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痰论治崩漏*
2021-03-27杨芳华莫素莹陈永拉罗伟斌范慧婕
张 为 杨芳华 莫素莹 陈永拉 罗伟斌 范慧婕△
崩漏是月经周期、经期、经量严重紊乱的月经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妇女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沥不尽,前者称为崩中,后者称为漏下,二者病因、病机较难分开,常相互转化,故概称为崩漏。崩漏的病机,《兰室秘藏·妇人门》云:“妇人血崩,是肾水阴虚不能镇守胞脉相火,故血走而崩也”。《丹溪心法·崩漏》说:“夫妇人崩中者,由脏腑伤损,冲任二脉气血俱虚故也”。《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中曰:“更有忧思伤脾,脾虚不能摄血者……有暴怒伤肝,肝不藏血而血妄行者”。历代医家多责之于脏腑损伤,冲任不固,其辨证施治多从脾虚、肾虚、血热、血瘀为出发点,主要涉及肝、脾、肾诸脏。然而根据历代中医文献记载及临床实践,发现痰邪亦可导致崩漏,故本文将痰邪所致崩漏的中医病因病机、治则治法总结如下,以期丰富崩漏的中医病机理论,提高临床疗效。
1 历代医家对痰邪导致崩漏的论述
对于痰邪导致崩漏,历代医家多有论述。叶其蓁在《女科指掌·调经门》中提出阴虚阳搏、劳伤冲任、涎郁胸膈、思虑伤脾等均是引起崩漏的原因,叶氏认为“痰涎凝滞郁胸中,壅遏经隧气不通,血不归经因漏下”。万全在《万氏女科·调经章》曰:“妇人经候不调有三,一曰脾虚,二曰冲任损伤,三曰脂痰凝塞”,明确提出了痰凝是导致崩漏的主要病机。丹溪云:“有涎郁胸中清气不升,故经脉壅遏而降下。盖开胸膈浊涎,则清气升,清气升则血归隧道不崩矣……其治法宜开结痰,行滞气,消污血”,指出痰气郁结胸中,可以导致经脉壅滞不通而发为崩漏,他还将痰分为风痰、湿痰、痰火、痰瘀、虚痰五类,除风痰外其他均常见于崩漏。《太平圣惠方·痰积血崩》曰:“血崩证型之一,多因痰浊郁于胞中,清气不升,经脉壅遏而致血崩……治宜行痰降逆,方用半夏丸或旋覆花汤等”,提出了痰浊郁滞是导致崩漏的病因之一,并进一步指出其治法、方药。
2 痰邪产生的病机
痰邪是脏腑气血失和,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其生成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景岳全书》曰:“夫痰即水也,其本在肾,其标在脾”“脾为生痰之源”,故丹溪有云:“治痰者,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也”。《傅青主男科》曰:“久病痰多,切不可作脾湿生痰论之,盖久病不愈,未有不因肾水亏损者也,非肾水泛上为痰,即肾火沸腾为痰”[1]。《丹溪手镜》云:“好色肾虚者,阴虚阳亢,虚火蒸肺,则肺津耗散,津液气血皆化为痰矣”[2]。赵献可说:“七情内伤,郁而生痰”。三焦通行诸气、运行津液,若其功能失调,阻遏全身气机,易使水液停滞而聚湿成痰。可见肝、脾、肾、肺、三焦等脏腑功能失调,皆可引起津液输布失常,聚湿为痰。
3 痰邪导致崩漏的病因病机
痰邪之为病,“随气升降,无处不到”,《丹溪心法》曰:“痰之为物,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颠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可见痰邪致病,可遍及全身各处,正如张介宾所云:“痰生百病, 百病多兼有痰”。痰邪留滞,气机不畅,导致痰气郁结,清阳不升,清气不升则下陷,临床常发为泄泻、崩带、淋浊等。或痰湿下注胞宫、冲任,阻遏气机,胞脉不通,血不循常道而发为崩漏。
此外,痰多挟瘀,痰凝则血瘀,历代医家多有论述。《丹溪心法》中曰:“痰挟瘀血,遂成窠囊”。《血证论》云:“须知痰水之壅,由于瘀血使然,但去瘀血,则痰水自消”“瘀血即久,亦能化为痰水”。痰邪为病,其性黏滞,易阻遏气机,气血运行不畅而瘀血内生。瘀血既成,亦影响气机升降,津液停滞,聚液成痰[3],故有“痰阻血难行,血瘀痰难化”之说,痰邪与瘀血胶着,留滞胞宫、胞脉、冲任,络伤血溢,血不归经亦可导致崩漏。
4 历代医家对痰邪所致崩漏的治疗
4.1 理气化痰严用和曰:“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一失其宜则气道壅塞,停饮聚于膈上,结而成痰”,可见气病可生痰,而痰邪亦可阻气,两者互为因果。《临证指南医案》中多处述及“痰因气滞”“气滞痰聚”“郁痰”,并提出痰证宜“宣通郁遏”的治法纲领。丹溪云:“善治痰者, 不治痰而治气, 气顺则一身之津液, 亦随气而顺矣”,指出了理气化痰的重要意义,丹溪还提出治痰“顺气为先,治脾为本”“顺气为先,分导次之”的创见,他认为“崩漏乃痰涎作祟,郁积胸膈,清阳不升,血离正道所致,法宜化痰行气活血”。沈金鳌在《妇科玉尺·崩漏》中引丹溪之言,亦认为崩漏可以从痰论治,治以行气导痰,活血调经为主。王肯堂在《女科证治准绳》中总结出崩漏的治法有13种之多,其中记载了用旋覆花汤、半夏丸开痰气散郁结而止崩漏。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用独圣散治疗月经失调、不孕症,使其吐涎三二升,其病自愈,张氏认为痰涎阻碍气机的升降出入,使阳气不能下潜,阴气不能上扬,而导致经水不能按时而至。
4.2 燥湿化痰《丹溪心法》曰:“若是肥盛妇人,禀受甚浓,恣于酒食之人,经水不调,不能成胎,谓之躯脂满溢,闭塞子宫。宜行湿燥痰,用星、夏、苍术……或导痰汤之类”。肥人多痰,然顽痰浊脂既可致闭经,又可致崩漏。痰湿所致崩漏,多由体质肥胖,或偏食膏粱厚味,损伤脾胃功能,致津液输布失司,酿而成痰,痰湿壅遏损伤冲任、胞脉,发为崩漏,治宜健脾利湿化痰。《古今医统大全·痰饮门》云:“痰之本,水也,源于肾;痰之动,湿也,主于脾。古人用二陈汤为治痰通用者,所以实脾燥湿,治其标也(标当作本)”,可见祛痰湿之本在于实脾土。丹溪首次把痰湿病因引入妇产科疾病,他在《金匮钩玄》中指出:“漏是胃中痰积流下,渗入膀胱,肥人多是痰湿”,丹溪已充分认识到体质因素、饮食不节均是产生痰湿的根源,并可导致崩漏、带下病以及不孕症,他的痰湿论为妇科疑难杂症的诊治开辟了新道路。冯兆张《女科精要·崩漏门诸论》中引用并发展了朱丹溪的痰湿理论,治疗上提出以二陈汤燥湿化痰为主,以达痰涎化则浊气散、浊气散而清阳之气得升,血循经脉而不漏之效。王肯堂在《女科证治准绳·调经门》中亦引丹溪痰湿之言,以释机制,他认为先贤之所以在治疗崩漏中多用白术、半夏、厚朴、茯苓等燥湿化痰之药,正由痰浊去则清气升,血循常道而崩漏自止。王氏还在《女科证治准绳·血崩》中提出以升阳法治疗崩漏,方用调经升阳除湿汤,以黄芪、升麻、柴胡等益气升阳,苍术、蔓荆子等除湿去热,虽无明确祛痰治法,但痰者湿类也,阳气足则痰湿化,湿化则经水自调、崩漏自止。此外,痰湿之邪留滞,郁久化热,易导致痰热壅遏,临床应注意辨证施治,加以清热化痰之品。陈自明在《妇人大全良方》中提出痰热会导致妇人崩中、赤白带下,遣方用药以清热化痰为主,方用竹茹丸(竹茹、白术、茯苓等)。
4.3 活血化痰痰湿疾患,病势缠绵,易形成顽痰浊脂,使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生,痰浊与瘀血互结阻滞冲任、胞宫,损伤脉络,络伤血溢,新血难安,可导致月经量多,经期延长,甚或崩漏。痰瘀论治历代医家早有论述,张仲景在《金匮要略》[22]中对内伤杂病的治疗,多处采用痰瘀论治之法,如治疗胸痹心痛用瓜蒌薤白半夏白酒汤,治疗妇科疾病用当归贝母苦参丸等。丹溪指出痰瘀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和相互转化关系,明确提出了“痰挟瘀血,逐成窠囊”“痰瘀并存,痰瘀同治”的理论,揭示了痰瘀同病的本质。《女科经论·崩带门》中云:“血崩之属……实者主于污瘀恶血,痰涎郁滞。虚则为寒为冷,实则为火为热,此证之不可不先辨者也”,指出崩漏的治法应先辨明虚实寒热,以达治病求本的目的,污血痰涎所致者为实证,治以祛邪为要。先贤有“见痰休治痰”“见瘀休治瘀”“治痰要活血,血活则痰化”的见解,痰和瘀既是人体津液、气血运化失常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临床宜视病邪和正气之间的虚实偏盛,辨证治之。
5 现代临床对痰邪导致崩漏的论治
据近年来文献报道,发现从痰论治崩漏,治疗时适当运用祛痰法,以陈皮、半夏、香附、苍术等行气化痰、健脾除湿药治之者屡见不鲜,并收到满意疗效。孙海舒等[4]对文献回顾研究,结果显示痰湿阻络可以导致月经淋沥不尽、月经过多、忽然暴下等。李春华[5]根据董汉良氏“痰瘀同源”的观点,认为痰凝和瘀血胶着互结导致崩漏,治以陈皮、半夏、白术、茯苓健脾祛湿化痰,当归、蒲黄、五灵脂活血化瘀止血。李正欢等[6]认为阴虚、虚火、痰瘀、实火、阳虚、气虚为崩漏病机的六大端,治则方面,均遵循止血塞流、审因澄源和调理复旧的大原则,而澄源以病机定治则,痰湿蕴结所致崩漏者,治疗上以祛痰除湿为法,或湿困脾阳致脾不统血,或化热化火、耗气动血者,在益气摄血的基础上重在祛痰除湿,或辅以清热凉血、温阳化气之品。可见痰邪在崩漏的发病过程中存在,亦是引起崩漏的原因之一。
6 结语
崩漏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妇科急症,严重者可导致虚脱、不孕、邪毒感染等并发症,甚则危及生命。西医学子宫肌瘤、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常见妇科疾病以子宫非时异常出血,淋沥不尽或暴下不止者均属于“崩漏”范畴。其病因病机复杂,在发病过程中虚实寒热常相互转化,使病机虚实夹杂,临床上应四诊合参,辨证施治。历代相关文献研究显示,虽然痰邪导致崩漏方面的研究较少,但临床实践证实从痰论治崩漏有其良效。《医学入门》云:“人知气血为病者多也,而不知痰为病尤多”,可见痰在众多致病因素中的地位不可小觑。临床将痰邪导致崩漏这一病机加以重视,既可以丰富崩漏的病机学说,又为其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对于提高疗效有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