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英语“三分”教学模型的构建
2021-03-27郑立芸
郑立芸
(宁夏警官职业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
1 研究背景
2010年教育部正式发布《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指出高职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在职场中运用英语的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在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质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能掌握有效学习方法和策略,为将来就业和职业发展打下必要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应对职业英语相关业务的能力。然而现实是,即使经过10年的教学改革,高职英语教学与《教学要求》所提出的教学目标仍存在差距。虽然部分英语优等生经过努力,能够顺利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或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B 级,但仍存在听不懂、说不出的现象。许多英语学困生本来基础就弱,入学后由于教学内容与自身知识储备相差过大,对英语学习更加提不起兴趣。去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100 万人”,使高职生源更加多元,但学生的教育背景、知识储备、接受能力也相去甚远。以宁夏警官职业学院为例,目前生源主要分4 类:第一类是普招生,这类学生已完成3年高中学习且参加了高考;第二类是自主招生,这类学生完成了3年高中学习但对自己的高考成绩没有把握,因此选择提前参加学院自主命题的考试,难度较低;第三类是分类考试生,这类学生来自全区中职学校,英语水平相当于初中生;第四类是扩招生,包括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等,目前尚未开设英语课程。从生源来看,学生英语水平差异极大,如果采用统一的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造成的后果就是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不消化”的巨大反差。因此,大学英语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2 理论依据
高职大学英语分层分类教学主要是指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接收能力、学习需求、认知能力等方面,结合英语学科特征及习得规律,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大纲、开展教学活动、分配学习任务,教师通过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用不同的评价机制,使各个水平学生均能得到充分发展,学有所获。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是在已有知识和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对新知识进行认知、编码、解构。也就是说,有效学习应该是建立在原有经验和心理结构之上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而非被动接受跨越认知层次的知识[1]。因此,开展教学活动时要综合考虑学生已有知识,让他们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建立“三分”教学模型可以有效实现这一过程。
3 “三分”教学模型的构建及意义
高职院校因学生生源复杂,如果要实现分层分类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实施起来就会有一定难度。但综合考虑影响大学英语学习的因素,可以从以下3 个方面进行分层,简称“三分”教学模型:一是学生分类。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必须打破传统以行政班级为教学单位的局限性,可结合学生词汇量和高考入学成绩将学生划分为A(提高班)、B(普通班)、C(基础班)三类平行班。二是教学内容分层。在学生分类的基础上,对三类班级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策略、评价标准等进行分层,以满足不同班级学生的学习需求。三是教学分阶段。每个平行班的大学英语共开设3 个学期,每学期的教学内容都是结合学生能力进行循序渐进提高的,因此各班学生均有三学期的时间进行自我提升。
构建高职大学英语“三分”教学模型,对学生、教学、教师以及学校均有很大意义。
3.1 能够依据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从学院目前生源来看,学生英语水平从初中到高中各阶段均有,形成近6年大跨度差异,部分中职学生受专业课影响,学校未开设英语课程。因此,将学生进行分类后,教师可根据学生英语水平选用相应教学内容,将教学难度始终保持在学生能够“跳一跳,够得着”的水平,满足不同学生对学习资源以及学习动机的需求。
3.2 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就目前状况来看,由于高职院校不断扩招,因此,各学校大学英语均采用大班授课。教师要么采用“一刀切”的形式教学,导致部分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要么为兼顾各层次学生需求,采用隐性分层教学模式,导致教学过程中出现许多不可控因素的同时,教学效果也不佳。如果学生都处于同一英语水平,教师在备课时就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环节设计,使课堂充满趣味性,也可以提前预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准备,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避免了教学的资源浪费和盲目性[2]。
3.3 有利于教师教改和科研能力的提升
对大学英语课程进行“三分”教学模型改革之后,教师需要改变固有教学思维,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评价标准设定的同时,既需要不断检测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英语能力,也需要不断完善教学设计、调整教学思路。在这一过程中所积累的数据和经验,将促进教师科研工作的提升,也为下一步教学改革提供了思路。此外,当学生英语水平相当时,教师也能更明显地发现高职英语教学规律,从而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3.4 有利于提升学校在技能大赛中的竞争力
根据学院近几年在全区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中的表现,学院鲜有黑马出现,多为三等奖。从国赛的角度来看,宁夏近几年也没有学生能够突围,但对学生进行“三分”教学之后,英语水平较好的学生能够得到更精准、持续、高效的培养,极大地提高了学院在区赛甚至国赛中的竞争力,同时也体现了学院的综合实力。
4 “三分”教学模型构建的具体路径
4.1 对学生进行分类
有研究人员[3]根据高考入学成绩将学生分为3层,即A 班(≥90 分)、B 班(50~89 分)、C 班(<50分),但由于BC 班学生成绩跨度较大,实验结果并不理想。学院自主招生试卷与高考试卷难度差异较大,以此为依据进行学生划分,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而词汇测试能够直观反映学生词汇习得情况,为教师教学和课程设计提供依据。因此,学院可在新生入学之后,利用军训期间的一个晚自习开展统一词汇测试,试卷可采用Nation 和Beglar 合作研发的词汇量测试卷(Vocabulary Size Test,VST)英汉版,此版本信度和效度均经过检验,且英汉版减少了语言障碍,能更准确地测量被试的词汇量[4]。VST 共包含14 级,每级1 000 词组,该表从每级中随机抽取10 个词进行考核,学生每答对1 题乘以100 即为该生词汇量,即测试最大词汇量为14 000 个。考虑到学生水平和测试需要,学院只需对前50 个题目进行考核即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版),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应掌握1 500~1 600 个词汇,在高中阶段完成选择性必修课程后,累计掌握3 000~3200 个词汇。因此,学生分层可以此为依据,分为A 班(≥3 000 个词汇)、B 班(1500~3 000 个词汇)、C 班(<1 500 个词汇)。为避免有学生在词汇检测过程中侥幸猜词正确,可以高考成绩作为辅助参考。
4.2 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
4.2.1 教学目标分层
A 班:在培养学生综合语言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学生的听说能力,使他们能够掌握基本的英语语法,听懂日常生活用语和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一般性对话并进行有效交流,能够基本理解一般题材和与未来职业相关的语篇,能够模拟套写与未来职业相关的表格或文本,表达基本准确,能够看懂一般图表并进行分析,在现有词汇基础上扩展500 个行业词汇。
B 班:以英语语言基础的巩固和提升为教学重点,能够基本读懂一般性题材语篇,能够听懂日常对话并进行简单交流,能够有效问答与未来职业相关的固定句式,在现有词汇基础上扩展300 个行业词汇。
C 班:以培养英语语言兴趣和学习习惯为重点,可借助信息化手段,以视听教学为输入方式,以仿句、配音、表演等趣味性英语活动为输出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态度。最后能够读懂简单语篇,并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
4.2.2 教学内容分层
以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为分层标准,A 班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均较好且占比最小,在进行一学期基础知识巩固后主要进行行业英语学习。B 班学习能力与现有教材较为匹配且占比最大,因此仍然选用21 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综合教程 (以下简称“综合教程”)。C 班基本处于初中水平,教材以基本知识为主,在最后一学期进行拔高。在此期间,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推荐学生参赛或者参与相关技能等级考试(见表1)。
4.3 评价标准分层
评价结果在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也应该作为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的工具,促进学生成长为主动学习者。根据《教学要求》,高职院校应该根据未来职业特点,积极开创多元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因此,教师在制定评价标准时要结合学生实际,尤其要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可以从出勤、课堂参与、单词记忆、课后作业、实训任务等诸多方面考虑。在具体操作过程中,A 班需注意对听说能力的考核,可以将听说测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考核。B 班需注意对基本语言知识及语篇理解能力的考查,听说能力略低于A 班。C 班应加大过程性评价的占比,注重增加学生词汇量及对简单语篇的理解能力。在终结性评价过程中,应摒弃目前所采用的以所学题目为题库进行组卷的考试方式,因这种考核方式的弊端在于学生在期末考试前将题库内容背诵后便可取得好成绩,并不能反映出学生真正的英语水平。可直接让学生参与信度和效度均有保证的等级考试,如PRETCO(每年6月20日和12月20日左右开考),既可以检测教师的教学质量,也可以检测学生的学习结果,同时提高学院1+X 证书通过率[5]。
表1 教学内容分层
5 “三分”教学模型存在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5.1 管理困难
在“三分”教学模型中,因学生来自不同班级,学生会很自然地和同一行政班同学比较亲近,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时会存在一定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开课之初就做好学生分组工作,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化教学软件和学生干部开展课堂纪律管理,同时避免迟到、早退、逃课等现象的产生。因“三分”教学模型中学生水平基本相当,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也会相较之前更轻松。但C 班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兴趣较低。一方面,在师资配备上可选用亲和力强、组织力强、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通过各种趣味性强的实训活动,增加学生的动手时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可充分利用情感教学策略,让学生在不断接受鼓励中建立自信,激发学习的积极性[6]。
5.2 排课困难
因学生专业不同,在排课过程中既要考虑以行政班为单位的专业课,又要兼顾打破行政班而安排的大学英语分层教学,这就给教务处排课带来诸多困难,但实际实施起来也有解决方案。目前学院采用的排课方式是在现有行政班级基础上以学生自愿选课的形式进行合班。采用“三分”教学模型后,学生来自不同班级,可能存在课程重合的情况。因此,在排课时可以系部为单位进行,或将专业课排在上午,大学英语排在下午。另外,C 班第三学期课程与B 班第一学期课程一致,如有必要可进行合班,也解决了目前学院每学年上学期英语教师课时负担过重、下学期课时不足的问题。
5.3 学生存在偏见
部分学生可能会存在教师对AB 班学生 “开小灶”,对C 班学生不够重视的偏见,从而产生负面情绪,而过高的负面情绪又会抑制学习者的学习效果[7]。因此,在为C 班配备高水平师资的基础上,教师也要做好引导,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真正的学习需求,同时在分班过程中不要透漏分班原则。
6 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进行高职大学英语“三分”教学会有很多困难,但该教学模型对学生综合语言素质提升、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完成《教学要求》所提出的教学目标均有积极意义。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完善教学分层模型,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职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