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迁精神”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研究

2021-03-27曹卓琳刘人境

中国医药导报 2021年31期
关键词:西迁医德医学生

曹卓琳 刘人境 刘 宁

1.西安医学院研工部,陕西西安 710021;2.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48;3.西安医学院学工部,陕西西安 710021

“西迁精神”是广大知识分子扎根祖国西部、呕心沥血为祖国高等教育事业无私奉献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是中国精神的具体表现。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服务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医德教育、立德为先,其是指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校、教师等教育工作者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即医学生毕业后作为一名医生应具有的爱国、博爱、以人为本等道德行为准则[1]。国家卫健委、教育部等部委在2018 年联合颁布的《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 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全面加强德医双修的素质能力培养,把德育作为医学人才培养的首要内容。“西迁精神”作为伟大中国精神的具体体现,其时代价值永不褪色,在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进程中为增强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宝贵财富[2]。李慧等[3]从文学的角度探析“西迁精神”的文化、历史渊源及对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教育的意义,李宏荣等[4]讲述高校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传承“西迁精神”育人精髓。本文拟从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角度研究如何将“西迁精神”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中。

1 “西迁精神”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的依据

“西迁精神”具体是指20 世纪50 年代交通大学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在从上海迁至西安、扎根西部过程中形成的爱国主义、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追求真理、艰苦创业等为内涵的精神财富[5]。在60 多年的奋斗历程中,“西迁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卢建军谈到,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青年一代肩负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使命,高等教育院校更应该以”西迁精神”铸魂,勇担培养德才兼备高层次人才新使命[6]。新时代背景下,“西迁精神”内涵不断更新,持续为祖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和精神引领。

1.1 爱国主义立根铸魂

2020 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交通大学调研时对“西迁精神”进行了升华,他强调爱国主义是“西迁精神”的核心,一批批知识分子放弃优渥生活支援大西北为祖国甘愿奉献自己的青春,正是强大的爱国主义在支撑着他们。爱国是医学生医德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一种以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引以为傲的情感,推动着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7]。爱国主义表现形式因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而不同,但其在历史的舞台永不落幕、永不褪色,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也是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根本。爱国主义教育本质上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问题的回答。只有围绕爱国主义核心地位思想主线,才能在医者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1.2 无私奉献彰显本质

无私奉献是老一辈革命前辈的优良基因,是“西迁精神”的重要表现,不求回报、无怨无悔为祖国、为人民付出一生,反映了老一辈知识分子的高贵品质和责任担当。当今社会思潮涌现,如何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发扬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于2012 年就曾提出目前的大学正在培养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8],尽管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新阶段,医学改革不断推进,然而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依旧存在一些问题[9]。如何将当代大学生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转变为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为国奉献者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唯有将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融入到医学生医德教育中,融入到为人民服务中去,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白衣天使”。

1.3 弘扬传统源远流长

弘扬传统是“西迁精神”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60 多年前,老一辈革命家秉持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干事业”的坚定信念,坚信“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10]。他们发扬传统以国为家,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自己的热血青春。当前我国社会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飞速,人们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而医药卫生人才的欠缺严重制约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在全国上下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中国梦的重要时刻,广大医学生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需要相结合,发扬西迁人的坚守精神,从基层做起,脚踏实地、弘扬传统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弘扬传统的另一表现是要将传统医德中“仁爱”“大医精诚”等与医学生医德教育建设相结合,使传统医学道德闪耀当代价值[11]。

2 “西迁精神”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的价值

2.1 有利于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2]。理想信念犹如大海航行的照明灯塔,信念淡漠,前行者就会失去方向。当下社会各种思想涌现,价值观念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互联网的发展下变相出现,网贷、校园贷、互联网传销等种种非法活动潜伏在学校周围,迷惑学生视野,导致他们失去奋斗方向,误入歧途。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们必须牢牢守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战场,防止不良思想对青年一代的侵蚀。60 年前一批批西迁人怀有爱国之心为国奋斗,疫情防控期间,84 岁的钟南山院士赶赴武汉,张伯礼、李兰娟等医护人员选择在危险、困难面前逆向行驶,正是坚定的理想信念、深深的爱国主义支撑他们不断前行,心中有大爱,心中有人民。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理想信念教育是我们培养人才的前提,只有牢记为国奋斗的目标,行动才更有力量。在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医学技术的竞争背后就是医学人才的较量,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医学生不断攀越技术高峰、追求人类生命健康的基石,以“西迁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等为核心的中国精神是学生不断前行的精神食粮,鼓舞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为祖国、为人民做出更大贡献。

2.2 有利于贯彻立德树人,落实高校三全育人

自古以来,人们对医生、律师和教师三种职业的德行要求远高于其他行业。明代裴一中《言医·序》中说到“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在多个场合强调高等教育要在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过程中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将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高等教育一切工作的标准,从根本上指出了高等教育的目标[13-15]。对于未来从事救死扶伤工作的学生们,医德教育至关重要,在学生成长成才的“拔节孕穗期”,有针对性将“西迁精神”与伟大抗疫精神相结合,润物无声式渗透在医学生医德教育中,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另外,高等教育工作者也应该以“西迁精神”为引领,传承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光荣传统,刻苦钻研、孜孜不倦、以身作则,持续深化“西迁精神”内涵,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2.3 有利于形成良好风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教育部原部长袁贵仁曾在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上把医学人才内涵概括为:“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丰富的人文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创新精神”[16]。关爱患者、尊重生命是医学生的天职所在,因此培育医学生的医德教育主旨在于服务社会[17]。医学生在服务社会过程中所展现的关心患者、体贴患者不仅为社会文明风尚树立模范,也为社会稳定和谐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医学是有温度的学科,内涵有人性的温度,医学生在服务社会过程中,展现出文明、诚信、仁厚等个人品质是践行社会担当的最佳表现形式,是降低社会医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石。

3 “西迁精神”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的途径

医德教育成果最终是通过个体行为所展现,医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显示器。社会认知理论中班杜拉提出个体行为、个体认知与个体所处环境氛围呈三元交互影响,三者是动态交互过程[18]。其中,个体行为受其个人认知及其所处环境影响。根据社会认知理论,医学生医德行为的表现取决于个体所处的环境及个体认知,因此,将“西迁精神”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的过程主要有以下两个途径。

3.1 增强认知,夯实医德教育基石

班杜拉认为,个体行为改变受个体认知和环境氛围影响,其中个体认知包括自我效能和结果预期两个方面[19]。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身达到某种行为的能力判断,是个体自身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种工作的自信程度[20];医学生对自身医德行为的自信取决于日常生活中的积累,当发现可以通过自身行为(如救死扶伤、无私奉献帮助他人)使别人满意、开心时,会有助于个人自信心的建立。结果预期是个人对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结果的判断[21]。行医不止会给患者带来康复,也会给学生带来自身价值肯定,这种肯定的日积月累会增强个体的价值判断,进而指导个体行为。最浅层的认知来源于个体的视觉、听觉等感性意识,将感性认识与医德教育相融合,首先是以观看、视听为起点的认知教育,在重要节日或重大历史事件、重大传统节日纪念期间,参观西迁博物馆、邀请“西迁精神”传承人的医学专家为医学生做报告,教育和激励现代医学生扎实掌握专业知识,他们的生动故事,对“拔节孕穗期”的医学生是一次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理论教育,这些感官上的洗礼会加深医学生对医德认知的形成。其次以医学课程教育和校园人文教育为载体[22-23],通过道德大讲堂等思政进课堂形式将医德教育内化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标尺,通过导师德者、师者、医者的形象发挥传帮带作用,给学生树立模范,进而形成价值认同,使在校学生增强自我效能,相信自己能够通过自身行为给他人带来帮助,指导个人行为。医学生正处在个人价值观、世界观形成阶段,对新生事物的敏感度较高,但对事物的正确认知和价值判断较弱,师者的言行举止会强化医学生对医德品行的价值认同。最后,伟大的精神源于实践,以社会实践为突破,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爱心义诊、志愿服务等活动形式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引导医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感悟“西迁精神”,强化价值认同,同时在了解医疗卫生行业运行状况,群众健康需求,提高医学专业技能,磨砺艰苦奋斗品格的过程中,感受人们带来的反馈,这种充实感、获得感和满足感会进一步强化个体对践行“西迁精神”的认知,提高结果预期,激发他们为“健康中国”的实现而奋斗的决心和意志,形成良性循环与螺旋式递增过程,这种以社会实践为载体的医德践行,一方面实现了对“西迁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另一方面是在“感性认识—个人认知—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实现医德教育的升华。

3.2 营造氛围,强化医德教育质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校园文化不仅仅是自然环境天生丽质,内外兼修则是真正的美[24]。校园文化建设对医学生高尚道德养成具有滴水石穿之效用,久而久之逐渐影响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以文化人是德育育人的最佳方式,已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重要课题和理论热点[25],开动校园文化建设之“桨”将“西迁精神”融入到医德教育中,划动思想政治教育之“帆”。首先强化物质文化的显性教育,建造文化长廊,通过校园宣传展板、壁画、雕塑等校园文化符号传递医德教育使命,让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其次强化精神文化建设导向,打造榜样示范平台,榜样可以是医学院士,也可以是身边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奉献在一线的师兄师姐们,他们下基层、把医疗知识带去偏远地区,服务当地百姓;他们发扬传统、爱国奉献,将医学知识与文明留在了国家最需要的地方。以榜样的力量营造良好氛围,拉近与榜样的距离才能时刻以他们的力量鞭策自己。最后,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下,自媒体等线上平台发展如火如荼,利用自媒体平台在信息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方面的特点,着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打造校园自媒体平台,引导学生关注;定期发布与学生相关的,结合网络文化、运用网络语言的宣传内容。在医学生医德教育途径中,个体认知和环境氛围是改变医学生行为的两大抓手,两手常抓、坚持不懈才能将医学生教育推向下一个高度。

目前,青年一代站在比历史上任何时刻都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西迁精神”作为伟大中国精神的图谱,激励青年一代奋发向上,传承和发扬“西迁精神”是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将以“西迁精神”为核心的中国精神融入到医学生医德教育中,引导和培育学生优良品德,助力他们用行动实现“健康中国2030”。

猜你喜欢

西迁医德医学生
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雕塑作品《交大西迁知名教授》
西迁丰碑
弘扬西迁精神,铸就“西迁精神”出版工程
西迁赞歌·东情路——东北地区西迁民族美术作品北方六省巡展作品选登
孙思邈医德思想发微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医学研究生医德教育问题探讨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