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科技自立自强使命 加快构建我市创新高地
2021-03-27王珍
王 珍
( 运城市科技服务中心,山西 运城 044000)
一、构建创新高地,必须依靠科技这一“第一生产力”
“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科学技术是推动当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伟大革命力量,我市在构建创新高地上,要编织好创新空间这张“生态网”,围绕创建黄河金三角(运城)创新生态集聚区,重点推进1区1城2覆盖建设。以升促建,大力推动盐湖高新区升级国家高新区;依托清控创新基地(盐湖高新区)、网易创新基地和新兴产业园三个基地,推进“智创城”建设;扩大创新创业覆盖面建设,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实现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实现省级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全覆盖。
二、构建创新高地,必须依靠创新这一“第一驱动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工作更是离不开创新,我们要坚持需求导向,在技术创新、创新平台、创新主体上下好“先行棋”。立足“111”“1331”“136”三大创新工程,围绕我市十大产业集群,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提高供给体系“含金量”,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强化前沿研究,开展技术预测,跟踪国内外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探索技术创新“运城模式”;推进一批创新平台建设,点燃供给体系“助推器”,布局山西省实验室和省级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企业技术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的建设;扶持培育一批领军企业,打造供给体系“生力军”,围绕钢铁产业、铝镁合金、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培育一批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综合竞争力、特色优势明显的创新型企业,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努力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发展的大格局和新业态。
三、构建创新高地,必须依靠人才这一“第一支撑力”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我们将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从引进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上下功夫。通过政策引导推进,平台建设与重大科技工程的衔接,以重大科技项目为支撑,以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企业技术中心等重点平台为依托,吸引和培养一批覆盖全市重大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高端科技创新人才来运工作;吸引人才不是吸引人才“帽子”,要把发挥人才作用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不拘一格、精准失策,最大限度激发人才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发挥对科技创新的作用,要把人才用“活”;重视人才不能仅仅停留在文件中,更要落实到一系列行动上,要进一步完善落实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的相关政策,只有将识才、爱才、敬才、用才融会贯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环境,才能留住人才,落实好人才强市战略。
四、构建创新高地,必须依靠企业这一“第一主动力”
企业既当“主体”又当“主力”,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力军。要从宏观调控、制度保证、做好服务上发挥政府部门的作用,为企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依托运城科技大市场科技资源统筹平台,以推动仪器设备共享为目的,建立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优化科技服务生态环境;聚焦企业成长,部署一系列利好政策,完善知识产权使用的双向约束和保护制度,推动规上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鼓励健全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壮大技术经理人和企业联络员两支队伍,培育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运行规范化、服务产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以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
五、构建创新高地,必须依靠改革这一“第一牵引力”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用改革精神推动创新,用创新方式深化改革。我们要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完善科技资源配置管理制度,深化政府财政性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建立健全以结果为导向、以科研成果管理为重点的科研绩效管理机制,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对接省科技厅完成好科技体制机制重塑性改革,试行以“揭榜制”的新模式组织立项,为创新创造条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机制,统筹推进知识产权多元化保护格局,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创新保驾护航;建立分类分层创新考核指标体系,加大对创新考核比重和考核力度,构建由共性创新指标和个性指标有机结合的创新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创新导向奖拔机制,创新型干部须创新使用,强化考核结果运用,重用能创新、想创新、善创新的干部。
远见所至,未来已来。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主攻方向,以科技自立自强为战略核心;以科技赋能为实施路径;以“建载体、育主体、引人才、促转化、推改革”为重要抓手,夯实基础、补齐短板、树立样板,打通“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人才支撑、产业发展、生态优化”创新发展全链条,培育形成多样性、协同性、包容性的创新生态,以一流创新生态引领全市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加快将运城建设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创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