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虚论治高血压病验案两则
2021-03-27殷子杰熊木红
叶 宏 殷子杰 熊木红
1 杭州市推拿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2
2 杭州市江干区人民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16
3 杭州市江干区采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浙江 杭州 310016
高血压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归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等范畴。一般认为,脏腑气机升降失常是高血压病的病机关键。而脾胃作为中焦之所,为身体气血升降之枢纽,在调节血压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现撷临证以脾胃为中心辨证论治高血压验案两则,就正于同道。
1 脾胃虚弱,气血亏虚致高血压案
毛某,女,44岁。2015年6月11日初诊。诉:发现高血压6个月。患者6个月前因时有头晕,后测血压升高,最高约170/100mmHg,现每日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查血压较前降低,控制在120/80mmHg左右,但仍头晕时作,反复不愈。刻诊:头晕,无明显视物旋转,无耳鸣恶心等不适,胃纳欠佳,大便秘结。舌淡、苔薄,脉细。血压:130/80mmHg。既往史:原有贫血、低血压史。中医诊断:眩晕。西医诊断:高血压病。辨证: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治法:益气健脾,养血通络。拟方:熟地、五灵脂各30g,黄芪、党参、川芎各20g,麦芽、葛根、白芍、决明子各15g,白术、蒲公英、茯苓、天麻各12g,炙甘草10g,当归9g,肉桂3g,升麻、柴胡、豆蔻各6g。7剂。1日1剂,水煎服。二诊:2015年6月18日,血压105/70mmHg,头晕减轻,大便日解1次,舌淡红、苔薄,脉细。去柴胡、升麻,加三七粉3g。7剂。三诊:2015年6月25日,停服氨氯地平片,续用上述中药,原法巩固。后随访至今,未用任何药物,血压控制在115/70mmHg左右,身体无恙。
按:清·吴东旸《医学求是》云:“中气为升降之源,脾胃为升降之枢轴”。脾胃虚损,气化失常,则气血化生不足,清气不升而浊气、痰湿、瘀血阻于元阳之府,或气血化生不足,髓海失养,故见头昏、头晕、头痛等不适。本案患者,脾胃气机不利而气血亏虚,从而见纳差,头晕,气虚无以推动肠运而见大便干。方中以黄芪加四君、四物补益气血,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芪参等助清气上升。肉桂可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有补中益气之功效。豆蔻、麦芽理气和胃,使所用之药补而不滞;又可健胃助纳。诸药合用,恢复脾胃之运化升降功能。再辅以决明子清肝而通便,天麻、葛根平肝清热,以防土弱而肝旺。二诊时症状好转,减升阳之柴胡、升麻,加用活血之三七,以巩固疗效。
2 脾虚肝郁,湿热内阻致高血压案
周某,男,53岁。初诊2020年4月29日。主诉:头晕反复发作10余年。患者10余年前因出现头晕,头昏沉,查血压升高,最高血压约180/105mmHg。先后服用多种降压药物,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片等,血压时有波动,现服用安博维、氨氯地平片控制血压,血压波动较大,头晕仍有反复发作。刻诊:头晕,昏沉感,面部皮疹,色红,瘙痒。舌红、苔薄黄边有齿痕,脉细弦。中医诊断:眩晕病。西医诊断:高血压病。辨证:肝郁脾虚,湿热内阻。治法:健脾化湿,凉血清肝。拟方:麦芽、凤尾草、夏枯草、石决明、荷叶、决明子、车前子各30g,太子参、牛膝、山楂、苦参、生地各20g,葛根、元胡各15g,茯苓、柴胡各10g,苍术、黄芩各12g,蒲黄5g,甘草、豆蔻各6g。7剂。1日1剂,水煎分服。二诊2020年5月5日 皮疹好转,头晕乏力减而未除,血压130/90mmHg,前方去太子参,加黄芪30g、广金钱草50g。2020年7月21日复诊:头晕未发,停服降压药,续用中药,原法治疗。后体检,血脂血压均正常。
按:患者久病,肝脾两虚,肝气郁结,痰湿内阻,日久化火伤阴,肝肾阴亏,水不涵木则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而脾胃运化失常,痰湿内生,痰湿困脾则清气不升,浊邪随火而上,蒙弊清窍,则见头晕、昏沉,亦可引发皮疹,瘙痒。方中予太子参、茯苓、苍术、甘草、车前子健脾化湿;柴胡、夏枯草、石决明、牛膝、荷叶、山楂、决明子、疏肝清热;苦参、凤尾草、黄芩、生地凉血化湿止痒;葛根、蒲黄、元胡活血理气,豆蔻、麦芽健胃消食。诸药合用,肝脾同治,湿瘀得消,气机升降功能恢复,使上亢之风火痰湿之邪消散。二诊时,皮疹减轻,头晕未已,将平补之太子参改为黄芪,用之增强其补益脾胃之力,并加用广金钱草清热除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