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祥成治疗变应性鼻炎经验
2021-03-27谈声洋唐旭霞朱祥成指导
谈声洋唐旭霞朱祥成(指导)
1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2 浙江省中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6
变应性鼻炎是鼻黏膜慢性炎症,是易感个体接触变应原,主要由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表现为阵发性反复发作的喷嚏、鼻痒、水样涕和鼻塞[1]。国内外大量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变应性鼻炎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疾病和高发疾病,患病率为10%~25%,且有全球性逐年增加的趋势[2]。而且,本病可能导致哮喘、中耳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病、特应性皮炎等其他相关疾病,且患者经常伴有焦虑、抑郁、烦躁、易怒、失眠等[3]。朱祥成是浙江省名中医,从事耳鼻喉科临床工作60余年,在治疗变应性鼻炎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跟随朱师门诊,收获良多,现将朱师治疗变应性鼻炎经验总结如下。
1 病机总览
根据临床表现,变应性鼻炎可归属中医学“鼻鼽”“鼽嚏”等范畴。在古代文献中尚有“鼽鼻”“鼽水”“鼻流清水”等别称。西周《礼记·月令》中有“季秋行夏令,则其国大水,冬藏殃败,民多鼽嚏”。《素问·脉解篇》说:“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王冰注:“鼽,鼻中出水也。”朱师认为,根据鼻与脏腑经络的关系及古人的论述,对于变应性鼻炎的发病,与脏腑虚实,阳气盛衰,气血失调,清气不升等有关。
根据《杂病源流犀烛》“面为阳中之阳,鼻居面之中,一身之血运到此,皆为至清”的论述,朱师认为,鼻属阳中之窍,且督脉终至于鼻,其脉总督一身之阳,故鼻受阳气最厚,其窍内阳气充盛,卫气敷布丰盈,而有生发清气之能,鼻窍阳盛清盈,气血运行至此,则鼻阳为之温煦,清气为之清化,使气血变为至清,以荣养鼻面,鼻面得气血之充养,则鼻光润荣泽,御寒耐热,鼻窍通利。而《素问·宣明五气篇》“肾为欠为嚏”,说明了喷嚏与肾的关系。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多种虚寒症状综合,往往是肾阳虚弱所致。故本病若具有明显寒证表现者,多属于肾阳虚证。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云:“鼻为肺之阊阖,吸引五臭,卫养五脏,升降阴阳,故鼻为清气道。”清气升降,鼻居面中,为清气出入之道,故鼻亦属清窍之一。气清则鼻清,鼻道通利,则气息条畅,嗅觉灵敏,功能正常。清窍喜清而恶浊,浊则鼻窍壅塞,气息不畅,鼻病由生。清气不升,鼻窍失养,则浊阴不降,壅阻鼻窍,窍道不利,功能失司,鼻部病变而出现症状。
《血证论》说:“鼻为肺窍,……以司呼吸,乃清虚之道,与天地相通之门户,宜通不宜塞,宜息不宜喘,宜出气不宜出血者也。”血脉通利,鼻为一身血脉多聚之处,皆为至清至精之血,血脉丰实,血液充盛,循经运行窍内,润泽肌膜,净化清新,御敌祛邪。若外感邪毒,久留不去,脉络阻滞;或多思少动,劳伤气血;或久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均可导致鼻窍脉络受阻,鼻窍窒塞。因此血脉通利与否,与鼻塞直接有关。
总之,脏腑的生理功能失调,阳气虚衰,清气升降失司,气血失和,都易引起外邪、异气侵袭鼻窍或滞留鼻窍,致使鼻窍不利,症状反复发作。
2 治法分述
朱师强调对变应性鼻炎的治疗,应着重审症求因,审因论治,整体调治,结合适宜外治,并告诫病者,把握饮食宜忌,值时避邪,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1 调整脏腑:变应性鼻炎常为脏腑虚损、卫表失固所致,以肺、脾、肾三脏为主。朱师认为鼻属清阳之窍,喜清而恶浊,喜温而恶寒,以通为用,结合局部鼻甲的肿胀程度,颜色的变化,鼻道清涕量的多少,全身症状,以及舌苔脉象而调整脏腑,辨证立法处方,灵活运用。
2.1.1 肺气虚损,卫表不固:由于肺气虚损,卫表不固,腠理疏松,致敏因素,犯及鼻窍,津液停聚,鼻窍壅塞,流清涕,遂致喷嚏频频,平素怕风畏寒,表现为鼻黏膜肿胀而色淡,苔薄白,脉细等。宜补肺固卫或温肺散寒,常用四君子汤温中补气,黄芪、防风益气固表;茜草、炒丹皮利血气,清鼻窍;广藿香、辛夷、丝瓜络、石菖蒲、白芷等升清阳,化湿浊,通利鼻窍;蝉衣、乌梅祛邪抗敏,全方共奏扶正驱邪之效。
2.1.2 脾气虚弱,清阳不升:《东垣世效方》言:“阳气宗气者,皆胃中升发之气也。脾胃生发之气既弱,其营运之气不能上升,邪害空窍,故不利而不闻香臭也。宜养胃气,升阳气,宗气上升,鼻则通利矣。”朱师认为若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湿,失其升清降浊功能,清气不升,浊阴滞留鼻窍而发病。临床表现为反复鼻塞、流清涕、量多如水,并多伴有头昏,神倦怠惰,检查可见两鼻腔下甲肿胀、色淡,鼻道有清稀涕滞留,苔薄腻,脉濡。治宜健脾、益气、升阳,通利鼻窍。方用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或升阳益气汤加减。药用炒党参、黄芪、炒白术、生薏苡仁用于补气健脾,益气渗湿;柴胡、葛根、升麻升举清阳之气;白芷、辛夷、广藿香、石菖蒲宣通鼻窍;蝉衣祛风邪;丝瓜络、茜草通脉络,利血气;佐以防风祛风固表,五味子味酸而收敛鼻涕。诸药配伍,可健脾补虚,升阳降浊,止涕通窍。
2.1.3 肾脏亏损,阳气不足:肾阴肾阳即人体的元阴元阳,是人体物质和机能的基础,也是抵抗病邪侵犯的根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朱师考虑变应性鼻炎患者病变日久损及脏腑,久必及肾,尤其见于中老年患者,变应性鼻炎反复发作,日久不愈,患者鼻涕清稀,不能自收,鼻黏膜肿胀,色紫灰,或年老畏寒怕冷,腰膝酸软,夜尿频频,苔薄质淡,脉沉细。这些症状均表明肾阳虚。治疗宜补肾温阳,祛寒通窍。方用金匮肾气丸合缩泉丸加减。药用熟地、肉苁蓉、仙灵脾、益智仁温补肾阳,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益气,益智仁、金樱子、五味子补肾敛涕,桂枝、蝉衣、白芷、辛夷、丝瓜络、石菖蒲通利鼻窍。
2.2 温阳升清通窍:任何脏腑虚损,阳气清气盛衰,皆可影响鼻部的阳气清气敷布而致鼻病。《医学入门》说:“鼻乃清气出入之道,清气者,鼻中生发之气也。”阳气出上窍,阳不胜阴,则九窍不通,且阳气根源于肾,滋生于脾胃,宣发于心肺,出之于上窍。若各种因素如外邪入侵、脏腑不足等,影响鼻内阳气敷布,皆能发生鼻病。治疗用温肺止流丹或温卫汤加味,药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温阳益气;茜草、忍冬藤、广藿香、蝉衣、辛夷、石菖蒲利血气,祛邪而通窍;白芷、炙桂枝、升麻、葛根等升布清阳,共奏温阳升清通窍之效。
2.3 调和气血,活血通窍:朱师认为,若感染邪浊异气,诱发变应性鼻炎反复发作,最终鼻窍窒塞,气息不通,鼻黏膜肿胀甚而色淡或紫灰色,鼻涕清,喷嚏频繁,不闻香臭,遇冷即发,舌苔薄质有瘀点,脉细涩。此为鼻腔气血失调,血脉不利,脉络阻滞,故治宜调和气血,活血通窍。方用四物汤或活血通窍汤加减。药用黄芪、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川芎、赤芍调和气血;丹参、丹皮、茜草、紫草、地龙活血通窍;忍冬藤、丝瓜络畅通脉络;辛夷、石菖蒲、白芷专通鼻窍;细辛、桂枝温通脉络,利血脉运行。
2.4 局部外治:由于鼻黏膜对药物的吸收力较强,故朱师在对整体进行内治的基础上,注重对局部进行外治,既达到整体治疗效果,又可控制或减轻局部症状。中医外治法中,以芳香辛散等药物着以滴鼻法、嗅法、吹鼻法、塞鼻法等,取其芳香辛散,宣鼻开窍,更有体针、灸法、穴位贴敷,在临床上有显著疗效。常用药有白芷、辛夷、川芎、细辛、鹅不食草、青木香等药研细末闻香吸鼻外治,升布清阳,宣通鼻窍。若鼻塞严重的病人,采取按摩迎香穴,或针药结合,用针刺蝶腭神经节以达到最佳疗效。
此外,还要注意饮食宜忌,避异气寒热。朱师常指导变应性鼻炎患者注意饮食宜忌,如对易引起过敏的海鲜鱼虾、辛辣、烟酒、牛奶、芒果等物,应提高警惕。平素常宜食米仁红枣粥健脾抗敏,若易出汗宜食黑豆黑米红枣粥健脾固表。嘱咐患者平素避异气寒热,外出戴口罩,遇冷热注意增减衣物等。
3 验案举例
沈某,男,72岁。2019年6月1日初诊。患者诉反复鼻塞、鼻流清涕,有明显季节性,春季较重,就诊时面色苍白,诉肢困乏力、怕风多汗,近来胃纳差,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鼻检见下鼻甲肥大,鼻腔黏膜色苍白,鼻腔内水性分泌物较多。诊断:变应性鼻炎,中医诊断:鼻鼽病,辨证:肺脾两虚,治法:健脾益肺,通利鼻窍。方用玉屏风散合四君子汤加味,药用生黄芪、忍冬藤各15g,白芷、辛夷各9g,防风、生甘草、桑白皮、炒丹皮、茜草、藿香、炒党参、紫草、茯苓各10g,丝瓜络、石菖蒲各5g,五味子、蝉衣各6g,乌梅3g,生薏苡仁30g。共7剂。二诊:鼻塞减轻,鼻涕减少,色清,鼻痒时有,胃偶有胀气。检查见鼻腔内水性分泌物较前减少。原方加绿梅花5g疏肝理气,续服7剂。三诊:患者诉晨起鼻塞,打喷嚏,鼻涕不自主流下,夜尿频多。朱师认为,患者年迈,且有肾虚之症,减紫草、乌梅,加金樱子15g,益智仁10g。续服14剂后,诸症悉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