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代的去黑子方*

2021-10-19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张雪丹

中医文献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藁本黑痣草木灰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丁 媛 张雪丹

人体上的黑痣,古时多称作“黑子”或“黡子”。史书中,经常刻意描写帝王将相身上的黑子,如《史记》《汉书》均记载汉高祖刘邦“左股有七十二黑子”[1- 2],《周书》记载北周文帝宇文泰“背有黑子,宛转若龙盘之形”[3],又如《魏书》记载相者唐文为寇赞看相,称“君额上黑子入帻,位当至方伯封公”[4]。古人认为身体不同部位的黑痣代表着不同的吉凶命运,这在相书中有着详细的记载。例如,托名宋代陈抟秘传、明代袁忠彻订正的《神相全编》卷十“论黑子”云:“凡黑子生于显处者多凶,生于隐处者多吉,生于面上者皆不利也。”[5]再加上爱美之心自古有之,颜面部的黑痣就如同美玉的瑕疵,妨碍美观,所以汉代以前人们就开始探索去除黑痣的方法。1993年湖北沙市周家台30号秦墓出土秦简381枚,木牍1片,据整理者推断周家台30号秦墓的下葬年代应在秦代末年,其年代的上限与下限之间跨度小[6]159。简315~318是两首“去黑子方”,第一首是采用化学腐蚀法,第二首是烧灼法。

化学腐蚀法

周家台秦简315~316:

上方主要是用藁本蘸取東灰水,再在有黑子的皮肤上摩擦。首先,要搞清楚“東灰”是何物。周家台秦简整理者注:“‘東’,为‘柬’之讹字,三七五号简上有‘柬灰一斗’。‘柬’,读为‘欄’,《考工记·氏》‘湅帛以欄为灰,渥淳其帛’,《注》:‘渥以欄木之灰,渐释其帛也。’”[6]128王贵元先生认为:“战国秦汉出土文献‘柬’字常写作‘東’,为‘柬’字隶写,可视为‘柬’字变体,直接隶定为‘柬’。《郭店楚简·五行》:‘又(有)大辠(罪)而大(诛)之,柬也。’又‘柬之为言犹练也’,又‘柬,义之方也’,‘柬’皆写同‘東’。《严窟藏镜》所收《吾作明镜》中的‘柬’也写同‘東’。另外,马王堆帛书《经法》《系辞》中的‘練’,其右旁也写同‘東’。”[7]方勇先生的《秦简牍文字编》直接将简315和375该字归入“柬”字条,并指出通“欄”[8]。张雷先生认为“東灰”是“冬灰”的通假用法[9],可从。在2016年5月16日—19日由上海中医药大学主办的“出土医学文献研究国际研讨会”上,张雪丹宣读的《周家台秦简医方误释考订一则》一文,提出了“东灰”即“冬灰”的观点。

表1 秦汉简帛文献“東”和“柬”的部分图版罗列

由图版对比可知,秦汉简帛文献中的“柬”“東”字形非常接近。从字形上很难判断周家台秦简315和375究竟是“東灰”,抑或“柬灰”,只能从文义、医理等方面进行分析。整理者引《周礼·冬官·考工记·氏》,认为“柬(欄)灰”即郑玄注中的“欄木之灰”。孙诒让《周礼正义》指出:“欄即楝字。《说文·木部》云:‘楝,木也。’《玉篇·木部》云:‘楝,木名,子可以浣衣。’”[10]周家台秦简375因残断无法知晓其具体内容,简315~316是一首“去黑子方”。“柬(欄或楝)灰”作为医药专有名词,在出土和传世医药文献中却鲜有记载,但在历代本草文献中有一种叫“冬灰”的药物,既能治黑子,又能浣衣。

《神农本草经》:“冬灰,一名藜灰,味辛,微温。治黑子,去肬,息肉,疽蚀,疥瘙。”[11]300陶弘景注:“此即今浣衣黄灰耳,烧诸蒿藜聚炼作之,性烈,又荻灰尤烈。欲消黑痣疣赘,取此三种灰水和蒸以点之即去,不可广用,烂人皮肉。”[12]唐代《新修本草》卷五“冬灰”:“冬灰本是藜灰,余草不真。又有青蒿灰,烧蒿作之;柃灰,烧木叶作。并入染用,亦堪蚀恶肉。”[13]明代《本草蒙筌》卷四“桑根白皮”条:“柴灰辛寒,淋汁小毒,合冬灰为烂药,医外科著奇功。蚀恶肉死肌,灭瘊疵黑痣。”[14]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七“冬灰”曰:“冬灰,乃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也。专指作蒿藜之灰,亦未必然……今人以灰淋汁,取硷浣衣,发面令皙,治疮蚀恶肉。”[15]321卷二十七“藜”:“茎,烧灰,和荻灰、蒿灰等分,水和蒸,取汁煎膏。点疣赘、黑子,蚀恶肉。”[15]1123卷四“瘿瘤疣痣”:“冬灰、石灰,并蚀黑子、疣赘、瘤痣。”[15]225

从历代本草文献记载来看,“冬灰”一说单指藜草烧灰,一说多种植物(荻、蒿、藜等)混合烧灰。“冬灰”与《考工记》郑玄注的“欄木之灰”以及孙诒让所云的“楝”木之灰,都是植物燃烧后的灰烬,即农村中习见的草木灰。现代研究发现,草木灰呈碱性,可以洗涤油污,故古人用其洗涤衣物、清洁发面。碱性的水具有一定腐蚀皮肤的作用,但草木灰的水显然碱性不强。所以周家台秦简315~316强调要取“藁本”在東灰水中浸泡后,摩擦黑子部位。通过摩擦,其有效成分更容易被皮肤吸收,再加上摩擦的机械力,可以加速皮肤表皮的溃烂。古人也意识到这种方法需要掌握腐蚀深度,太浅无法去除黑子,太深则会留下疤痕,所以强调“令血欲出”。

先秦著作《诗经》《楚辞》《老子》等皆有“東冬合韵”例,两字具有接近或相同的语音特征,是“東”“冬”通假之依据。在出土简牍文献的药物名词中亦有“東”“冬”通假的例证,《武威汉代医简》80乙号木牍有“款東一升”[16]。此处“款東”即“款冬”。《战国秦汉简帛古书通假字汇纂》也将此条作为“東”“冬”通假例收录[17]。在《急就篇》中“款冬”亦作“款東”,颜师古注:“款東,即款冬也,亦曰款凍,以其凌寒叩冰而生,故为此名也……亦曰颗東。”[18]可见“東”“凍”“冬”音近故也。据此推断,简文中“東”并非“柬”之讹字,“東灰”即《神农本草经》所载“冬灰”,可去黑子,文理、医理皆通。

秦简中的“藁本”,是历代常用药物,《神农本草经》载:“藁本,一名鬼卿,一名地新。味辛,温,无毒。治妇人疝瘕,阴中寒肿痛,腹中急。除风头痛,长肌肤,悦颜色。”[11]162顾名思义其药用部位为根部,藁本的根茎发达,具有膨大的结节。简文中强调取“小弱者”,当指挑选较细小的根茎。藁本在方中不仅是摩擦的工具,其本身就具有“长肌肤,悦颜色”的药用价值。

这种祛痣的方法,在后世广为流传,但作了一些技术改进。因若要去除皮肤上的黑痣、疣赘、瘤痣等,只是使用草木灰泡水,其碱性是不够的。因此,陶弘景指出“取此三种灰水和蒸”[12],《本草纲目》也强调需用“水和蒸,取汁煎膏”[15]1123,通过加热浓缩使其碱性提高,以增强腐蚀皮肤的作用。汁液浓缩成膏状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将药膏局限在长有黑痣的皮肤上,不至于流到正常皮肤而造成损伤。还有在草木灰中加入石灰,例如《太平圣惠方》卷四十载有“治面上黑痣,令永除根本方”,用的是“栎木炭二斤,烧熟净炉上消为灰”,再加“石灰三合”[19]。另外,用上述摩擦的方法容易伤及正常皮肤,后世常常改用针挑破黑痣。例如,《太平圣惠方》卷四十载有“治黑痣生于身面上”,用五两藜灰“以水一大碗淋灰汁,于铜器中盛,以重汤煮令如黑膏,以针微拨破痣处点之,大者不过三遍,神验”[19]。

烧灼法

周家台秦简316~318:

取櫌桑木,燔以为炭火,而取牛肉剶之,小大如黑子,而炙之炭火,令温勿令焦,即以傅黑子,寒辄更之[6]127。

周家台秦简整理者注:“‘櫌’,读为‘扰’,《管子·地员》注:‘柔也。’”[6]128其说存疑,因“櫌”字不影响整体文意的理解,不作深究。方中强调用桑木作为炭火来烤牛肉,桑木是当时常用的燃料,萧家草场汉简遣策简34有“桑薪三束”[6]142。古人常用桑木来煎药,《本草纲目》卷三十六李时珍言:“煎药用桑者,取其能利关节,除风寒湿痹诸痛也……又痈疽发背不起发,或瘀肉不腐溃,及阴疮、瘰疬、流注、臁疮、顽疮、恶疮久不愈者,用桑木炙法。”[15]1389此外,桑木被认为是东方神木,具有驱鬼的作用。例如,睡虎地秦简甲种《日书》简32背壹/135反壹- 33背壹/134反壹:“人毋(无)故而鬼惑之,是□鬼,善戏人。以桑心为丈(杖),鬼来而(击)之,畏死矣。”[20]又如,敦煌文献P.2882:“三月上卯日,取桑皮向东者,煮取汁着户上,辟(避)百鬼。”[21]《玉篇·刀部》:“剶,削也。”[22]牛肉要切成如黑子大小,用桑木炭烤热,再将烤热的牛肉敷在黑子部位,牛肉冷却后还需更换。这显然是通过烧灼法令皮肤表层坏死,去除黑子。简文中特别强调要注意掌握火候,不能使牛肉烤焦,否则温度过高,导致皮肤严重烫伤,伤及真皮层,就会留下疤痕。这种牛肉烧灼法在后世流传甚少,可能是其不易掌控,抑或是效果不佳。

古人认为形成黑痣的主要原因是人体气血不足,风邪搏于气血。如唐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一“黑痣候”载:“黑痣者,风邪搏于血气,变化所生也。夫人血气充盛,则皮肤润悦,不生疵瑕,若虚损,则黑痣变生。然黑痣者,是风邪变其血气所生也;若生而有之者,非药可治。面及体生黑点为黑痣,亦云黑子。”[23]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黑素细胞位于皮肤表皮的基底层,黑痣的形成是因为黑素细胞局部聚集而成。现代常用的祛痣方法有切除、化学腐蚀、烧灼、激光等,主要是让有黑痣的皮肤表层坏死,经过皮肤再生功能,令其恢复如常。虽然古人对痣的形成原因与现代医学有所偏差,但是在秦代就已掌握用化学腐蚀法和烧灼法去除黑痣。

猜你喜欢

藁本黑痣草木灰
拟藁本属及近缘物种中国分类群花粉形态与质体基因组系统发育研究
可爱的黑痣
草木灰在花木病虫害防治上的妙用
草木灰
小小黑痣 暗藏危机
草木灰防治病虫害的方法
伞形科藁本属20种植物的果实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中国藁本属系统与分类研究现状及展望
藁本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
林果生产巧用草木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