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探讨*
2021-03-27宛鹏起
宛鹏起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漯河 46200)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关键构成部分之一。在全面执行教育方针,加强素质教育,以增强孩子身心发展为核心宗旨的现今,怎样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增强高校生终身体育运动的观念,是新时期大学体育发展的方向。
一、高校生身心健康问题与形成原因
国内高校生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因中学阶段升学压力很大,许多同学又来自很远的乡村,对体育课缺乏重视,课外活动削减,甚至不想参与体育锻炼,体育学科形同虚设[1]。部分大一学生手握乒乓球拍不会用,拿着羽毛球拍不会用,体育锻炼几乎以观赏为主,同学们的体质明显降低,常常感冒,睡眠质量差,形成近视眼基本上是他们的相同病症。很多疾病也越来越年轻化,而且慢性疾病也开始出现在大学生身边,“三高”等问题不断增多,老年病慢慢扩展至学生之中。
高校生通过努力拼搏与激烈竞争,结束了中学时代,迈向大学的崭新生活环境。大学生需要从对家长的依赖变成自力更生;从对高校生活的幻想变成现实生活的落差,由中学阶段的督促学习变成大学里的自我管理;由报考专业时的美好想象变成基础内容学习的乏味枯燥,使之很难适应大学生活。所以,心理问题越来越明显,心理疾病患病率不断加大。
二、培育高校生形成终身体育运动习惯的有效途径
1.满足高校生对体育锻炼的各种需求,激发他们的锻炼兴趣
激发培育高校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是获得终身体育的基础条件。应在体育课上培育高校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和终身体育运动的习惯,挑选和确定体育锻炼内容显得非常关键。体育课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是感兴趣的,并且可以选取1-2项来接受锻炼[2]。但是,因为原来的体育课授课时间一定,内容简单重复,没有新意,同学们无法自主选取教学内容及进度,同学们慢慢减小了对体育教学的感受性,逐渐丧失了兴趣。体育课应持续创新转型,结合时代发展要求,满足高校生对体育锻炼的各种要求,在不断提升身体素质的基础上,给予他们一定的自主权与选择权。在课程设立方面应灵活,设置多种类型与内容的必修课程、任选体育理论与体育课,满足同学们各种兴趣爱好的需求。在学科内容及时间安排上,学生能够随时自由挑选,自主决定学习时间、运动内容、运动进度与运动形式等,以大体满足同学们对体育锻炼的需要[3]。该种状况下,同学们可以踊跃参加体育锻炼,自觉锻炼身体,了解体育知识,形成运动习惯,在锻炼中体验快乐,获取乐趣,激发同学们体育运动的兴趣。
2.培育同学们自我锻炼技能
培育同学们的自我锻炼技能,是大学体育教育的一项关键内容,还是形成和把握终身体育运动的思想、习惯及能力的核心。高校生唯有在大学时期打牢自我合理运动的基础,养成终身体育思想,方可更加健康稳定地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众所周知,大学阶段的体育运动一般以自我运动为导向和体育老师的引导相统一。在体育教学过程主要培育同学们的认识能力,使之真正了解体育运动的意义、作用以及专业的体育知识,全面激励同学们的学习动机,挖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同学们的锻炼兴趣,提高他们运动的积极性、主动性[4]。而且,在体育课上要着重培养同学们能独自锻炼环节,对训练的次数、锻炼时间、锻炼强度以及动作的自我调整等有很好的自我调控技能,自觉积极的运动,进而让同学们自我锻炼变成真正的自主运动,身心在无形当中得以发展,这对今后同学们的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让同学们终身受益。
2.1 改变教学理念,使锻炼从被动变成主动
如今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使之生动活泼、创新性的积极学习,培育同学们的创新精神及实践水平,由此对老师各方面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老师在教学理念及教师方式上应有所改变,在教学环节强调以同学们的“学”为主,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由“学会”变成“会学”,多角度挖掘同学们的学习潜能,使之由被动学习变成积极思维、自觉实践[5]。由老师的教授、引导到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与指导训练,培养自觉探究学习与怎样学会的技能。老师要给同学们更多选择权,使之针对“学什么、学多少与怎样学”具有一定发言权,能够按照自身兴趣爱好选取学习模式,有自主挑选、自主锻炼、自我评估的空间,让高校生真正变成“课堂”主任,进一步培育高校生的创新水平与实践技能,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
2.2 利用先进的教学工具
体育课是师生为完成体育授课目标采取的教学活动模式及方法的总称。在体育锻炼中,原来的体育教学方式较多,但伴随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慢慢融入各学科中,在体育教学方面也引入了多媒体技术,体育教学方式的转变也伴随教育教学的持续发展而逐步推陈出新,其技术含量日益增加。体育教学能够借助现代化工具,采取多种方法辅助教学,如老师在一堂课上交替采取讲解示范,且使用多媒体技术展开教学,如此一来,体育教学方式的科学交叉应用,使教学方式更为多样化[6]。再如,现代化多媒体模式的体育授课方式是由许多因素组成的,其采取光、声、音像等各种手段替代原来的言传身教教学模式,体育理论课上,老师能够采取现代科技及教学方式,更为形象、具体地讲解、演示与师范,且把近期出现的体育事情更全面地引入讲台。所以,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与激发了高校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使之从被动运动变成主动运动,进而获得丰富的体育知识、技能方法的整个过程,教学质量比原来更为突出。
3.课余活动属于体育锻炼的核心
多种多样的课余体育运动是培育同学们体育锻炼习惯的最好举措之一,还是落实“健康第一”观念,增强同学们身心素质的关键路径。课余体育运动不仅可以让同学们锻炼身体,还可以活跃他们的课后文化生活。体育教学的时间是固定的,锻炼也不能简单依靠课上短短的几十分钟,体育锻炼应当经常组织。同学们的课后时间较为充足,拿出一些时间参与体育锻炼非常现实,主动参与自然最好,但当前情况尚无法实现,需要采取各种督促手段处理。对课后时间的体育锻炼情况应融入体育教学当中,对同学们的锻炼应有计划有标准,对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及活动量应有考核,确保每日锻炼时间足够。国家实行“高校生体质检测健康标准”对高校生展开体质检测,将课上评估和课后评估相统一,使同学们感觉业余活动同样非常重要,要关注与发挥同学们自发成立的各种锻炼俱乐部与协会的功能。
4.完善体育场设施,适应学生运动需求
随着国家整体国力的日益提高,国家加强了教育投资力度,各学校几乎都增加体育教学投资,场馆创建项目增加,运动场有了明显改善,健身器材越来越多,运动设施也越来越现代化,所以现在体育锻炼的条件越来越齐全。但有些学校的锻炼设施只是为了体育学科教学,在课后极少对外开放,就算开放也要消费,这针对经济条件差的学生而言,仅仅是望馆兴叹。由此,在保证体育锻炼设施越来越完善的基础上,还要考虑普及性,面向所有学生。而且体育场馆的开放应满足学生的运动习惯,确保业余时间应用方便。体育设施及器材应多种多样,兼顾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吸引同学们自觉参与,积极运动持续发展。
结语
总之,大学体育既是让学生掌握体育运动技巧,更关键的是培育同学们终身体育运动思想、习惯。体育活动应基于同学们的兴趣爱好,老师合理指导,让大学生可以规范锻炼。从体育运动中获得心理满足感,且成为实际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只有这样,方可让学生在迈入社会后根据自身意愿展开终身体育学习及运动,保持良好的连续性、独立性的体育运动能力,且让同学们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