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线教育3.0时代呼吁思政慕课供给侧改革

2021-03-27赵颖朱燕玲

教育现代化 2021年102期
关键词:理论课供给思政

赵颖,朱燕玲

(郑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郑州)

一 引言

在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供给侧改革阶段。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优质慕课成为保证线上教学效果的重要资源。思政课作为全国大学生的必修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应当积极回应在线教育3.0时代的发展需要,提高在线教育资源供给质量,避免思政慕课发展中的同质化、形式化等倾向,综合运用多种资源和技术,对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双主体进行持续、有效的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

二 在线教育3.0时代思政慕课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思政慕课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慕课平台的教学实施方式,是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合的体现。思政慕课既坚持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底色,同时,又注重凸显慕课的知识传递的优势。文章所指的思政慕课主要是依托于大学生思政课而开设的慕课课程。优质的思政慕课,是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课程目标为导向、以强化思政课价值引领功能为目的、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而打造的慕课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1]的生动体现。

在互联网+教育的3.0时代,如何“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2],已成为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问题。优化思政慕课的供给,提高思政课慕课的质量,既是适应在线教育的发展需要,同时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育人效果的内在要求。

(一)线上教学坚持“线上育人”导向,需要优质慕课资源的辅助

在线教育3.0时代,是1.0时代的录播教学、2.0时代的在线教学的接续发展,是顺应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而产生的“互联网+”的新形态。相对于在线教育2.0时代,3.0时代的在线教育不只是形式上的“在线教学”,而是更突出“在线育人”的理念,趋向于真正意义上的“在线教育”,即“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更为广泛地实现能力提升、价值塑造、社群建构和身份认同等教育理念和目标[3]。”然而,一般意义上的慕课,“微视频”“小测验”“实时互动”等特点作为在线教育的重要元素,有利于知识的传递并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但对于思政慕课来说,对这一优势的不当处理,就会转化为影响教学效果的劣势。思政课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基于思政课的特殊性,优质的思政慕课在促进知识传递的同时,需要凸显价值引领力。为顺应在线教育的育人导向,以及确保思政课育人目标的实现,需要优质思政慕课的支撑。

(二)思政慕课供需不平衡,迫切要求思政慕课的供给侧改革

自2014年国内首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开设并投入使用以来,国内对思政慕课的建设热潮兴起,承载慕课课程的慕课平台也逐步增多并愈加规范化,其中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 、学堂在线是中国较大的慕课平台。但是,随着思政慕课在教学中的运用以及在线教育的发展,思政慕课的供需不平衡现象突出。

首先,供给侧在课程类别、课程数量上的供给不足。截止至2021年7月31日,通过在“中国大学MOOC”以及“智慧树”“学堂在线”三大在线学习平台检索相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结果如图表所示,由于个别课程在不同的平台有重合,以及检索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因此图表所呈现数据为不完全统计结果。

调查发现,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学习的人居多,因此主要以“中国大学MOOC”平台的思政慕课为研究对象来分析思政慕课的开设情况。从课程类别来看,现有的思政课慕课课程,根据学习对象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别,一类是针对本科院校学生开的,一类是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开的;从课程内容来看,除了本、专科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包括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此外,也包括中国系列课程(如锦绣中国、中国智造、开天辟地等)以及与马克思文本解读相关的课程(马克思——从故事到文本、理解马克思等)。从课程数量上来看(如下表所示),课程数量不够均衡,存在较大差距。此外,在检索中发现,在所检索到的思政慕课中被认定为“国家精品”课程的也较少。

其次,需求侧对思政慕课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要求较高。 为了解学生对思政课慕课的需求,以对供给侧做出有针对性的优化,就“大学生对思政课慕课的使用情况”对大学生进行了电子问卷的发放,共回收有效问卷336份。在学习过思政课慕课的同学中,51.94%的同学对思政课慕课的整体评价为“比较满意”,其中“教学内容”“授课方式”是影响他们对慕课质量评价的重要因素。对于教学内容,部分学生认为思政课慕课存在“讲授的内容理论性强且抽象,听不懂”;对于老师的授课方式,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讲授形式较单一,大多是老师一人主讲”。而对于学生理想中的思政课慕课,73.29%的同学更期待“课程内容的讲解更贴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50.93%的同学希望“授课形式更加多元”。

表1 思政慕课课程数量统计

基于以上从供给侧和需要侧两方面的分析,课程资源、教学内容及授课方式是影响供需不平衡的重要因素。优化思政慕课的供给,应在教学内容、讲授方式和资源开发上下功夫,着力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讲授形式的创新以及慕课资源的开发。

(三)供给侧改革是有效提升思政慕课质量的重要举措

供给侧改革是经济领域的一项重大政策,旨在通过增强供给能力,提高供给质量,改进供给方式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和引领人们的需要,是平衡供给与需求的有效举措。思政慕课的供给侧改革旨在提升思政慕课的质量,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作为承载着一定时代背景下的政治思想、理论观点的思政慕课,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慕课平台的教学实施方式。相较于一般的慕课,思政慕课的突出特征在于它的意识形态性,注重对人的价值观引领。其供给侧指向于供给的主体,文中即指思政课教师,供给侧改革的对象则具体指向供给主体所制作和呈现的思政课慕课课程;其需求侧则是思政慕课的学习者,主要针对在校大学生,而供给的内容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线上课程。对思政慕课的供给侧改革,就是在提升供给主体能力的基础上,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对慕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等进行针对性的改革,实现理论知识的传递和价值观引领相统一,以满足社会的要求和学生的成长需求。

三 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是思政慕课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原则

任何一种思想或理论体系,都承载着知识和价值。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是思政慕课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原则,一方面是基于思政课本质属性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是基于提升思政慕课质量、实现引领慕课需求的内在动力。优化思政课慕课的供给,既要基于慕课的特点,又应该遵循思政课教学的规律,提升立德树人实效。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4],这一要求也应成为思政慕课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原则。

(一)价值性和知识性辩证统一于思政慕课教学内容中

思政慕课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课程。知识性和价值性是思政慕课的内在属性,并统一于思政课教学内容之中。一方面,知识性支撑着思政慕课教学内容的成效。“知识性”,并不是纯粹的概念或抽象的理论知识,广义上它包括哲学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狭义上则指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价值性主导着教学内容优化的方向。“价值性”是思政慕课对社会发展要求的满足和对学生学习需要的满足,指的思政课立德树人的目标导向和意识形态下的政治导向,强调在担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使命中,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此外,由于网络传播的特殊性,思政慕课课程需要将内容的政治性与价值导向性放在重中之重。

(二)知识教育和价值教育协同于思政慕课教学过程中

教育部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指出“网络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重在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等内容[4]。”思政慕课借助慕课课程在知识传递方面的优势,能够在理论知识传授上为增强学生的“前理解”、提高对理论的理解力和接受程度上起到一定作用。但思政慕课区别于一般网络课程,价值教育是思政课的灵魂,知识教育是其根基。思政慕课既应该发挥其传递知识的优势,还应该发挥其引领政治方向、引导价值取向的作用,促使受教育者在知识启发下实现与理论所代表的力量相结合,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思政慕课教学中将知识教育和价值教育相协同,需要在“灌输”中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启发”,以实现价值引领的正确性和知识传递的有效性。思政课是具有政治目标诉求的课程,但是坚持价值导向,也并非要进行意识形态色彩的过度粉饰,而应注重培养人正确的价值取向;注重知识的支撑作用,也并非是机械地强调知识的重要性,而是旨在增强受教育者对科学性和真理性的认识能力。只有注重二者的统一,才不至于使人沦为“单向度的人”,才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四 在统一中凸显多样性是思政慕课供给侧改革的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思政慕课既要落实思政课教学在教学目标和教材使用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要“因地”“因时”“因材”进行多样化的探索,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成长需求。根据学生对思政慕课的需求,在坚持知识传授的统一性和价值引领的正确性前提下,进行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课程资源等多样化的探索,是思政课慕课供给侧优化的着力点,有助于实现对需求的精准供给。

(一)注重教学素材的多元运用,丰富教学内容

思政课慕课的课程质量集中体现在其内容上。教学内容的呈现要立足于学生成长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将多元的教学素材融入到思政课慕课的课程内容建设上,要在坚持一元的政治导向的前提下,融入多元的教学素材。一方面,要重点打造思政慕课金课,树立典型,提供参照,以促进更多的思政慕课向金课看齐。另一方面,要结合青年特质,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关注点、困惑点,增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相关性,寻找“共同经验”,以让理论阐释更加接近现实。此外,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如把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社会发展实践等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实现理论知识和现实的深度结合。然而,在丰富教学素材的同时,要确保坚持一元的政治导向。

(二)借鉴谈话类节目形式构建“场景”,创新教学形式

场景是“能够促发用户沉浸式体验或者能够使用户长时间停留的应用形态[5]”。谈话类节目常常能够通过“问—答”的交流形式以及独特的空间布置而构建出“场景”,以促使屏幕前的观众能够进入沉浸式体验。为构建沉浸式的教学形式,增强线上学生的参与度,提高教学效果也可以借鉴此形式。借鉴谈话类节目形式以丰富思政课慕课的讲授形式,可以将讲授和对话、讨论相结合。如,可以借鉴《这就是中国》的节目形式。教学内容上,采用“主题讲演+讨论”的方法;讲授形式上,采用多人参与式教学,即在慕课视频中应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同学参与到视频录制中。在视频中,由一个老师主讲,其他老师旁听并在主讲人结束讲解后,提出意见。此外,教学场所布置上,视频中师生的座椅位置的摆放也可以设置成弧形,从而为学习者营造出一个好的对话氛围,也使得慕课的学习者在这种授课形式下更容易有在场感。

(三)建设“5+1+1+X”思政慕课课程格局,扩充课程资源

借鉴上海思政课建设基础和格局, 为提升思政慕课课程资源供给的针对性,可以建设“5+1+1+X”思政慕课课程格局。其中“5”指的是5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个“1”指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第2个“1”是“同专业共上一节思政课”,而“X”则是和思政相关的课程。如中国系列课程、红色精神课程等。基于此课程格局,有针对性地开发相应的慕课课程。与此同时,扩充课程资源还需要做好相应的线上服务工作,以提高学生的在线学习体验。此外,只有加强线上育人共同体的建设才能使思政慕课的育人效果得到持续。

猜你喜欢

理论课供给思政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教学的困境与路径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