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视角下高职健康管理专业核心职业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2021-03-27雷泉龙杨申琳温媛媛
王 硕 雷泉龙 杨申琳 温媛媛 王 雷
(1.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烟台 264199;2.烟台市牟平区中医医院,山东 烟台 264100)
一、公共卫生视角下核心职业素养提升的重要意义
随着“大健康”“大卫生”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中国”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在公共卫生视角之下,为我国卫生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早在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素养教育;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将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作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综合表现,为我国职业院校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基于校企合作的核心职业素养研究不多见。因此,在公共卫生视角下,通过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和核心职业素养教育对实现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全方位提升人才培养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职院校核心职业素养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1.忽视隐性职业素养
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体,一些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认识仍然比较片面,更重视对专业技能的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更加看重显性的职业素养,如职业技能的提升和专业知识的储备,而忽视职业道德、态度等隐性职业素养。陈婷婷[1]等学者的研究也持有相同观点,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加重视实用性强、工作岗位上立刻能用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对未来职业发展中所需的综合素质认识不足。
2.核心职业素养的培育深度不够
一些院校在课程设置中虽然开设了职业素养相关课程,但课程设置较少,形式比较单一[2-3];职业素养类课程往往是大班教学,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缺乏互动很难吸引学生。另外,部分高职学生缺乏自我管理和自我规划能力,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使培养效果大打折扣。
3.产教融合不够深入
当前产教融合多数是流于形式,双方过程性的融合并不够深入。企业招聘时会通过笔试和面试等形式对应聘者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等进行全面的考察。尽管如此,一些用人单位还会反映部分毕业生存在着不能吃苦、抗压能力差、心浮气躁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作为用人单位,参与产教融合的热情并不高,一些急功近利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一些高校只注重学校自身发展,忽视满足用人单位人力资源储备的长远需要。总之,用人单位和高校双方都难辞其咎。
三、提升高职核心职业素养的路径
1.改善高职院校学生忽视隐性职业素养的现状
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高校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在人才培养中“综合素养”的重要性。作为高职院校要统一思想、充分转变职业教育理念,一方面抓实、抓牢显性核心职业素养,使学生通过扎实的理论学习能够解决现实问题;同时大力弘扬吃苦耐劳、勇于担当、团结协作等隐性核心职业素养,引导其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不断成长。将核心职业素养的培育贯穿于整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始终,不断探索“三全育人”的实施方略,充分动员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学生管理工作者、基层党支部和党员干部的育人作用,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形成合力并落到实处。
2.将核心职业素养的培育深度融入课程教学体系
第一,思想政治课程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因此要不断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之下探索“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将健康国情教育、职业道德与责任教育等内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底色和内涵建设,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健康社会责任感、职业责任感和健康服务意识[4],特别是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听从指挥、迅速反应,以捍卫人民健康为使命的责任和担当,更加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承与发展。第二,教师通过创设课程情境,构建与能力培养相关性高的真实学习或工作环境,增强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的课程更受高职院校学生的青睐。第三,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不断完善教材建设。让真实案例走进教材、走进课堂,有效利用典型案例对教学和教材进行补充,带动学生核心职业素养提高。第四,需要不断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尤其是针对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如果只是停留在现有的教材上,所带来的教学内容不仅单一、陈旧,而且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等核心职业素养的培养。教师可以将科研思路引入到教学实践,积极探索和实践探究型教学,引导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提出问题、深入地研究问题,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深化产教融合,将核心职业素养的培育贯穿育人全过程
高职院校应定期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核心职业素养的需求,真正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的重要指示,也是对从业者的核心职业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人才培养的新挑战,高校的当务之急是培养出一大批敢于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创新的创业人才。以健康管理专业为例,与健康服务行业对接人才培养全过程有助于培养企业所需的团结协作、爱岗敬业等核心职业素养。
学生在低年级是形成职业价值观、职业伦理和职业信念的重要时期。在新生入学阶段开展专业动员教育,让学生初步了解专业和就业方向,即“识素养”。通过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等职业素养课程和融入隐性职业素养的专业课程,同时开设就业指导相关的讲座和咨询,利用假期开展进入企业见习等实践活动,即“学素养”。在人才培养方面强化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健康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健康香囊”项目先后荣获第四届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大赛、山东省黄炎培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和山东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2016年至今,健康管理专业每年举办“道生杯”虎符铜砭刮痧技能大赛,并以此为契机进行就业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2020年我校师生参加的山东省“技能兴鲁”健康管理职业技能大赛成绩优异,实现了以赛促练习、以赛促学、以赛促教。通过以上的“练素养”,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等核心职业素养。大三顶岗实习期间,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中“比素养”,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就业方向;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拼素养”。通过这一系列的“识”“学”“练”“比”“拼”,使核心职业素养的培育稳扎稳打地贯穿整个育人过程。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公共卫生的视角,核心职业素养的培育在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不断地从实践中总结经验,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企业与学校的利益息息相关,双方应加快做好与产教融合相关的顶层设计,不断细化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细则、评价标准等,真正实现产教的深度融合,为全面提升人才的综合素养奠定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