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2021-03-27刘婧莉黄日胜

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 2021年1期
关键词:基础岗位教学模式

刘婧莉,黄日胜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河源 517000)

0 引言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及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精神[1],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职业院校信息类基础课程着眼计算机思维和能力培养,为后续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重要基础。

1 建设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我院信息类专业逐步分解成计算机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数字媒体、计算机嵌入式技术等专业,计算机专业化也为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更好适应人才发展需求,扎实基础,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因而我院成立计算机公共教研室,组建专业基础扎实,教学新颖的平台课程教学团队,各专业统一教学标准和实施方案,便于落实和实施较完整的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体系。

目前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积极与企业对接,需要培养更多的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稳固,又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信息类专业普遍开设专业基础课程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Java程序设计、网页制作、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旨在培养学生计算机基础操作及程序编写设计能力,课程内容多,实践性强,而目前教学模式偏重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无法更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信息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改革,改进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优良的自主学习环境。

2 建设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的内涵

(1)“e+”背景下高职信息类课程建设就是通过互联网络引入课堂,构建基于互联网的线上学习平台,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发布课程内容、任务及新知识的推送,建立线上线下一体的教学模式。

(2)“以社会需求、岗位技术要求”为主线:专任教师将面向社会,引领学生解决企业所需,掌握行业需求和专业发展方向,促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师的职业水平,提升教学的教学质量。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在课程上把学生带入不同岗位,结合企业工作任务需求,根据岗位任务的完成情况,了解评定学生的岗位能力,建立企业、岗位、课堂、课外四维一体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对岗位的认知,让学生在学校就能体会到企业的需求,岗位的要求,更好的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人才。

3 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的建设目标

3.1 针对不同的课程,重构教学目标

信息类平台课程结合各专业特色,根据课程的前沿知识和专业岗位企业需求,重点培养学生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增强动手实践,培养可持续学习能力[2]。

3.2 以网络为基础,建立丰富的线上学习平台

采用“互联网+“教育模式,设计与开发网络课程、系列微课、MOOC等学习资源,平衡好课上和课下知识点的传授,实施线上和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借助微信、QQ、E-Mail等网络通讯方式,加强师生互动和学习分享[3]。

3.3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优化学习过程,学生登录超星平台,对课程进行自主学习,了解重点和难点,教师在平台上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为学生答疑解惑,建立师生多渠道沟通,增进师生感情[4]。通过对课程内容研究,建立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教学模式,贯穿于整个的教学改革中,进行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效果,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项目为主线的线上线下教学模式[5]。

4 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4.1 前期分析

信息类平台课程学习对象是高职一年级计算机类学生,对于大一专业零基础的同学难度系数大,如何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课程学习的质量是教师关注的重点,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超星、清华在线等多元化途径为学习者提供多种学习方式,创建信息环境下创新学习新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4.2 课程设计

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充分考虑四个方面:一是建立丰富的线上课程资源,录制质量高、短而精的知识点视频,吸引学生兴趣;二是合理组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知识的深化及技能的提升,教师总结线上学习的疑难点,课堂解决问题;三是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针对不同重难点问题,采用小组讨论、头脑风暴、教师引导和点评等方法;四是教学各环节整体严谨有序。根据教学课程内容,把知识点进行整理划分进行课程设计。

4.3 课程实施

课前-发布教学资源-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课前教师上传教学资源,发布学习任务,学生课前预习和平台资源学习,完成线上测试、互动交流答疑,教师通过学习数据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做到因材施教[6]。

课中-师生互动-一体化教学。在课堂中分两环节:第一阶段线上学习数据分析、掌握重难点、讲解分析和总结,第二阶段线下完成任务,教师主要是对疑难点讲解和共性问题的探讨,这样可以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提高授课效率[7]。

课后-教师教学反思-学生拓展提升。学生登录平台进行巩固及测试,系统提示错误,师生之间协作交流,巩固对知识点的掌握。

4.4 多元化考核评价

考核以过程考核为重点,包括课前线上学习,包括课前资源学习、测试、交流讨论情况;课堂表现包括回答问题、小组协作;课后学习巩固,包括在线资源的利用、与其他同学的交流沟通及作业完成情况。这样的考核方式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全流程都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并积极参与到各个环节,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 信息类基础课程改革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一,教学模式单一。以往课堂教学中采用满堂灌教学手段,教师采用课件、示范案例等模式贯穿教学,教师教,学生学,课堂乏味,师生缺乏交流互动,抑制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第二,教学内容陈旧。计算机类课程知识更新较快,若教师通仅按照教学大纲教学,缺乏对未来的工作领域的认知,传授知识难以跟职业岗位融合,应以课程强大的性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愿意有兴趣探索蕴含的知识,很好提升学习能力。

第三,项目实践能力差。使用传统教学方法,不能很好的与其它课程教学相结合,致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不成体系,这样的知识结构缺乏持续性。因此,针对课程以上问题,如何在教学中提升学生兴趣,锻炼学生实践水平,将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相结合,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6 信息类平台课程改革创新点

(1)混合教学模式致力实现线上数字化教育与线下课堂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借助在线资源增加课程成效,达到理想教学效果。

(2)实现教学模式的“五个创新”。一是教学模式创新,由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引导式学习。二是教学内容创新,《Java程序设计课程》主要是掌握编程的基础、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采用任务驱动知识体系,将课堂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三是教学方法创新,采用新颖、灵活的引导与交流方式,提高学习积极性;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四是交流方式创新,在线上学习平台,学生随时与教师交流,提升指导效率。五是过程考核创新,课程教学对各环节的每一个任务均采用量化考核,通过线上平台量化的考核,实现学生学习效果的准确性评价。

(3)建立三个机制。一是建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学习模式,教师监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二是形成以翻转课堂为特点的教学机制,课堂主要通过提出问题,师生互动,掌握学生知识掌握情况,针对问题知识点,进行讲解答疑。三是建立质量控制为导向的管理机制,关注学习过程,掌控学习质量,让学生夯实学习,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好基础。

7 结语

结合当前高职院校信息类基础课程的教育背景和现状,采用线上线下的学习模式,提升教学质量,以社会岗位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推进课程教学的改革,以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技能和素养需求。

猜你喜欢

基础岗位教学模式
“不等式”基础巩固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整式”基础巩固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