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肾之“精气”“阴阳”理论探析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机变化
2021-03-27冯秀芝吴继雷任艳玲
冯秀芝 吴继雷 任艳玲*
1.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辽宁 沈阳 110847 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是指女性在绝经后由于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水平下降等引起骨代谢稳态失衡,导致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改变、骨脆性增加及易于骨折为特征的临床常见疾病[1]。中医学对PMOP的发病机制有深入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且有确切的疗效。基于中医学肾之“精气”“阴阳”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结合中医药防治PMOP的立法用药规律以及相关实验研究结果,阐释其根本病机为以肾精亏虚为主导的阴阳关系失衡,以此为中医药防治PMOP提供借鉴与思考。
1 中医学肾之“精气”“阴阳”与PMOP
古代文献中无骨质疏松症这一病名,相关内容可散见于“骨枯”、“骨蚀”、“骨痹”、“骨痿”、“骨痛”、“骨极”、“腰痛”等的论述中。中医学认为该病主要与肾精亏虚、阴阳失衡、脾虚、气血不足、血瘀等有关,其中以肾精亏虚、阴阳失衡为根本。
1.1 肾之精气与骨的生理病理
生命源于先天之精,依赖于后天水谷之精,二者藏于肾,谓之肾精。“肾-精-髓-骨”理论体系可以概括肾与骨的生理病理联系,具体表现为肾精能生髓,肾精化肾气,肾精足,则肾气充,骨髓充,肾精亏,则肾气衰,骨髓枯。古代文献对这一理论体系有详实的记载,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素问·解精微论》载:“髓者骨之充也”。人体的生长发育赖于肾精、肾气的充盈与否,并从“齿、骨、发”的变化中体现出来,即《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言女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男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素问·逆调论》载:“肾者水也,而生于骨,骨不生则髓不能满”;《素问·刺要论》载:“刺骨元伤髓,髓伤则销砾”;《灵枢·本神》曰:“精伤则骨酸痿厥”;《诸病源候论·腰背病诸候》曰:“肾主腰脚,肾经虚损,风冷乘之,故腰痛也”;《备急千金要方·肾脏脉论第一》记载:“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滑骨髓者也”。以上论述均提示肾、精、髓、骨之间的密切关系,即肾藏精,精生髓,髓充骨,肾精亏则骨软腰痛,髓减则形伤。
人体各个脏腑组织的衰老均是随着肾精肾气的逐渐衰少而产生的,因此肾精亏虚为骨质疏松症发生的根本原因。随着衰老的发生,机体逐渐出现肾精亏虚,不能化髓充骨,使骨髓空虚,从而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如《备急千金要方·肾脏脉论第一》所言:“足少阴气绝则骨枯”,“肾藏精,精舍志……志伤则善忘其前言,腰脊痛不可以俯仰屈伸”。中医学通过辨证论治,从肾虚着手,注重调整阴阳,在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验证了中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病机阐释的科学性。
1.2 肾之阴阳与骨的生理病理
肾中精气化阴阳,肾阴、肾阳是肾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及动力来源。肾阳能温煦形体官窍,推动和激发各种功能;肾阴能滋润濡养形体官窍,宁静和抑制各种功能,二者在人体的筋脉骨骼系统中具有对立统一、相反相成、平衡协调的关系,阴精构成并充养骨骼,阳气推动骨组织的各种代谢活动,如此新陈交替,共同维持骨骼的生长发育和各种生理功能。
肾精亏虚,继则肾之阴阳不足,加之阴阳之互根互用、对立制约关系,骨质疏松症在肾精亏虚的基础上,由于各种外感、内伤诱发因素和患者体质状态的不同,有偏于肾阴虚者,亦有偏于肾阳虚者。《素问·痿论》曰:“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寿世保元·痿》言:“痿者,手足不能举动是也……此症属血虚,血虚属阴虚,阴虚能生热,热则筋弛,步履艰难,而手足软弱”,皆是言其偏于肾阴虚者。《备急千金要方·肾虚实第二》曰:“肾气虚寒阴痿,腰脊痛,身重缓弱”,《备急千金要方·膀胱虚实第二》“膀胱肾冷,坐起欲倒……气不足骨痿”;《脾胃论·脾胃胜衰论》言“骨蚀”是因“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脏之气不生,脾病则下流乘肾,土克水,则骨乏无力,是为骨蚀”,“此阴盛阳虚之证”;《儒门事亲·指风痹痿厥近世差玄说二》言:“真气元衰,加之坐卧冷湿……腰之高骨坏而不用,两胯似折,面黑如炭,前后廉痛,痿厥嗜卧”,皆言其偏于肾阳虚者。《备急千金要方·骨虚实第六》论曰:“骨虚者,酸疼不安好倦。骨实者,苦烦热……热则应脏,寒则应腑。”结合其后针对骨髓疼痛之寒热证的用药便知“热”为肾阴虚之虚热,“寒”为肾阳虚之虚寒。因此骨质疏松症除了出现骨关节相关的症状外,其表现往往是复杂的、全身性的。比如围绝经期出现的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肝肾阴虚表现;绝经后逐渐出现畏寒肢冷、口唇色淡或青紫、易受风寒、舌质淡胖、脉沉等为肾阳虚的表现。
1.3 肾之精气亏虚、阴阳失衡与PMOP
女性到了围绝经期,肾中精气逐渐衰少,肾“主骨”“生髓”的功能减退,精髓空虚,骨髓失于充养而影响骨的健康状态,“不荣则痛”,从而出现骨痛、腰背痛、驼背、易于骨折等症状。其中“天癸”是随着肾精肾气的逐渐充盈而至,随着肾精肾气的逐渐衰少而竭绝的一种精微物质,具有促进和维持女性生殖功能的作用,类似于现代医学之雌激素样作用,女性绝经后“天癸竭”与现代医学之雌激素水平下降密切相关,是PMOP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
人体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皆有赖于肾阳的温煦、推动与激发,有赖于肾阴的濡养、宁静与抑制,二者功能平衡协调,则脏腑组织功能活动自如,当这种平衡由于肾精亏虚、阴阳关系失调而被破坏,就会导致激发与抑制、物质与功能等的失调,在“肾-精-髓-骨”系统就会出现代谢紊乱,这种基于中医学之“阴阳”理论的认识与现代医学对PMOP发病机制的研究结果不谋而合。有学者认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中医理论中当归属于肾精、髓的范畴,其具有的多向分化特性与先天之精化生后天之精类似[2]。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髓内微环境的改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和成脂分化出现了平衡失调,使骨形成减少,影响了骨重建的动态平衡,导致骨质疏松。根据中医学对事物和现象的阴阳归类方法,以及“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对阴阳生理功能的阐释,骨形成是在气的推动作用下形成有形物质,骨吸收则是有形物质转化为无形之气,因此,骨形成作用及其促进因素可归属于阴,骨吸收作用及其促进因素可归属于阳,骨形成与骨吸收的平衡失调类似中医学之阴阳平衡失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与成脂分化之间的互根互用、此消彼长,骨形成与骨吸收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从微观层面验证了中医学之阴阳观,揭示了PMOP阴阳失衡的本质属性。
2 从补肾填精、调补阴阳防治PMOP
研究近十年来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文献,探索其治法用药规律发现,皆以补肾为核心,其中益精填髓为必用之法,同时或温补肾阳,或滋补肾阴。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痿)中医药诊疗指南(2019年版)将PMOP分为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和肾虚血瘀证三种基本辨证证型,治疗上则随证选用补肾填精、强筋健骨、滋补肝肾、温补脾肾及活血止痛之法,方剂分别选用左归丸或六味地黄汤加减,右归丸或金匮肾气丸加减,补肾活血方加减[3]。临床研究发现,应用补肾中药能有效缓解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相关血清学指标,改善机体高骨转换状态,维持骨代谢平衡,增强骨密度等[4-8]。仇宋明[9]将以左归丸为主方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了Meta分析,结论是左归丸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能提高患者的骨密度、降低骨吸收标志物。刘振涛等[10]研究发现,二至丸能促进围绝经期妇女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有效防治骨质疏松。
中医药防治PMOP的相关实验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其作用机制,为中医学对PMOP的病机阐释提供了客观证据。本课题组前期实验研究发现,左、右归丸通过补肾填精,调补阴阳,对去卵巢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和成脂分化具有调节作用,可促进去卵巢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并抑制其成脂分化[11-13]。张静等[14-15]研究发现,以补肾填精、温阳益阴为主要功效的温肾固疏方能增加PMOP大鼠的腰椎骨密度、改善骨代谢和脂代谢,从而有效防治PMOP,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相关细胞因子的水平与表达有关。
3 结语
女性绝经后的骨量丢失包括年龄相关的骨量丢失和绝经性骨量丢失,即除了存在年龄所带来的骨重建失衡外,雌激素水平的降低加重了骨代谢紊乱。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所带来的与脂肪和骨骼相关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导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与成脂分化的平衡失调;二是机体脂肪代谢缓慢,引起脂肪组织的堆积;三是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作用减弱,导致破骨细胞凋亡减少、数量增加,其所司的骨吸收功能增强,加重了骨重建中骨形成与骨吸收之间的负平衡,从而促进了PMOP的发生。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中医学内涵和其成骨与成脂分化的平衡关系,以及骨吸收与骨形成相反相成、互根互用、对立制约的关系,基于中医学肾之“精气”“阴阳”理论,阐释PMOP的病机变化为以肾精亏虚为根本,继而出现阴阳平衡关系失调,从而引起骨代谢紊乱,最终导致各种临床症状的发生。启示我们在PMOP的防治上应从补肾填精、调整阴阳着手,以补肾填精为基础,并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辨证阴阳亏虚之偏倚,或以滋补肾阴为主,或以温补肾阳为主,同时做到根据阴阳的相互依存关系而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如此,肾精充足则骨髓得养,阴阳互济则形体正常、功能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