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视角下《营养配膳设计》课程建设实践

2021-03-27潘冬梅杨剑婷丁志刚

教育现代化 2021年102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营养思政

潘冬梅,杨剑婷,丁志刚

(安徽科技学院 食品工程学院,安徽 凤阳)

一 引言

安徽科技学院食品工程学院《营养配膳设计》课程,是食品营养专业的核心课程,共64个学时,其中理论和实验学时各32。本专业自2009年开始招生以来,就开设了本课程,发展至今已有10多年的教学历程。这10年间共培养了500多名大健康产业从业人员,分布行业各岗位,社会反响良好。

不断加强课程建设是持续性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课程思政新理念提出之际我们就开始思考《营养配膳设计》课程该如何进行建设与革新,思政元素该如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以课程为依托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本课程的思政建设理念及具体施行措施。

二 融合思政元素的课程目标建设

以前我们谈课程目标建设,知识与能力目标的确定往往是核心,现在我们将思政目标也融入进来,从价值、知识、能力、素质等的体现,以及结合各章节教学内容,提出具体的课程目标如下:

课程目标1: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专业知识探究热情,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程目标2:帮助学生树立更加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课程目标3: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严谨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课程目标4:使学生掌握营养配膳设计课程相关基础理论知识。

课程目标5:使学生能熟练运用已学知识,利用实践练习,掌握营养菜点设计、各类营养食谱编制的技能。

课程目标6:通过项目分析、翻转课堂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营养配膳相关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7:使学生学会合理地选择实验条件,正确处理数据、表达实验结果,提高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课程目标8:通过兴趣小组及企业交流等方式,增进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及实际实验设计能力, 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续上表)

课程目标9:联合企业发挥人才的协同培养,邀请相关行业专家现身说“法”,如学校后勤、餐饮企业等相关行业的专家介绍企业在这方面的做法,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 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见表1所示。

表1 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四 教学方法设计及实施思路

《营养配膳设计》课程的教学目前主要采用线上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线上课程的建设已基本完成,视听化较强的学习内容,主要采用线上的数字、视频等方式完成教学,而适合面对面的一些案例、讨论等教学内容则主要采用线下教学。融入思政元素后的一些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的改变以一二示例展示。

(一)线下案例式教学

第一章绪论部分,通过讲述国内知名专家董世坤的先进事迹,经过他不懈努力取得辉煌成果(1988年出版了我国第一部《营养配膳指南》,他的《人类科学配膳的理想模式——平衡膳食图》一书,为世界各地制定膳食指南建立模式基础)的真实事件,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专业知识探究热情,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线下讨论式教学

以央视315晚会“营养辟谣”为切入点,带领同学们重新认识食品的营养价值,将影响几亿人的“健康谣言”纷纷击碎,从而树立同学们更加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三)线上微课、微视频

通过微课或微视频,向同学们介绍健康中国建设的大布局,以及一系列利民惠民重大战略的部署,如国家卫生计生委员会的更名,“慢性病与营养管理处”“食品营养处”的成立,26省《国民营养计划》的相继出台等,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信心与认同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爱国理念和信念,激发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四)翻转课堂

实践性较强的章节,不采用章节考试,由授课教师发布线上任务,引导学生主动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得所需知识,培养其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翻转课堂完成任务汇报,由任课教师及同学评价按照7:3的分值比,进行线上打分,获得章节成绩,计入平时成绩。

(五)其他形式

通过课堂研讨、互动、学生主讲等方式,激发学生独立思维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加学生的求知热情;通过课外兴趣小组和企业观摩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和动手能力,增强其创新创业能力。

五 教学评价设计及实施思路

见表2所示。

表2 教学评价设计及实施思路

六 课程建设反思

《营养配膳设计》融入思政元素进行课程建设研究周期并不长,经过2轮的课程实践,收获是满满的,但同时也发现不少问题,比如线上教学资源的丰富度不够,强化行业交流度的企业授课比例需增大,线上与线下课互补的学习效果有待加强,以及课程考核中思政元素如何与其充分融合等。发现问题并去解决是我们这门课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的下一步目标,同时课程思政实验课资源挖掘、分析、整合与建设,也是这门课接下来的研究重点,希望通过一步步的实践,力将此课程打造成经得起考验的专业示范思政课程。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营养思政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课程目标来源理论的批判与重建:从“小三源”论走向“大四源”论
夏季给猪吃点“苦”营养又解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定量评价研究
——以信号与系统课程为例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蔬菜与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