阅读论说类文言文的方法,建构文言文中论说文的阅读体系,从结构、语言、思想等方面形成固化的阅读方向和思维习惯。学习成果是需要不断强化,方可在学生的思维层面产生质的变化,尤其是走向高考的学生,所以针对性地强化练习必不可少。对应《劝学》的课内回归复习,教者可以选择关联性文本荀子的《非相》,这篇论说文在难度上略高于《劝学》,但观点明确、结构清晰、例证丰富,从学生课前自主限时完成到课堂重点分析交流,运用好一定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阅读论说文类文言文的能力。

在思维训练方面,二十篇文言文的复习价值还可以发掘。教者可以让学生用现代汉语概述每篇文言文的内容,最好是分段进行,且要求概述的语言面貌对应文言文的文体特征和时代气息,这样的学习行为既可以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便于应对情境默写,又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语感,还可以延续到课外阅读中,学生能迅速把握内容以提高客观题第三小题的答题准确率。

三、感受作品形象,实现审美鉴赏与创造

走进文言经典,丰富多样具体可感的形象迎面而来。有文学长河里的群像,如和蔼可亲的孔子、行吟泽畔的屈子、感伤不已的归有光;有自然山水的景象,如赤壁的清风明月、石钟山的潺潺水声、泰山的日出风雪;有承载深沉况味的建筑,如绵延数里的阿房宫、珊珊可爱的项脊轩、温暖亲切的田园小居……这些形象衍生出的审美、思想、人性、历史等深厚元素足以改变高三文言文复习的底色。

复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学生既要有对一字一句知识层面的微观掌握,也要学会用宏观的视野去思考文本的价值,这样才能跳出文言文复习低层次学习的泥潭,无限延展学习的空间。首先,在文言文复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屈原坚守的家国情怀、韩愈倡导的从师之道、归有光呈现的漫漫求索之路,这些人文思想让学生在触摸文言文字时感受到别样的温度,文本所包含的学习价值不仅成为学生头脑的记忆,也可以成为他们成长的精神营养。其次,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品位,这些文言经典作品包含着诸多恒久弥香的美,有人格美、人性美、自然美、文化美,学生在这些美的熏陶下,可以让自己在当下纷繁芜杂的世间洪流中保持中正雅致的风度。最后,学生可以养成独立的人格,我们的学生在集体教学的模式下不自主地会人云亦云,而经典作品中独立人格的光辉能让学生明白独立人格的魅力与可贵,如魏征的敢于直谏、韩愈的不从世俗、陶潜的远离官场,而具有独立人格支撑的人生才能奋斗出别样精彩的价值。

“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在高三文言文复习中往往最易忽视,因为一线教师们会认为这个方面的教学引导与考题联系不紧,这样的想法有失偏颇。姑且不说我们的语文教学本身就有不可回避的育人功能,但就贴近高考而言,这个层面的教学引导也值得我们高度重视。我们知道,学生只有真正读懂文本才能水到渠成地出色答题,而真正读懂文本则必须包括对这些人文思想的领悟,另外,今年新高考的全国Ⅰ、Ⅱ卷中文言文的考查新增设主观题,考查的重点正是文本内容思想。

四、梳理文化现象,实现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言文是古代社会现实的反映,它涉及古代地理常识、宗法礼俗、官职科举、姓名称谓、服饰器物、历法刑法、思想流派等诸多文化知识。虽然高三学生没有必要对这些纷繁芜杂的古文化知识作面面俱到、条分缕析地掌握,但最起码要重视文本中的古文化,教者也有必要帮助学生对文本中的古文化进行整理、积累和分析,从而达到助推学生准确理解文言文的目的。

结合文言文复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与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文化和文言是不可分离的,当我们学习每一篇文言文时就是在自觉地感受不同时代的文化形态,如在《劝学》中我们知道“君子”是对品德高尚人的敬称,在《师说》中我们知道唐朝居然会出现以向老师学习为耻的风气,在《报任安书》中我们知道“士可杀不可辱”的文化渊源……这些知识的吸纳让学生明白祖国文化的悠久灿烂以及从未断层的内在原因,也可以让学生学会站在不同的文化立场去辩证看待历史人物的言行。

为了能让教者和学生真正重视文言文学习中的文化传承与理解,教育高层真的是煞费苦心,他们明白形而上的宣传收效是甚微的,只有和高考分数相连才能真正催发一线课堂对文化的重视。今年新高考全国卷的文言文阅读的客观题第二小题考查的就是文化知识,考得很杂,有地理、纪年、文书、编制等方面。从迎考复习的实际操作来讲,梳理文化现象时不能只关注热点系列,只要属于古代独有的文化现象都值得关注理解。

“新课标”强调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的,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高三的文言文复习恰恰就是从语言建构与运用开始,而且以往的复习过程中教者和学生重视的也更倾向于这一方面,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很显然是不能适应新高考的考查要求的。王力先生说过:“学古汉语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念三五十篇古文,……宁可少些,但要学得精些。”在谈论学习古汉语时也曾说:“古文很多,不需要都背[2]。在笔者看来,背那么五十篇文章就够了。”大师的意思很明确:学习文言文是需要一些语言材料来做基础的,背诵三五十篇是必要的。笔者想,高三的文言文专题复习完全可以从吃透新课标规定掌握的32篇文言文开始,而吃透的标准应该就是本文所阐述的四个层面。

猜你喜欢

教者文言高三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高三后期如何做到有效复习
我把高三写成诗
受教者主体性视角下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姚奇富:为教者,好之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