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帝内经》《温热论》之营血及临床运用*
2021-03-27黄小梅
黄小梅 梁 爽 周 波
《黄帝内经》有云:“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之谓也……言营血化于中焦,随气流行以奉生身,如沤处浮沉之间,故曰中焦如沤也”。何谓“营血化于中焦”?脾胃属中焦,运输水谷精微,上注于肺脉,继而化而为血,以濡养全身,所化之物,为营气也。这阐明营血化于中焦,与脾胃之运行息息相关。《黄帝内经》中营血指的是构成人体及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物质。而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所说之营血是指在外感温热病发展的过程中病变部位的深浅,病情的严重程度及传变规律。营血便是指“营分证”与“血分证”,说明疾病处在不同的病理阶段,体现温热病的不同传变阶段。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时期,其理论也是基于《黄帝内经》对营血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在辨治外感热病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从《黄帝内经》论营血
一般来说,“营”与“卫”总是相联系,二者常同时出现,脾胃属于中焦,人食五谷,受之谷气,其中清者是为营,浊者便为卫。卫出先天,督脉主之。营出后天,任脉主之。任督相贯,营卫相循。营一般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卫分阴阳,其中营为阴,病深在里。营主血也,运之于里。气主煦之,血主濡之。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营出中焦,后天所化,行于脉中,较于卫病深,主血也。《黄帝内经》所云“中焦者,泌糟粕,蒸津液,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说明了“血”之来由。心主血脉,为君主,心外为肺,心血流经于肺,从肺过之,除血中浊气,则复变红,返入于心,其中肺是过滤心血之物。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实则异名同类也。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血汗同源,任何一方消耗过甚,都会对身体造成极大的损害。
《素问·大奇论》曰:“心肝肾,皆统营血”。心主血脉,肝藏血,脾主统血,肾通于脾,肾为先天,脾为后天,先天不足,则后天不充,先天滋养后天,脾肾互通,脾主统血需要肾之维持。只有在肾精充足的基础上,心、肝、脾与营血之间才能保持正常运行关系。通过管窥《黄帝内经》对营血的阐述,对“营”“血”的内涵进行挖掘探析,从藏象学说的角度阐释了营血与五脏的关系,揭示营血形成的生理基础,为营血理论辨治相关疾病奠定坚实的基础。接下来我们一起探析五脏与营血之关系。
1.1 论营血与心脾肾之关系营血出于中焦,与脾胃相关,脾胃失调,会造成营血亏虚,亏虚日久,心血暗耗,心主血脉,主神志,心血亏虚,就会引起人体神志恍惚,头晕,心悸等症状。肾为先天,脾胃为后天,相辅相成,倘若脾胃亏虚,营血不足,将会对肾的生理功能产生巨大的影响,比如发育不全、遗尿、阳痿等等。所以说,营血与心、脾、肾之间联系密切。古今医家对其也有较多与之相关的研究和阐述,要想对其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及运用,需要我们以更积极的态度进行临床实践探究。
1.2 营血与肝肝属木,通于春,寓意生机蓬勃之象,肝主疏泄,通畅调达,恶抑郁。肝主藏血,因肝之生理特性,当肝条达,一派蓬勃之象时,血行方能顺畅,所藏之血才能保证肝脏本身的营养以及全身脏腑四肢百骸的濡养。营血充足,方能维持肝的正常生理功能。肝脏一旦受到外界邪气的损害,日积月累,肝失疏泄,情志抑郁,营阴不足,血液瘀滞,会对身体造成难以修复的损害。许多迁延难愈的慢性疾病都是由营虚血瘀引起的。像慢性肝纤维化这个疾病,其关键病机之一就是营虚血瘀,以血瘀为重要因素。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言:“初病在气, 久病必入血”, 可以解释该病的始发因素是气滞, 血瘀则是肝纤维化病理演变的最终结局。唐智敏等[1]研究认为从中医方面来说,肝纤维化的本质一般是肝血瘀阻,因此抗肝纤维化的中药治疗应以活血化瘀为总则。虽未提及补益营阴,但是慢性肝纤维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弥漫性的肝脏疾病,病症反复,不断恶化,难以根治,病久、痛久之后,则入血入络。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言:“初病在气,其久入络入血”,随着病情的进展,最终会造成机体的营血亏虚。所以,肝纤维化的治疗原则,应以活血化瘀为主,兼以补益营阴。
1.3 营血与肺《黄帝内经》言:“卫司于肺,营司于肝,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而总统于太阳”。一般来说,外邪入侵,首伤肺卫,并未伤及营血,营卫调和,则无病。如果风邪伤了卫气,会遏闭营血,而生内热,而寒往往易伤营血,裹束卫气,而后生出外寒,这时营卫不调,身体便会犯病。寒伤了营血,皮毛闭塞,卫气被束,卫属阳,营属阴,阴阳易位,营阴欲泄,无透热转气之道,故发热而恶寒也。究其根源,其病机是营血虚滞。该症可以用紫苏汤来治疗,这个方由苏叶、桂枝、杏仁、甘草组成,其中桂枝就有通经而行营血之作用。可以说,营血与肺亦是联系密切。
通过《黄帝内经》对营血概念的解析,从而梳理出营血与五脏之关系,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将其营血理论运用于临床实践当中。
2 从《温热论》论营血
《温热论》中言:“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直须凉血散血”,其中的“营”与“血”指的是外感温热病中的“营分证”与“血分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2个阶段。2个阶段的中医证候亦是各不相同,营分证是热入营分,深入阴分,这时会出现身热夜甚、心烦谵语等为主要特点的证候,可采用清营透泄之法。血分证是热毒炽盛,损伤血络,迫血妄行,血不循道,出现斑疹或咯血,或呕血,或便血等血分诸证,可用凉血止血行血的方法,必要时可以适当加入养血滋阴的药物作为辅助治疗。温热论中的“营分证”“血分证”在临床诊疗中是如何运用的,我们一起深入探索一番。
2.1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2],一是邪初入营分,正气尚盛,驱邪外出,正邪相争,若是用药不当,比如过早用苦寒的药,伤阴且易将热邪内逼入营分,采用透热转气则有利于扭转病机。二是营分邪热通过气分外泄而解。三是当热邪深入阴分,便会伤其阴分,需注意养阴。透热转气在临床的运用主要体现在用药上,其代表方是清营汤,方中生地黄、麦冬、玄参三药取增液汤之义,有清营护阴之效;金银花、连翘、玄参清营分热毒;犀牛角、丹参、牡丹皮凉血活血,阻断邪渐入血分之势;金银花、连翘心、竹叶轻清宣透,透邪外出,开郁闭之机,防止热陷心包。其旨清透泄热,在清解营分热的药中加入轻清宣透之品,以清透气分,使营分之热通过气分而解。顾伟民[3]运用清营汤合麻杏甘石汤加减治疗急性肺炎,无论邪气是否入营分,都能取得显著的疗效,且费用实惠。大多数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后期会出现脓毒血症, 计高荣等[4]运用清营汤结合西药治疗脓毒血症, 治疗组有效率为92.5%, 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2.5%, 可见其具有一定的疗效。
2.2 入血直须凉血散血当热邪入血分时,病情较营分重,前期邪热内扰、迫血妄行,病情繁杂,可出现神昏谵语、吐血、尿血、斑疹、舌质红绛等一系列热盛症状。到血分证后期,热邪已解,但阴液耗伤,余邪未净,深入阴分,此时会出现一派虚热之象。当邪入血分时可用犀角地黄汤,茆春阳等[5]辨证认为社区获得性肺炎后期,当邪入血分,可用《备急千金要方》中犀角地黄汤加减治疗,以达到清热凉血、化瘀开窍,改善临床症状之目的。血分证后期如吴鞠通所言“邪气深伏阴分,混处气血之中,不能纯用养阴;又非壮火,更不得任用苦燥”,因此需将养阴与透热之法两者并施,以除余邪。此期可用青蒿鳖甲汤,方中的鳖甲与青蒿共为君药,鳖甲清热养阴,青蒿清络透热,两者互使互助,达到养阴清热、透邪外达的目的;生地黄、知母共为臣药,可养阴退虚热;牡丹皮可清血中伏热,合青蒿以透络。诸药相伍,祛邪而不伤正,养阴而不留邪,有养阴透热之功。
2.3 邪入营分 血分受劫叶天士言:“营之后方言血”,说明了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因其病机的复杂性或者治疗不当,其邪气入侵,往往不按其顺序,邪气可能从气分直入血分,这便是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刘翠荣等[6]认为当溃疡性结肠炎发展到营血分期时,可用三七、牡丹皮、赤芍、血竭等活血散瘀的药物加以治疗,因溃疡性结肠炎在营分证期出血容易形成瘀血,因此活血散瘀便成它的主要病机之一。何兆春等[7]认为干燥综合征慢性期以阴亏、气虚、血瘀为主要病机,因燥邪久稽营血分,伤其精血,气血阴阳失和,病情繁杂,以益气养阴化瘀为总的治疗原则。
2.4 邪入营血 逆传心包邪气入营血分后,如果没有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或因其他原因导致病情延误,邪气可能会逆传心包,引起心功能的损伤,危害巨大,可危及生命。像今年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它是β属的冠状病毒,《温病条辨》言:“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其病名涉及到疫、毒、湿、温等,是属于广义温病的范畴。它是呼吸道传染性疾病,邪气主要侵犯于肺,具有典型的瘟疫特性,其传染性、流行性特别强。针对新冠,症状轻的患者,邪气主要侵犯于肺,只要注意隔离,中西医结合治疗,一般都能治愈。但若是由于各种原因,失治误治,邪气从气分直入营血分,甚至逆传心包,引起心脏的损伤,病情危重。参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诊疗手册》,逆传心包可分为疫毒扰神证、邪闭心包证、心阳虚脱证及气虚络阻证可分别运用紫雪丹、安宫牛黄丸、回阳救急汤以及生脉散各方的加减方来治疗,需特别注意各个证型的兼证,选取适当的药物,配伍合理,将会取得良好的疗效。这便是依据叶天士《温热论》一书中卫气营血理论来进行辨证治疗的。因此深入解析该书中的营血,即“营分证”“血分证”,所处的病理阶段,邪气入侵后会产生的一系列变化,以及后期的传变规律,可以让我们在临床中更灵活地去辨证治疗与其相关的各类疾病,从而改善患者的病情,减轻患者的痛苦。
3 结语
通过论述《黄帝内经》与《温热论》中营血含义的不同,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刻理解营血理论,可以将其更好地运用到临床当中。因两者涵义不同,因此临床疾病中的病因病机,理法方药的运用,亦有差异。事实上,《黄帝内经》和《温热论》中对营血的理解,亦有相通之处,温热论中的营血分为“营分证”与“血分证”,其涵义与运用是在《黄帝内经》营血理论基础上进行延伸拓展的。在临床运用过程中,我们必须准确地对该理论进行辨证论治,恰当地选方用药,方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