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德育教育中的责任意识培养对策

2021-03-27王俊娇

中文信息 2021年4期
关键词:责任意识中学生责任

王俊娇

(临沂华盛实验学校,山东 临沂 276017)

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综合过程。责任感教育所影响的是学生心理和行为,为学生完成学业和适应社会打好基础。在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学,教师需要改变传统教风、创新教学理念和模式,帮助学生明白责任的意义,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做一个负责的人、对集体和社会有用的人。

一、责任意识

培养中学生责任意识,就是帮助他们明白自己应该干什么,并且自觉地去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职责。比如,初中生正处于智力与能力的高速发展阶段,那么他们就应该努力地学习、快乐成长,长大以后就应该运用自己的能力来承担起赡养父母、回报国家、自力更生的责任。责任意识并非先天形成,而是需要教师在德育中刻意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帮助他们培养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教育主要是通过学生和教师的理解,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践行和体会,令学生在具体的事件中感受什么是责任,引导中学生学会负责任[1]。比如,当学生遇到迟到和送老人回家的两难选择,教师可以借助这一生活事件来弘扬尊老爱幼的中华美德,并引导学生意识到作为一名学生准时上学是责任,引导学生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平衡二者关系,从而培养学生了解什么是责任、用智慧和行动来负责任。

二、责任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高度责任感是人们适应社会、立足于社会的基础,培养中学生责任感,就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当代以一胎、二胎家庭为主,以少生、优生为出发点,父母对孩子的宠爱日盛。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模糊了优生、宠爱、溺爱之间的关系,也导致中学生在家庭中受尽宠爱之后,在参与社会交流、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失去了独立生活和基本交往的能力。责任意识教育的实施,帮助中学生意识到自己在交流、交往中的摆正心态,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样做,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观、清晰人生定向[2]。

三、中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策略

1.以爱浇灌责任意识之苗

当代教育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作用,对待学生的错误行为更加宽容,力图理解、鼓励、肯定来使得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怀,促使学生愿意听从教师的教导。这种教育理念令学生收获颇多,有效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随着价值多元化与网络信息传播技术的普及,中学生所接受的思想观念更加复杂,学生对教师的帮助和引导逐渐无动于衷[3]。这使我意识到,在责任意识教育中应宽严相济,在一定的范围内对学生行为报以宽容鼓励,但是该有的教育不能少。作为一名教师,应心中有爱,不能机械地照搬教育理论,而是应该本着促进学生成长的原则,灵活运用鼓励、批评、启发、引导等手段,帮助学生形成责任意识。

2.学生在“做”中形成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停留于记忆,它仅仅是知识,只有融于行为才能形成能力。中学生责任意识培养中,应重视实践教学,让学生在班级活动中感受责任对于个人、集体的重要作用,促使学生在“做”中形成责任意识[4]。每一学期伊始,教师可以与班干部对上学期的班级管理工作成果进行讨论,提出新的管理方案,并让全班学生投票。在投票过程中,采纳学生建议让学生形成纪律、卫生小组、擦黑板小组,以竞赛的形式开展责任意识教育。各个小组之间相互监督,各个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形成了为集体、个人负责的班风。在积极的班风影响下,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更加强烈的荣誉感和责任意识。

3.身教更胜言传,传递责任意识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总是权威的,中学生感受教师爱与关怀的同时,也在下意识中模仿教师行为。在责任教育中,应以身作则,以充分利用学生心理,完成责任意识传递[5]。比如,教师放弃自我权威意识,构架生本课堂,学生看到教师的行为、听到语言,发挥学习主动性的同时,也会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在责任意识的培养的每一个环节,教师都应重视“身教”的作用,为学生树立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行为。在教师的刻意启发和影响下,学生吸收知识的同时,也借鉴教师的行为、意识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所谓“其身正,不令则行”便是如此。

结语

总而言之,影响学生责任意识形成的因素有很多,教师可以从教风建设、教学模式创新两个方面,来对学生的行为、观念形成正向影响。中学生的参与主动性和模仿能力很强,他们需要在“做”中感受责任,体会到教师的爱、看到教师言行,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也会表现出更强的责任意识。在中学生责任意识培养中,教师需要转变教育理念和教风,促使学生成长为一个有责任的人、会负责任的人。

猜你喜欢

责任意识中学生责任
东台市精准约谈 强化企业责任意识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着力提高办理实效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期望嘱托责任
强化责任意识 树立担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