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学院初创的史实钩沉
——以广州中医学院为例

2021-03-27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10006

中医文献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中医学院卫生部广州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10006) 李 剑

创办中医学院是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改进中医工作的措施之一。尽管有民国时期开办中医学校的经验,但在新中国开办高等中医教育机构也并非坦途,各地都经历了若干困难。笔者撷取当年《南方日报》等纸媒的记录,稽考广州中医学院初创的史实,庶几能深切地理解创办过程中的艰辛。

社会主义建设高潮时期的产物

1.改进中医工作措施逐项落实的背景

根据中央文教委员会的要求,自1955年起,全国20所中医进修学校和143个中医进修班已改变了过去不教或很少教中医药课程的现象,中医药课程在总学时数中的占比提高到四成至六成[1]43。 1955年底,第一个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在北京开学,广州、上海、武汉、成都、北京、天津6个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相继开办,各地公立医疗机构开始吸收中医业者参加工作[2]。到1956年5月,全国已有一万多名中医业者在各类公立医疗、教育机关和政府卫生部门担任着医疗、医学教育和卫生行政工作[3]。

1956年,《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为全面地提早完成和超额完成五年计划而奋斗》的元旦社论,指出农业合作化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提前顺利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有望提前完成并超额完成,“高山也要低头,河水也要让路”的口号首次见报[4]。一周后,《〈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序言》公开发表,“多快好省”和“反对保守主义”在高层会议上被反复提及,各项工作都提出了更快的要求。与此同时,对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也有了新的提法,国内洋溢着乐观的空气[5]。

1956年1月23日至2月4日,全国卫生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讨论了制定卫生事业12年规划问题,强调要在医学界继续清除歧视中医思想的影响[6]。会议决定,允许中医采取传统的带徒方式培养中医药人才,并讨论确定了师徒的条件、学习年限等政策[1]。1956年2月24日,《健康报》发表社论,要求扩大卫生队伍,鼓励中医带徒弟,以继承祖国医学[7]。

在1956年1月30日至2月7日的全国政协二届二次全体会议上,冉雪峰、袁鹤侪、李聪甫、石筱山、吴棹仙、郭可明等8位中医委员被安排作大会发言,《健康报》首版前所未有地刊发了毛泽东与施今墨、郭可明、吴棹仙等中医委员的大幅合影[8]。正是在这次会议上,“施今墨、袁鹤侪、秦伯未诸先生提案建议政府设立中医专科大学”[9]。难得的机遇、融洽的氛围,成为出现历史转机的重要因素。几乎同时举行的政协广州市委员会一届一次全体会议上,广州的老中医梁翰芬也提出由政府开办“一所中医专门学校”的建议[10]。

2.办学构想的提出与确定

在上述背景下,周恩来总理于1956年初召见卫生部副部长徐运北和部长助理郭子化,提出:“光带徒是不够的,还得办中医学院,先在东西南北各办一所。”卫生部党组讨论后,于1956年3月20日提出《1955年卫生工作基本总结及1956年的工作方针任务》。遵照周总理指示,卫生部提出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筹设4所中医学院,以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1]46。3月21日,中医研究院编辑中医教材编辑委员会成立,并确定了中医教材的编辑计划。确定编辑的教材,有用现代汉语翻译的《内经知要》《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以及该编辑委员会组织编著的《内科学》《外科学》《针灸学》《中国医学史》等[11]。

周恩来给卫生部的指示与施今墨等在政协会议上的提案是否存在关联,《周恩来年谱》及有关施今墨的回忆文字中均未提及。尽管施今墨时任周恩来的保健医生,并曾跟周总理谈及过办学问题[12]。

10天后,《健康报》首次发布创办4所中医学院的消息。此时距全国政协二届二次全体会议闭幕刚刚1个月。报道称,1956年暑期4所中医学院各招收120名新生[13]。

《人民日报》发布上述消息是5月19日[14]。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年是新中国成立后最大规模的高校全面扩招,当年秋季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计划招生14,720名,比上年招生总数增加了55.93%。[13]事后证明,中医学院在这样的年份开办,并非合适的时机[15- 16]。

筹备期间的各方报道

1.相关报道中不协调的声音

尽管新中国成立之初即有中医业者建言兴办中医学院,但从现有资料看,创办中医学院显然是个仓促的决定。1956年5月4日,《健康报》报道了卫生部于同年3月、4月在京、沪召开的两个座谈会。该报称,“座谈会着重讨论了中医工作及基层卫生组织两个问题”,“会议认为,目前中医工作,应抓住西医学习中医,妥善安排中医的工作,和具体地解决中医带徒弟等几个方面”[17]。开办中医学院的事,文中竟只字未提。

直到1956年5月16日至17日,卫生部才邀集京、沪、穗、蓉四个中医学院所在省、市卫生厅、局的代表召开筹备成立中医学院座谈会。筹备工作时间紧迫,千头万绪,卫生部却采用座谈会形式,此举也让人颇为费解。“会上,一致同意四个中医学院在今年暑假各招新生120名。并确定学制为五年,毕业后将成为掌握中医学术知识和医疗技术的高级中医人才,由国家分配担任教学、研究或临床工作。生源除高中毕业生外,并招收一部分具有高中语文程度的年轻中医、在职卫生干部和中等医药学校的优秀毕业生。考试科目同样按照投考高等医药院校规定的科目。学生待遇除参加革命工作三年以上的在职卫生干部享受调干助学金外,其他都按照师范学院学生同等待遇,普遍发给人民助学金。”[18]应届高中毕业生之外另作安排,担心的正是高校全面扩招会影响中医学院的生源。会上还讨论了中医学院的基本建设、编制、教学计划、教师调配等问题。据称,这些省、市卫生厅、局的代表信心很大,都表示能克服筹建中医学院的一些困难,并表示要积累经验,以便迎接1957年的扩大招生。

1956年5月27日《人民日报》社论称,“根据卫生部的规划,除了由中医学院和中医学校培养一部分中医以外,还要用中医带徒弟的方式来大量培养中医。因此,组织中医带徒弟就成为卫生部门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19]。可见,高层对于卫生部门的工作重点是有分歧的。

2.仓促应对与宣传效果

做出办学决定到正式开学仅有半年时间,紧张程度可想而知。1956年5月底,4个开办城市均组成了省、市领导出任主任委员的中医学院筹备委员会,分别开始了筹备工作。与上述座谈会几乎同时,广东省卫生厅已确定在7年内培养3万名中医的规划,这个数字包括广州中医学院培养的高级中医人才和中医带徒出师人数[20]。

1956年4月27日,卫生部和高等教育部发出关于卫生干部报考医药院校的通知。因为事出紧急,1956年高校普遍扩招,全国计划招收17万新生,比第一个五年计划原定招生指标扩大了4万人,比上年的招生计划数也增加了7万多人。卫生部担心,“由于中医是一个新的专业,一般干部对它的任务和意义还缺乏充分的、全面的认识,这就特别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单位领导很好地向干部进行宣传动员,多多鼓励优秀干部去报考中医学院”[21]。遂决定从工矿、交通、农村及水利等部门的卫生单位专业干部中,抽调1956年中等卫生学校毕业生和在职卫生干部报考入中医学院[22],并具体规定高中毕业生以外的高等医学院校录取名额在3,000 名左右。换言之,1956年卫生部门计划录取在职卫生干部的数字,相当于上年的3倍左右[21]。

1956年5月25日,卫生部医学教育司高等教育处处长朱潮在《健康报》刊发文章,介绍中医学院的办学构想、学制、主要课程和报考条件等,动员适龄青年报考[23]。随即,包括转业军医在内的读者踊跃要求报考中医学院的文字[24- 25],以及施今墨[26]、萧龙友[9]等著名中医业者的感言见诸报端。7月时,据称报考人数已超额10倍多,北京、山东、江苏、黑龙江、河南等省市报考尤为热烈[27]。

3.广东的筹备与招生

在广东,新办中医学院的消息见诸《南方日报》是1956年5月20日[28]。当年暑期广州的7所高等学校招生总数为5,590名,其中广州中医学院和广州师范专科学校是新办的高等学校[29]。

1956年6月3日《南方日报》称,广州中医学院暂时设在海珠中路麻行街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内,正在积极筹备建校。文中介绍说,广州中医学院设5年制的中医专业,课程以中国医学为主,适当配合学习现代医学和苏联先进的医学经验。当年招收的120名新生中,录自高中应届毕业生的部分由广东省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统一招考,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在职卫生工作干部以及具有高中语文程度的中医和中等医药学校的毕业生由该校直接招考,均享受师范生同等的人民助学金[30]。4天后,广州中医学院首次在该报第4版刊登招生通告,介绍报考资格、考试安排和考试科目等[31]。

1956年6月28日,《南方日报》第4版“在广州招生的高等学校介绍”专栏介绍了广州中医学院的办学目标、学制、课程设置和筹建情况。文中说:“这个学院将聘请对祖国医学素有研究的中医师和著名的西医师,以及有关专家担任教学工作;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将由卫生部邀请全国著名医学家计划制订。”并说:“这个学院现在正在积极筹备建筑院址,计划在明年基本上完成教学用的主要建筑物,包括教室、生理解剖室、病理实验室、药理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中药馆、医学史馆、中药圃和图书馆,以后逐步扩建,准备建设可以容纳2,000 多学生的校舍,还准备建设一所具有600个病床的附属中医院。”[32]

当年大区制虽已取消,但中医学院招生基本仍按大区进行,故广州中医学院面向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等原中南区所辖省份招生。1956年6月 4日,广东省卫生厅发出指示,要求上述省份卫生部门做好宣传工作,积极发动在职卫生干部和年青中医报考。除由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统一招考一部分高中毕业生外,将单独招收一批在职卫生干部、年青中医和中等医药学校的优秀毕业生。报名日期为6月25日至7月10日,考试在7月9日至10日进行[33]。由于特殊的地缘关系,广州中医学院招生还引起了海外侨胞的注意[34]。

《健康报》称,广州中医学院一座三层楼房的临时校舍已于1956年6月20日动工兴建。该院正式校舍的建设规划已经拟定。按规划,全部校舍建成后可容纳学生2,400人,据称比此前华南医学院的容量还要大,附属医院设有600张病床,比广东省人民医院还要大,该工程设计工作于1956年内完毕,1957年初开工兴建,1957年暑假后该院就可以搬进新校舍,并扩大招生[35]。而实际上,由于全国高校同时扩招,4所中医学院的基建经费未能纳入当年计划,上述规划是在1958年完成的。当年这类情况并不鲜见,即便是北京大学,因为扩招,教学、生活用房也捉襟见肘[36],北京中医学院甚至一度停摆[1]46。

开学前后的有关报道

1.报考情况令人振奋

当年广东省共有3万多人投考高等学校,广州市考区有1.1万人报考。入学考试于1956年7月15日至16日进行。全省分8个考区,广州市共设9个考场,报考广州中医学院的考生集中在广州市第十中学和第十五中学的考场[37]。

1956年8月底,广州中医学院1956年度招生工作已告结束。由于报考人数远超预期,广州中医学院招生数超过原来规定的120个名额,录取了128名[38]。同年《南方日报》的另两篇报道中,则称录取了130名[39]及127名[10]。其中,该院从考生中优先录取了35名中医业者、4名华侨和2名兄弟民族的考生[38]。 经查核广州中医药大学档案,《1956—1957学年度学生工作总结》提到,当年招收127名新生中,1人退学,1人体检不合格未报到,1名中山大学转入,实际录取人数为126名[40]。

广州中医学院于1956年8月初已聘定黎云卿、谢培初、舒锐庭、梁翰芬、邓鹤芝、冯德瑜、程祖培、刘赤选、梁乃津、萧熙、朱敬修等39位著名的中医师担任教师。其中不少是有数十年医疗经验、学问湛深的老中医。8月时已经按照第一学期设置的科目成立了内经病理、医史、《伤寒论》、《金匮》、诊断和本草中药6个教学研究组,分别由梁乃津、萧熙、刘赤选、邓鹤芝、冯德瑜、朱敬修等著名中医负责。各个教学研究组正在拟订教学大纲和编写讲义。据称,该院还将继续在省内外聘请一批著名的中医师任教,开学定在9月3日[41]。

为了便利新生报到,广州中医学院筹备委员会除已在海珠中路麻行街学校临时地址设立新生接待站之外,还拟自8月26日起,在广州火车站和广州汽车总站设立新生接待站[42]。

2.隆重的开学典礼

经过3个月的紧张筹备,广州中医学院于1956年9月5日开学,比起初的计划晚了2天。当日上午9时半,200多教师和学生聚集在学院的礼堂里,热烈地庆祝开学。参加开学典礼的有广东省副省长陈汝棠,广东省人民委员会文教办公室主任娄光琦,省卫生厅厅长古鸿烈、副厅长李福海,广州市卫生局副局长姚碧澄,中山医学院院长柯麟、副院长梁伯强,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汪毅、副院长查树兰,著名的中医黄省三、黎云卿等。广州中医学院筹备委员会副主任陈经镇主持开学典礼。陈汝棠副省长代表广东省人民委员会祝贺学校的开学。他指出,整理、发掘祖国的医学宝库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勉励师生们努力教学和学习,把中医学院办好。黎云卿等老中医在会上发言,感叹今昔巨变,并对新生提出要求[43]。

除招收中医医疗系新生外,广州中医学院开办的1个西医学习中医班也同时开学,来自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福建的59名西医报名参加学习[44]。但这年晚些时候的另一篇报道称,“在这个班里学习的有30多名西医,他们将用两年的时间来学习、研究《伤寒论》《内经》等中医经典著作和医疗经验”[10]。显然,报道中的西医学习中医班实际报到人数并不理想。

有关广州中医学院的图片首见于1956年11月底的《南方日报》上,配发在题为《培养新中医的学府》的报道中,系苗木所摄“广州中医学院教师冯德瑜和学生们在一起”[10]。冯德瑜是当年广东省的著名中医,受命出任广州中医学院首任教务长。

3.后续相关报道

由于乐观的政治气氛,1956年国家新建的高校不止4所中医学院。新华社称,“今年新建的高等工业学校共有重庆地质学院、西安建筑工程学院、西安动力学院、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武汉测量制图学院、上海造船学院和苏州航空专科学校等7校,其中造船、电讯工程、动力、测量制图等校都是我国第一次建立的专门学院”。其实,“新建的高等学校中,还有综合大学、医学院和高等师范学校”。这些直接关系国家工业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新建高校显然得到了更多支持。“武汉测量制图学院除新建的教学大楼和实验室外,在开学前还将建成风雨实习场和装有活动屋顶的天文实验室。上海造船学院将利用交通大学迁校后的旧址,另外要建立的船池和放样间两个特种实验室正在设计中。新建的一所综合大学——郑州大学,第一批工程计划在七月前完工”[45]。直到1957年1月,卫生部才决定“从1957年特别紧绌的基建投资总额中拨出200多万元(约可建2.5万平方米的房子)作为四所中医学院第一批基建资金”[46]。

与其他3所中医学院相仿,广州中医学院开学时没有自己的校舍,暂借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的校舍,教材也是教师们自编的。实际上,经过院系调整后的33所高等医药院校,74种专业课教科书的统一编写工作也是在1956年9月才开始的。此前高等医药院校采用的教材五花八门,既有原来办学采用的英、美、德教材,也有新中国成立后引进的苏联教材[47]。尽管如此窘迫,一篇报道称,广州中医学院“从明年起,每年将招收240名学生”[10]。

结 语

“三大改造”提前顺利完成,给了中共高层更大的信心,加快各项工作步伐,包括全国高校大幅扩招扩建,便是这种信心的体现。中医政策调整和卫生部改组,成为催生中医学院的极好时机。但在刚刚出台中医师带徒等政策的同时创办中医学院,显然并非深思熟虑的结果[48],北京中医学院一度要迁往南京,说明抵触确实存在,而全国范围的中医师资紧张也影响到中医学院的教学[49]。由于仓促上马,4所中医学院选址、规划、基建、选聘教师、教材建设要在数月间完成,殊非易事。而事实上,当年4所中医学院全都是借用当地中医进修学校或其他场地办学,《中医学院试行教学计划》也是迟至1958年 1月才发布[50]。而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国策,势必造成理工科院校的扩建、扩招挤占中医学院的资源,这在招生工作中同样有所体现。

猜你喜欢

中医学院卫生部广州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中医专业渐进式认知体系的构建——以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为例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一名老委员的五年提案和一批中医学院的更名历程——访全国政协委员、河南中医学院科技成果推广中心主任司富春教授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稿约
卫生部发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云南中医学院门诊部简介
卫生部崔月犁部长寄语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