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臻中医气化疗法治疗下焦病证经验*
2021-03-27倪小芬陈佳君袁拯忠蔡慎初
倪小芬 陈佳君 袁拯忠 叶 人 蔡慎初 胡 臻
1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浙江 温州 325000
2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浙江 温州 325000
3 温州市中医院 浙江 温州 325000
胡臻主任中医师系浙江省名中医、浙江省国医名师,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深入研究中医升阳学说,实践并总结出一套中医气化疗法,主张临床辨证疾病的阳化、阴化太过与不及,并结合气机的升降出入逆乱,治疗多种内科疾病。现将其运用气化疗法治疗下焦病证的经验介绍如下。
1 气化疗法理论来源
气的变化,称为气化[1]。气化理论学说始于《黄帝内经》,形成发展于明清时期[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化气,阴成形。”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五脏六腑诸候》中提出“五谷五味之津液悉归于膀胱,气化分入血脉,以成骨髓也”[3]。故气化的含义包括津液化为尿液,津液化为血、精的变化过程,故可以说气化是精、血、津液转化的动力。《素问·六节藏象论》:“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认为万事万物的变化及其规律皆来自于气化。胡臻总结提出中医气化疗法,是针对机体气化功能失常、气机运行逆乱而设的一种治疗方法。气化功能失常包括了阴化和阳化的太过与不及;气机运行逆乱包括升降出入的失常,引起脏腑、经络的功能紊乱和精血津液代谢失常而出现的病理变化。因此,胡臻提出了气化病相应的治疗原则:调整阴阳,重在升阳降浊,燮理气机,调和肝肺[4]。
2 中医对下焦病证的认识
2.1 下焦病证,多水瘀互结之证:元气的生成运行有赖三焦的气化,尤其是下焦肾元。《伤寒论·辨脉法》:“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浊邪侵袭人体以困阻下焦为主。张仲景《伤寒论·平脉法》:“下焦不归者,则遗溲。”胡臻认为下焦发病,表现为津液疏布的异常,尤其是二便异常。津液失其流动,非其位则为邪,其浊者为阴邪,聚于下焦,导致下焦元气阻滞,水饮停聚,血行瘀阻,久则邪气胶着,临床多见水瘀互结之证。
2.2 下焦气化运行,不离中焦脾胃:李东垣在《医学发明·六经所主十二经脉之图》中指出:“故心肺在上,脾胃在中,肝肾在下。三焦元气游行其间,通行十二经脉。”[5]《景岳全书·总论吐泻》言:“在下焦者,当察肝肾之脾气。”[6]说明下焦的气机升降和气化有赖于脾胃中土的斡旋推动。胡臻认为脾胃为气机运行的枢纽,脾气的升发是下焦元气充盛,气化阴阳的必要条件,肺气的宣发、肝胆的条达、肾水的滋养都与脾主升清的功能息息相关。中焦脾胃升降失常,下焦气化失权,清浊不分而生阴邪,脾胃阳化不及则胃气不升,肾中元气无以生发,故把激发阳明经气,畅通经脉,恢复气机升降之性,作为调治疾病的关键,并根据不同经络病变采用不同的升阳风药,使上下气机得以升发宣通[7]。
2.3 下焦病证与情志不遂所致肝肺气机升降失调有关:三焦为元气之通道,气的运动通过升降出入结聚散布周身。肝在下焦主疏泄,肺在上焦主宣降,肺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下焦水液代谢与肝肺气机升降紧密相关,胡臻临床总结认为下焦病证多与情志不遂有密切关系,患者多有肝气不舒,肺气郁滞的表现,肝藏魂、肺藏魄,肝肺气机升降失常则魂魄不守,患者易情绪抑郁、焦虑或悲伤,自觉魂不守舍,甚至心中憺憺。清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8]指出“人之元气自肾达肝,且肝达于胸中,为大气之根本”,其次“肝气能上达,故能助心气之宣通;肝气能下达,故能助肾气之疏泄”,故“肝主气化”。胡臻认为肝体阴用阳,主疏泄气机,与情志变化密切相关,藏血之体易虚,故病久则多见阴血亏虚,肝气受损,厥阴经寒化,损伤下焦,同时,肝气不升,则肺气不降,上窍不通,则下窍闭塞,膀胱气化失常,水瘀结于下焦,因此肝肺气机升降失常,可致下焦阳化不及或阴化太过之证,如男子疝气、前列腺增生,以及癃闭、便秘、肠易激综合征等。
3 治疗下焦病证方药运用
3.1 注重温肾利水,升阳散瘀:治疗上多采取温肾启元以利水,认为下焦为肾所主,津液输布失常当从肾着手,肾主气化,温化水液以通利膀胱。胡臻调肾病,利水不伤阴,降浊宜先升清,并汲取金元医家李杲升阳补肾法,在滋阴之品中伍以升麻、柴胡以升举肾中清阳,自拟升阳通络汤、升阳解毒汤治疗下焦病证,如慢性肾炎、尿毒症、泌尿道结石,以及子宫肌瘤、腺肌症、盆腔积液、便秘、遗尿等。
3.2 注重升清中焦脾胃:治疗下焦病证时,认为脾虚则水土不合德,土不治水反壅于下焦,导致下焦水道不通,津液输布失常,致癃闭、脊柱炎腰痛,脱肛等,多以升阳健中通络为法,常以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等为基础方调治,升清脾阳,土得其位,以松下焦之土壅。
3.3 注重调整肝肺气机升降:胡臻喜用大剂养肝阴药中加入柴胡、升麻、黄芪、羌活等升阳风药以升阳疏风解郁,调和肝之气血。如用四物汤合柴胡疏肝散气血同调,吴茱萸汤治疗下焦厥阴寒化,茵陈五苓散清利肝经湿热所致阴部湿疹。对于肺气郁闭所致下焦病证,胡臻临床多用宣法,如麻黄汤、当归贝母苦参汤治疗肺气不降所致膀胱气化不利者,开宣肺气,以宣散水气,灌溉四旁,腹部水肿类病证喜用华盖散加白茅根、车前子之类温肺化饮、宣肺利水。
4 验案举隅
案1:郑某,女,59岁。2020年3月18日初诊。患者2019年9月因宫颈恶性肿瘤(HPV阳性)行盆腔手术并术后化疗4次。患者术后出现排尿困难,予留置导尿,但仍觉小腹坠胀,小便量少,多次复查B超显示尿潴留,曾试拔导尿管一次,后因小便难予复插。症见:稍乏力,上腹软,小腹略胀硬,舌边尖暗红见瘀点,苔白略水滑,脉浮而滑,沉取脉弱。B超示尿潴留(容量约344ml)。西医诊断:宫颈恶性肿瘤术后尿潴留;中医诊断:癃闭,湿毒夹瘀,脾肾两虚,阳化不及,阴化太过。治宜温通脾肾以助气化,宣散湿瘀以洁净腑。方以自拟升阳通络汤合济生肾气丸合当归贝母苦参汤加减:葛根、当归、土茯苓、猪苓、炒白术、丹参各10g,穿山甲、僵蚕、羌活、独活、苦参、淡附片(先煎)各6g,生黄芪30g,浙贝母12g,桂枝、川牛膝各9g,熟地黄18g。7剂。每日1剂,饭前温服,当日拔除尿管,嘱随诊。2020年3月25日二诊:小便排便明显好转,每次量约100ml,觉下腹较前轻松,伴有潮热,下肢浮肿。湿毒瘀渐去,下焦元气恢复,仍阳化不及,阴阳不交故潮热,继以原方合二仙汤化裁,原方去桂枝,加仙灵脾9g,巴戟天10g,黄柏、知母各6g。10剂。每日1剂,饭前温服。2020年4月8日三诊:小便排便较顺畅,下肢浮肿缓解,偶有漏尿,易腰酸、乏力,偶有潮热,舌淡黯略胖大,苔白滑。当日复查B超:膀胱残余尿,约106ml。肾阳仍亏虚,脾阳不运,阳化不及,膀胱气化不利,治予升阳益气,温肾化水,予补中益气汤合金匮肾气丸化裁:党参、当归、炒白术、泽泻、车前子、茯苓、蒸萸肉、川牛膝各10g,升麻、柴胡、淡附片(先煎)各6g,生黄芪、山药各15g,肉桂3g,牡丹皮9g,熟地黄18g,炙甘草5g,14剂。后定期门诊随访,诸症缓解。
案2:张某,男,71岁。2020年7月8日初诊。患者半月余前发现右侧腹股沟一肿块,如小鸡蛋大小,活动、站立或咳嗽时突出,伴少许隐痛,平卧时变小,能回纳,患者因惧怕手术,故来中医调治。症见:乏力,易头晕,腰酸,怕冷,情绪易抑郁,舌淡黯左侧明显、苔水滑根部略腻,左脉弦数而沉弱,右脉沉弱。西医诊断:右腹股沟疝,中医诊断:肠覃,证属脾肾阳虚,肝寒气滞,阴化太过。治予升阳健脾以固肠,温筋通络以回疝。方以调中益气汤合暖肝煎合柴胡疏肝散化裁:黄芪30g,党参、柴胡、苍术各10g,升麻、小茴香、乌药、木香、炙甘草、僵蚕、麸白芍、香附各6g,陈皮8g,金樱子12g,淡附片(先煎)9g,丹参15g。7剂。早晚两餐之间服,嘱调畅心情。2020年7月15日二诊:患者乏力好转,面有笑容,右侧腹股沟肿块较前缩小,久立时仍能触及,治疗加以补肾精以助气化,继以原方去附片,加蒸萸肉12g,巴戟天15g,桂枝8g。10剂。2020年7月19日三诊:患者精神饱满,右侧腹股沟肿块已触及不到,原方去丹参、香附,加熟地黄30g,再进10剂。电话随访3月,未见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