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融入德育研究*
2021-03-27林于会于佳慧
林于会 于佳慧
(1.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2.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1]。这就要求广大教师挖掘课程教学中的德育资源,将德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大学英语》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实践性,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为德育的融入提供了条件。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主动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之在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随着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正朝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教学模式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方向发展。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深入挖掘艺体类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资源,借助混合教学的优势,设计线上线下各种活动,在课程中系统地融入德育,积极有效地将德育“润物细无声”地贯穿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切实做到“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达到育人成效。
一、理论基础
道德决策理论(Moral Decision Making)。研究者们对道德决策理论给出了不同的阐释,其中最为详尽的是圣塔克拉拉大学马库拉应用伦理学中心(Markkula Center for Applied Ethics at Santa Clara University,2009)开发的道德决策模型,具体如下[2]。
1.识别道德问题
这个决定或情况会对某个人或某个群体造成伤害吗?这个决定是否涉及一个好的和坏的选择,或者是两个“好”或两个“坏”之间的选择?这个问题更多的是关于是否合法的还是是否有效?为什么?
2.获取事实真相
该事件的相关事实是什么?哪些事实是未知的?我能了解该事件更多的情况吗?我所了解的情况足以做决定吗?哪些个人和群体在结果中有重要的利害关系?哪些相关的人更重要吗?为什么?有哪些行动选择?是否咨询了所有相关个人和群体?我能发现创造性的选择吗?
3.评价其他选择
通过以下问题来评价其他选择。哪种选择将产生最大的好处以及最小的伤害?(功利主义方法)。哪种选择最好地尊重所有利害攸关者的权利?(权利主义方法)。哪种选择是人人平等还是部分人受到优待?(公平主义方法)。哪种选择对整个群体最有利,而不仅仅是对某些个人有利?(共同利益方法)。哪种选择会使我成为我想要成为的那种人?(美德方法)。
4.做出决定并测试决定
考虑到所有方法,哪种选择最能解决这种情况?如果我将我的选择告诉我尊敬的人,或者告诉电视观众,他们会怎么说?
5.行动并反思结果
如何在最大限度地关注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情况下执行我的决策?我的决策结果如何?我从这个具体事件中学到了什么?
二、大学英语融入德育实践
劳伦斯·科尔伯格(1980)提出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认为,个体道德发展是按照顺序由低一阶段到高一阶段逐步展开的过程,个体道德发展不会跨越阶段或倒退发展。因此,教师通过在课前、课上、课外设计线上、线下活动,促进学生的道德水平从低阶向高阶发展。基于圣塔克拉拉大学马库拉应用伦理学中心的道德决策模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设计线上、线下活动,课前、课上和课后活动将德育有效地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
1.课前
课前,教师选取与单元主题相关的社会生活热点问题,采用叙事或者播放影片的形式,在大学英语线上平台的讨论区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科尔伯格认为探讨道德两难问题是道德发展教育的有效途径,现实生活中的困境,特别是来自个人经验的困境,比假设的困境对道德发展更有效,两难问题的讨论最大限度地促进道德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同伴是最好的老师或交谈伙伴,科尔伯格(1980)认为学生最适合帮助彼此提高道德推理能力,因为他们通常在各自的某个道德阶段进行推理,而他们的互动为讨论和解决两难问题提供了最佳条件,进而促使学生的道德水平向高一阶段转化。大学英语教师依据圣塔克拉拉大学马库拉应用伦理学中心的道德决策模型中的识别道德问题和获取真相中的问题,在线上提出道德两难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学生彼此的思想和观点产生碰撞、交流,同时,教师将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回帖置顶或加精,引导学生明辨美丑、是非、善恶,理性分析问题,同时,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3]。
2.课上
课上,教师组织学生对课前线上讨论的道德两难问题进行小组分享。经过线上讨论,每个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选择。课上,教师要求每个学生说出自己的选择,然后,在组内讨论、分析哪种选择将产生最大的好处以及最小的伤害,哪种选择最好地尊重所有利害攸关者的权利,哪种选择是人人平等还是部分人受到优待,哪种选择对整个群体最有利,而不仅仅是对某些个人有利,以及哪种选择会使我成为我想要成为的那种人?讨论结束后,每组选出一个大部分组员都赞成的方案,在全班进行分享。最后,教师引用与讨论主题相关的名人名言,引导讨论的正确方向。柯尔伯格(1980)认为,如果参与讨论的个体与道德推理能力比自己高一阶段的人进行讨论,道德讨论的效果最好[4]。在整个课上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充当支持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理性思维,增强学生对美与丑、是与非、善与恶标准的把握。
3.课后
课后,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进行反思。思想决定行为方式。将思想提升到意识水平是一种重要的个体发展行为,可以通过写作来完成。写作是思想的结晶,写作能够将思想具体化。写作还能够训练大脑批判性地思考。为了训练批判思维,写作必须成为一种有规律的练习,并发展成为一种纪律和习惯。教师依据圣塔克拉拉大学马库拉应用伦理学中心的道德决策模型中的“行动并反思结果”中的问题,要求学生针对课前线上的道德两难问题,结合线上线下的讨论结果,进行写作,写作中包括对以下问题的阐释:如何在最大限度地关注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情况下执行我的决策?我的决策结果如何?我从这个具体事件中学到了什么?
4.课外
课外,引导学生观看有关德育典范事迹的视频,如马丁·路德·金、苏格拉底和亚伯拉罕·林肯等人事迹的视频。柯尔伯格(1980)认为观察和倾听道德典范的言行能够增强学生的道德理性,同时,引发一种被称为道德提升的情绪,增强个人成为更好的人的愿望,甚至有可能增加亲社会行为和道德行为。
结语
依据道德决策理论,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融入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能够促成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向高一阶段发展,通过设计线上线下、课上课外各种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加强品德修养、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学生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