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编程之力,扬积极德育之美*

2021-03-27

中文信息 2021年1期
关键词:编程德育孩子

(深圳市龙华区桂花小学,广东 深圳 518110)

前言

2017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寓教于乐的编程教学软件、游戏的开发和推广。在小学阶段,开设编程教育,这有利于从“娃娃”抓起,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提升人工智能发展时代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

“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1]。积极德育是积极心理学研究与德育研究交叉结合的直接产物,它是指教育者遵循积极主动的干预原则,将德育目标指导下的德育内容与受教育者的成长过程有机契合,通过对受教育者自我道德成长能力的培养,加深并强化受教育者的积极德育情感体验,促使其道德社会化过程的完善[2]。

“积极德育”的理念是二者融合的指挥棒,在编程教育中,致力于让学生通过自我道德成长塑造和建构积极品德。以融于生活、融于活动、融于课程、融于文化、融于管理等方式,变单一为多元,变封闭为开放,变静态为动态,让道德的生命自主成长。小学编程教育是二者融合的承载体,课内的Scratch编程、诺宝机器人、Goc图像编程课程,到课外的社团课堂为阵地,开设萝卜圈、创趣机器人、MakeBlock创意编程、Linkboy编程等课程。课内外分层分类的推进编程教育,在普及编程思维的同时,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成为积极德育融入课程的一个依托点。而二者融合的归宿点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在编程教育过程中,笔者尝试从以下五个方面,渗透积极德育之美。

一、立德立少年,学德学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可知,少年时期是树立儿童正确道德素养的关键期。少年儿童的道德发展正处于向习俗水平过渡的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从惩罚与服从为导向的功利主义向人际和谐,维护权威秩序过渡。此时,在编程教育中,以习惯为抓手,以规矩为核心,以成长为依归落实积极教育。如三年级以拼装机器人为主要内容,体验机器人的组装和造型的工程结构,每次课孩子要按照一定的规矩对不同器材的位置正确摆放,养成良好的整理和使用习惯;不同小组再进行汇报,拿到“话语权杖”时,其他小组按照3个优点和1个建议的评价标准,在倾听的过程中进行记录,便于分享讨论,养成有理有据的发言习惯。

以五年级的Scrtach编程第一课为例,我以《我能上好编程课》为题,以编程课堂的学习习惯为主线,设计“我能坐好”“我能学好”“我能护好”的三“好”环节,让孩子懂得如何学好编程课的习惯方法。“我能坐好”是课前按照异质分组原则,将孩子分成8个小组,固定在电脑室的座位,明确坐姿要求:背挺直,脚放平,双手放在大腿上,呈自然状态,座位离电脑桌15cm,眼睛平视电脑,离显示器40-50cm,以最佳的姿态来迎接上课。“我能学好”则强调学习的方法和评价,如根据学习导学单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路径,借助教材、思维导图和微课的导学;组内互助的小导师可获得“贡献星”;解决疑难可获得“思考星”;展示优秀作品可获得“创意星”;同学汇报认真倾听可获得“倾听星”等方面,让孩子懂得“学习什么”“如何学习”“怎么展示”及“互助贡献”,关注孩子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增强班级责任感,提升个人的自我价值。“我能护好”则关注对键盘、鼠标、耳机等电教设备的爱护,发展敢于担当的信念感。

二、立德立信念,学德学应用

欧阳修的“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指出了人在信念的支撑下,专心至极,不受任何外物的影响。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快餐式的“网络语言”,碎片式的“视频流”,蛮荒式的“游戏app”,潜移默化地渗透于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如何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对“信息流”和“意识流”进行筛选,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是小学机器人教育的出发点和理念支撑点。如巧用学习强国的大自然、旅游、健康等趣味与“营养”兼具的栏目,激发对祖国壮美河山的美好情感,对人身心发展的健康认识。以人物栏目的鲜活故事为蓝本,创作“了不起的中国人”一系列编程动画,将“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隐姓埋名28年,却说“爱国主义胜于个人兴趣”;将在战场上立上赫赫军功后,志愿到贫困山区支援建设的战斗英雄张富清、将张桂梅的瞬间:“无房无车无存款,但我很富有”等新时代楷模、身边的感动等各色人物的事迹,以孩子们致敬英雄的主旨,在了解人物背后的故事时,潜移默化地熏陶了“坚守初心,不改本色”的信念,立志为中国梦而读书。

积极德育的渗透要突出小学编程教育的学科特点和应用,以深挖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内化德育内涵,以项目教学法引导学生关注德育主题,以多彩的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选择德育素材。例如:在六年级《绘制多彩图案》的GOC编程课中,在学会绘制太阳花的基础上,拓展教材内容,设计“我给祖国红旗画五角星”的项目主题,按照“找出红旗中五角星的意义”“设计红旗中五角星的大小和形状”“选择不同的红旗样式作背景”“编程红旗中五角星的画法脚本”和“演示我给祖国红旗画的五角星”的学习流程,将中国的五星红旗立体化地融入孩子的心里,知道它的组成意义和背后的故事,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埋下中国梦的种子。同时,让孩子体会了编程设计中项目流程的工作方法,懂得GOC编程的计算思维。

三、立德立文化,学德学方法

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这为学校编程教育中网络文化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如借助《诗词大会》《朗读者》《国家宝藏》节日的启发,创作《我的诗歌,我做主》《你读我猜》《我与国宝有个约会》等主题的程序,放在“我眼中的传统文化”公众号,激发家校一起学习、创作、宣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现如今,网络文化良莠不齐,在编程教育中,培养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确立诚信、法治、公平、公正的准则,批判性地鉴别和认同网络文化,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防护技能,提升学生的网络文明的行为素养。

据“火绒威胁情报系统”监测和评估,从2018年初到9月中旬,勒索病毒总计对超过200万台终端发起过攻击,攻击次数高达1700万余次,且整体呈上升趋势。针对这一网络安全现象,我开发了基于Scratch语言的《防转勒索病毒》的交互软件,让孩子认识和懂得如何防护勒索病毒。首先,学生玩点图游戏,在不同的图案上用鼠标点击,体验中毒的现象;接着,学生观看微课,了解勒索病毒的原理;最后,学生玩“打地鼠”的游戏,每一个地鼠代表一个勒索病毒的知识,在交互题目中学习了勒索病毒的传播途径和应对方法。在编程教育中渗透积极德育,注重方式方法,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潜移默化地提升网络素养。

总之,在小学编程教育中对孩子渗透积极德育的教育是必要且可行的,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在提高自身信息技术教学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对积极德育的理论学习,在日常教育中有意识地对孩子加强习惯、信念、文化等方面的品德培养,钻研编程教育与积极德育融合的内容连接点,大胆创新二者融合的思维、方法、活动和评价的实施策略,以孩子喜闻乐见的游戏化、网络化、微视频化的形式呈现,培育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编程德育孩子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编程,是一种态度
元征X-431实测:奔驰发动机编程
编程小能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纺织机上诞生的编程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