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电子专业的产教融合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1-03-27王婷婷
王婷婷
(江苏省建湖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盐城 224700)
0 引言
传统的课堂模式下,学生认为只要学习了理论知识,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实验教学的内容较为陈旧,有的中职学生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不感兴趣,不愿意投入过多的学习精力[1]。为了解决这些教学问题,新时代的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制定有效的电子专业教学计划,并从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景出发,组织各种有价值的电子技术实训活动,提升学生的电子实训能力,培养他们的学科综合素养。
1 中职学校电子专业的产教融合的概念
在当前中职院校中加入“产教融合”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将生产活动和教育活动融为一体,为学生提供各种有价值的学习题材,扩展他们的学科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电力电子技术》是新时期下一门特殊的教学科目,其中的“产”和“教”,既可以理解为动词,也可以理解为名词,“产”代表产业、集团,而“教”代表着学习的教育和教学活动[2]。在电子专业中加入“产教融合”的模式,就要把产业界和教育界相融合,每一部分都非常重要,都要让学生形成印象深刻的记忆。电子专业涉及到的知识层面非常广,“技术研发、生产劳动、信息管理、经营管理”等,每一个学习框架都需要学生自己去建立。而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为教学目标,加入产教融合的教学理念,实现校企双向互动与整合的过程,推动中职教育的教学发展。
2 中职学校电子专业的产教融合现状和特点
2.1 中职学校电子专业的产教融合现状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新时期发展的一门学科,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特别高。但传统教育模式下,有的中职学生上课低头看手机,思想开小差,不愿意听从教师的教学安排,对电子专业缺乏学习兴趣。绝大多数学生都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会积极参与到课堂的讨论过程。这些都是中职学校电子专业的教学问题,需要教师引起重视。通过学校的调查问卷显示,很多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但在进入社会工作后,缺乏实践经验,不知道如何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对基础的仪器也不会使用。尤其是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高校实践教学的内容过于传统和陈旧,教材内容过于落后,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难以对学生的创造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3]。
2.2 中职学校电子专业的产教融合特点
为了发挥出“产教融合”的优势,高校需要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为本校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的学习平台。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则是要做好调研工作,对人才需求模式、人才培养目标等内容进行改革,为“校企合作”做好保障。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政府也要出台有效的措施,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落实在“产教融合”过程中的责任与义务,不断提高对国内新型人才的培养进度。中职院校和普通学校的教学目标不同,学校需要对教师的综合能力定期进行考察,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健全职业教师团队。学校需要充分认识到产教融合模式的重要性,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制定符合自身的实践学习计划[4]。
3 中职学校电子专业的教学策略研究
3.1 注重“产教融合”的概念,丰富电子专业教学内容
中职院校的“产教融合”,需要不断完善高校的实践教学活动,丰富电子专业教学内容,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为了满足不同班级、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要提前做好调查问卷,和学生沟通交流,明白他们未来的就业方向和目标。学校还可以在周末开放实验室,引入各种完备的实验器材,让学生能够有机会进入实验室自主学习,扩展自己的课外实践活动。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举办“县区电子信息竞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安排学生参与相关的科研项目。当学生意识到电子信息课程的重要性,便能发挥自己的学习特长,积极主动的报名参与课程实践活动,通过各种实习训练,为后期学习工作打好基础,更好地适应企业未来的工作环境。
“电子信息专业”不同于其他文学类课程,需要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平台,丰富学生的实践学习生活。“产教融合”有利于优化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同时也方便了企业调整招生名额,收揽专业的技术人才。对产业需求小的专业,学校要加强宣传引导,将专业建在企业的产业链上,让学校更加熟悉企业的招聘岗位,为学生提供各种就业条件[5]。对于“岗位职责、工作规范、用人标准”等,企业也要组织招聘会,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让更多的学生去了解、接触企业的内部机制,为后期进入企业工作打好基础。
时代在发展,中职院校的教育机制也应该不断革新。为了积极推进“教师1+1”的培养计划,学校应当结合现代互联网技术,给学生提供各种新科技的学习实验设备,提升教学活动的多元化和科技化转型。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考试”作为主要的考核方式,应该被教师所淘汰。我们不能过于关注学生的学科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学校应该增设“实践科目”作为考试内容,定期举办“信息、电子”设计大赛,以此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升学生对于电子专业知识的理解,从而打造“名城名校名专业”,展现出有价值的中职院校课程结构体系。
3.2 引入“产教融合”的训练,提升学生的电子专业技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人口红利”和“人才缺口”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两大阻碍。为了把人口变成人才,教育机构要落实“产教融合”机制,把学校的实践实训活动安排在企业中,让高校毕业生适应当前产业需求,提升学生的电子专业技能。这种教育模式,能极大提升“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的联合,快速应变“供给侧改革”的趋势,让学生了解企业的实际问题和实际的工作流程。在企业进行的实践活动,能让学生感受到“内容充实、生动有趣”的实训内容,带给学生不一样的实践教学环境。教师也可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定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给学生做好榜样,提高自身的课程开发能力。
在“产教融合”的教学过程中,学校要提前给学生安排“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让他们知道进入企业之后,明白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学校是培养高等人才的重要阵地,具有很多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可以组织学生“实训活动”,起到一个实质性的教学成效,提高学生对“电子信息”这门课程的理解能力。而企业是科学技术的实践者,是社会生产力的开拓者,要发挥“育人”的主导性作用,各部门各尽所能,和学校做好沟通交流,秉承“协同育人,共同发展”的教学宗旨,带动学生的学习能力朝向更宽、更广的方向发展。
既然加入了“产教融合”的模式,企业就要引入各种高科技的实践活动,给学生进行“电子技术”知识的讲解,扩展学生的知识面。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FGH”的诞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晶闸管,为电力电子技术的进步开了先河。目前很多家用电器,都离不开“FGH”,它在“电子能源转换”过程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的FGH逐渐被“GTR、GTO”等更高科技的电力转换器所代替,解决了很多居民的用电问题。这些都是电子专业的知识,学校要加强理论知识的指导教育,开展“项目化”的实践教学活动,对学生今后进入企业实习有很大的帮助。
3.3 完善“产教融合”的模式,培养学生的电子实践能力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了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学校要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实践流程”,并结合企业的行业标准,考查学生是否理解基本的理论知识,指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很多中职院校都有“金工实习”这一门课程,教师要不断完善“产教融合”的模式,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电子实践能力。良好的“产教融合”,不仅要依赖于国家教育方针政策,还有赖于师生的共同配合。只有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全局统筹的机构,才能让“校企合作”的利益最大化,完善“协同育人”的基本教育模式。
中职院校的学生,即将面临着升学的考验和进入社会的挑战。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就会在“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而“产”与“教”的融合,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教学平台,还能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和明确的人生方向。在“产教融合”的模式下,学校和企业不再彼此独立,而是相互联合,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环境。为了促进“产教融合”格局的形成,保障学生的实践成效,政府也要出台相关的政策,为地方中职院校和企业牵线搭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计划,各部门多方联动,将教育资源融入产业,促进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
4 结语
电力电子技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逐渐演变成为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对学生“知识理论基础、实践运用能力、电子信息素养”等都有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在素质教育不断更新的今天,教师要注重“产教融合”的概念,丰富电子专业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电子信息工程”提供全新平台。中职院校的学生,面临着进入社会的挑战,教师只有引入“产教融合”的训练,提升学生的电子专业技能,才能从本质上完善课堂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电子实践能力,为他们进入社会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