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几点思考*
2021-03-27陈文妍
陈文妍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学部,海南 海口 570000)
一、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
1.增强公民的国家认同感
高度的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重要基础。纵观历史长河,人类文明的延续必须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高度的文化自信需要我们对自身文化价值有充分的认知、给予强烈的肯定并积极传承发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需要文化自信,这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以及未来发展的充分肯定,也是一种坚定的信念。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我国公民的文化自信,增强我国公民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认同感。国家认同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这本书当中,也正是这个词汇的出现,开启了现代民族国家合法性根基的延续。从本质上来讲,国家认同是一种国民意识,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重要的精神纽带。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公民是主体,而国家是作为客体而存在的,所以公民不仅是国家认同的基础,更是实践者。国家制度的建立和确立都会受到文化的影响,因此文化具有浓重的政治色彩和政治烙印。文化是国家政治理念的重要载体,也是一种外在的抽象表现,是国家意志重要的体现。文化自信可以实现公民对国家的认同,也是对政治思想的一种认同。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2.具有抵御多元文化冲击的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特色,也体现了我们对本国文化拥有强烈的自豪感。文化自信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中华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各种文化思潮涌入我国,对我国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形成了一定的冲击。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各种西方腐朽思想也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到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建设。在全社会学习和践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助于让广大青年学子恪守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树立爱国情怀、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学会辨明是非曲直、善恶黑白,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体系。对于外来文化我们不能持有否定的态度,应当正确地对待。我们要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要吸收优秀外来文化精髓,同时也要筑牢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底线和防线,牢牢占据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和制高点,积极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实现创造性发展,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走向世界。
二、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途径
1.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在精神文明创建、国民教育等领域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体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底蕴。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有效手段之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要发挥高校立德树人的作用,把文化自信教育作为基础性工作,在思政类课堂上宣讲党史、新中国发展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改革开放史,让学生在历史的长河中感受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自觉将感悟转化为实践;二是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如开展专题讲座、唱红歌、党史竞赛、“三下乡”、就业指导、走访红色革命基地、志愿服务活动等;三是国家要通过制度保障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把能够展现中华儿女骨气和底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2.重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祖国忠贞的一种情怀与意志,是甘于奉献的一种思想意识,是我国民族精神的核心要义。爱国主义已是中华民族精神信仰的重要支撑,具有极高的价值诉求。在国家危难存亡之际,爱国主义所表达的忧患意识,所宣扬的“匹夫有责”的高度责任感,以及舍己为人的崇高的奉献精神,是每一代中华儿女思想的瑰宝,宣扬了中华民族的自尊、自信、自立。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有无数的血性儿女挺身而出。无论是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还是卫国戍边英雄战士陈祥榕“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爱国主义已成为中华儿女应有的英雄气概、成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节。因此,应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讲、爱国榜样的宣扬,让爱国主义像空气一样,时时刻刻影响着整个国家和民族、感染着每一个公民。
结语
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根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精神驱动,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核心内容。我们应当自觉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让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中更富激情、更有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