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长制的安庆实践与创新
2021-03-27唐小平黄国胜石留喜党永峰
唐小平,罗 敏,黄国胜,石留喜,党永峰,王 威
(1.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北京 100714;2.安庆市林业局,安徽 安庆 246001)
安庆市地处安徽西南部,北靠大别山,南临长江,属于大别山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长江中下游湖泊群集中分布区,生态区位极为重要,俗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之称。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2017年3月,安庆市聚焦全市林业生态建设的突出问题,率先在国内探索实施林长制改革试点[1],开拓性编制了全国第一个林长制实施规划,构建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林业保护发展分级负责体系,落实属地党政领导主体责任、健全生态治理长效机制,形成了“全域覆盖、网格管理、做实下沉、群众参与”的林长制改革思路,成为我国林长制的先行先试区,为中办国办出台《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提供了范例。
1 林长制是生态文明领域重大制度创新
1.1 实施林长制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实践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是国家民族最大的生存资本,是人类生存的根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与森林兴衰密切相关,森林兴则文明兴,森林败则文明衰,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2]。安庆市土地总面积1.36万km2,林地、湿地占总面积的55%,但森林每公顷蓄积量仅为51m3,马尾松林面积占比66%,森林功能低下、林地生产率极低。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战略举措,2016 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指出“安徽山水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美好,要把好山好水保护好,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徽样板,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安庆市委市政府意识到,安庆的森林资源和生态现状还无法承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与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的期待相比还有差距,必须把生态资源保护发展作为党政领导的主体责任,以增绿增效行动为载体,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加快推进国土绿化,提升森林质量效益,努力补上发展短板,才能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生态产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1.2 实施林长制是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大举措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一方面,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具有较强的外溢性,上下游、山上山下的相互影响远大于行政边界的影响;另一方面,森林具有生态、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良好的生态产品影响到一、二、三产业的许多部门,不是林业内部的自我循环。因此,生态保护和林业发展必须要有系统的观念和一盘棋的思想,由各级党委、政府统筹协调,将传统林业提升到绿色发展战略高度,融入到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之中,这样才有利于聚集资源和力量整体推进,着力解决本区域和跨区域的生态保护修复问题,使生态资源保护发展更有力度、更高质量、更可持续;也能够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协调解决资源保护发展中的各种重点疑点难点问题,切实把绿色发展从理念变成行动,才能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提升,增加农民收入,造福一方人民。
1.3 实施林长制是提升林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创新
林业具有全域性的特点,“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承担着保护森林、草原、湿地、荒漠、野生动植物资源,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修复生态的重要职责,还涉及乡村振兴、城市宜居等方方面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领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核心元素。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需要由部门工作上升到党政领导的主要责任。全面推行林长制,就是要增强各级政府(林长)重视林业、研究林业、保护林业、发展林业的责任和意识,有利于督促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全程深度参与林业各项工作,解决制约林业发展的瓶颈和历史遗留难题[3]。同时,随着林长制全域覆盖,将加强林草部门基层基础建设,实现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从根本上解决保护发展林草资源责任模糊、力度不够、责任不实等问题,让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更有保障。
2 安庆林长制的主要做法
安庆市从2017年3月开展林长制工作试点,2018年组织编制了《安徽省安庆市林长制实施规划(2018—2020年)》[4],健全了林长制体制机制,明确了林长制“五绿”责任任务,细化了建设布局和时间节点,建立了目标考核体系和考核办法,设计了“互联网+应用”的林长制智慧平台,全方位落实属地责任、健全长效机制、促进绿色发展。
2.1 科学规划林长制的目标任务
林长制的核心是责任制,为全面保护长江生态廊道和大别山生态屏障,加快推进农林业现代化,首先以安庆市空间规划为基础,优化全市生态保护与林业发展格局,作为落实林长制目标责任的基础:1)山地生态屏障区位于大别山南麓,占全市国土面积22%,重点开展芭茅山改造、石质山造林、水土保持林工程、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加快形成乔灌草结合的绿色屏障;2)河湖湿地保护区涵盖皖河、华阳河湖群等河湖湿地区域,占国土面积21%,重点加强水源涵养区和饮用水源保护,实施重点湿地生态修复、岸线整治和生态景观恢复;3)长江重点防护区位于长江北岸,占国土面积8%,重点采取生态措施防护治理长江中下游滨湖堤岸等;4)生态保护修复区涵盖江北丘陵区和路网水系廊道等区域,占国土面积19%,重点开展自然保护地保护与恢复、青山白化整治、废弃矿山复绿、防护林网及生态廊道建设,优化美化城乡生态景观;5)林业产业发展区包括大别山前平原丘陵区,占国土面积23%,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主导产业,引导开发性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经果林沿江景观长廊;6)生态景观展示区位于大别山、天柱山和大龙山等区域和城乡结合部,占国土面积7%,重点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新业态,创建一批休闲观光区,推进特色经济林种植培育、加工利用、休闲旅游融合发展(图1)。
图1 安庆市林长制保护发展布局图
在生态保护与林业发展功能区划框架下,对接区域内所有相关规划成果,以“五绿”建设为核心构建林长制的目标责任体系,分解至7县(市)4区和不同年度。强化生态保护修复抓“护绿”,推进城乡造林绿化抓“增绿”,预防治理森林生态灾害抓“管绿”,多效利用林业资源和生态空间抓“用绿”,优化完善林业发展机制环境抓“活绿”,明确“五绿”任务的指标任务,确立各级林长的责任区、责任目标(表1)。
表1 安庆市林长制实施规划目标
2.2 系统构建林长制的组织架构
2.2.1总体思路
按照“全域覆盖、网格管理、做实下沉、群众参与”的林长制构建思路,建立起了党政同责、部门协同、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森林(湿地)保护培育组织体系。
全域覆盖是林长制的基础。林长制涉及山水林田湖草城,基本上和每一块国土空间都有关系,地域覆盖范围广。林长会议成员几乎覆盖所有职能部门,涉及部门多。林长制目标任务以“五绿”为核心,涵盖林业及其相关的所有工作,任务涵盖面全。
网格管理是林长制的核心。林长制以林业生态—经济功能区为核心,实施分区、分级、分块(段),协同化、差别化的精准管理。按照功能定位、发展方向、行政区划、资源禀赋等将安庆市全境划分为不同等级、不同规模,上下统一、相互协调的网格体系,并确定不同网格的目标、责任、任务及考核指标、评价方法和激励问责制度,让政令贯通到底、部署落实到位,问题上传下达及时,实现林长制的目标精确化、措施精细化、监管精准化。
做实下沉是林长制的主线。一是落实任务,遵循自然规律,顺应民众需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合理确定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要求和目标。二是压实责任,通过适度放宽权力,逐个明晰义务,层层分解责任,形成上下统一、携手共进的责任链,实现“山有人护、事有人做、责有人担”。三是扎实管理,积极吸纳和集聚国内管理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引进高端高新产业,探索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创新发展示范区和综合改革试验区。
群众参与是林长制的本质特征。让全社会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林长制建立了志愿林长、媒体林长等制度,拓展了林长制的内涵和外延。建立了生态志愿者制度,吸纳当地群众担任生态管护岗位,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建设,使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林长制管理体系中,成为“五绿”任务的建设者和监督者,让当地居民参与生态保护,从中获得收益。
2.2.2组织体系
全市划分为市级网格1个,县级网格11个,乡级网格152个,村级(社区)网格3 023个,自然保护地、国有林场、城区街道独立成格并按乡级网格管理,国家级自然保护地优先于省、市和县(区、市)级,自然保护地优先于国有林场。四级林长全部实施了网格化管理,落实在图上,网格与林长对应,每个网格设置林长、副林长、执法员、监督员、护林员等。市级设立了包括林长、市级林长会议成员单位与市级林长制办公室在内的市级林长制机构,各县(市、区)乡镇和村、分片或分部门均设立林长,基本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织起了全市生态保护与林业发展责任制的严密网络(图2)。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设立林长3 187名,其中:市级林长16名、县级林长174名、乡级林长1 635名、村级林长4 914名,监督员3 187名,技术员3 187人,护林员7 385名,37个成员单位。
图2 安庆市林长制组织框架体系
2.2.3机构设置
各级林长组织体系建成后,必须在健全完善运行机构的框架指导和约束下才能得以顺利运转,才能把组织的意志转换为“五绿”发展的动力。全市在林长制机构设置上创新形成了“纵向与横向”结合的整体办事框架(图3、图4),包括纵向独立的管理体系,即林长、林长会议成员单位和林长制办公室,横向明晰的职能职责,即机构构成和主要职责,以及各级林长自上而下的监管职责。同时建立了林长会议制度、信息公开制度、跟踪督办制度、督查考核制度、失职问责制度。
各级林长均由相应行政级别的党政领导担任,直属部门领导为林长制会议成员单位。上级林长对下级林长拥有指导、监督、管理、考核等权限,下级林长对上级林长负责。林长会议成员单位对总林长负责,林长制办公室对上一级林长负责,承担成员单位召集和相关问题汇总、通报等工作,即发挥“上传下达”的媒介传递作用。
图3 安庆市林长制机构设置架构
图4 安庆市不同级别林长制机构设置
2.3 创新设计林长制的运行机制
2.3.1层层压实目标责任
安庆市林长制明晰了各级林长职责、各级林长会议职责和各级林长制工作办公室职责,制定了清晰的职责库。针对全市各区域网格,建立了林有人管、事有人做、责有人担的责任体系,形成了林长、职责与网格间的空间对应关系,实行清单管理、闭环运行。
根据全市“五绿并进”总目标任务,上级林长分别与下级林长签订了林长制工作责任书,下发年度林长制工作要点,分解任务、细化举措,严格落实各级林长、林长会议成员单位、各乡镇(街道)职责,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网格,层层压实责任。
2.3.2建立双反馈运行机制
全市建立了上传下达与左右协调的双向反馈机制(图5)。各级林长主要通过林长制工作办公室,组织林长会议成员单位与下一级林长开展相关工作,且各级林长对下一级林长拥有指导、监督和考查的权利。上级林长可对下级林长下发任务清单、问题清单和提示单,下一级林长与林长会议成员单位主要通过本级林长制工作办公室向林长汇报工作情况。在双反馈机制下,安庆市创新了市县两级林长巡林调研和多部门联合巡林检察督查机制。仅2020年,全市市县两级林长开展巡林调研1 092次,下发“三单”58份,协调解决问题128件,办结咨询监督电话44件。如,岳西县对林长制“五绿”达不到序时进度的乡镇和林长会议成员单位及时下发问题整改清单。
图5 安庆市林长制双向反馈机制
2.3.3构建完善管理制度
在林长制实施过程中,安庆市制定了林长会议制度、信息报送制度、护林巡查制度、举报投诉受理制度、工作督查制度、考核评价制度、激励问责制度、公共财政支持制度、目标责任管理制度、检查督办制度、突发事件应急制度、第三方评估实绩制度等,深化林长制“六个一”改革模式(一个责任体系、一个规划体系、一个支持林业发展政策体系、一个林业智慧平台、一个林长制地方性法规和一个林业科技支撑体系)。
2020年,安庆市颁发了全国首部《安庆市实施林长制条例》[5],明确林长制是在相应区域设置林长,由林长对其责任区域内森林资源、湿地和绿地等相关资源及其生态系统实施保护与发展的责任制度,进一步确立了林长制设立、职责、组织、保障等要求。安庆市政府印发《关于全面建立林长制“五个一”服务平台的指导意见》,围绕林长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建立了“一林一档”信息管理制度、“一林一策”目标规划制度、“一林一技”科技服务制度、“一林一警”执法保障制度、“一林一员”安全巡护制度,全面构建林长制“五个一”服务平台。
2.4 定期开展林长制的考核评价
安庆市林长制考核评价体系以四级林长为层级(图6),实行“市级考核评价县级、县级考核评价乡级、乡级考核评价村级”的三级考核评价。每一级考核评价又采取“年终考核”与“日常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年终考核侧重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涵盖“五绿”和示范创建等6个方面的目标任务;日常评价侧重工作管理情况,涵盖体系建设、制度建设、能力建设等8个方面的日常工作。整个考核评价工作针对不同的考核评价对象,按照“上层侧重管理、基层侧重实施”的原则,分别选设不同的考核指标和评价内容,并赋予不同的分值;具体到每一级考核评价,按照“突出重点、注重成效”的原则,年终考核占比权重80%,日常评价占比权重20%。因涉林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因涉林相关工作被通报批评、因涉林纠纷引起群体性上访事件造成严重不良负面影响等情况,考核结果一律定为不合格。
安庆市林长制考核评价工作时序依次为“乡级考核评价村级→县级考核评价乡级→市级考核评价县级”。各级林长制考核评价结果纳入各级党委管理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内容,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结果作为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同时,根据考核评价结果适时启动问责及激励机制。
图6 安庆市林长制考核评价体系图
2.5 全程实施林长制的智慧服务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调查规划设计院按照“数化万物、智在融合”的理念,开发并推行了安庆林长制智慧平台,采用大数据思维、技术,按照“平台+移动端”的互联网+业务应用模式进行设计,由云存储平台、云计算平台和云服务接口3个主体部分,安全保障、数据标准和运维服务3个基础支持体系,以及接入云服务端的App应用集构成(图7),可以达到责任上图、业务数化、数据融合、协同服务等四个方面的目标。
1) 责任上图。按照全域覆盖,网络管理要求,将市、县、乡、村四级林长以及相应管辖级别的保护地、建城区、国有林场等林长的责任区域、目标任务、人员分工、权利义务、考核指标等,按照林长的层级隶属关系,逐一落实到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上,构建目标明确、职责清晰、任务落地,全域覆盖、上下衔接、动态管理的林长制责任一张图。
2) 业务数化。综合集成大型数据库管理、海量空间数据处理、数据挖掘和模型预测等技术,按照统一的数据建设标准规范,对森林、湿地、自然保护地、城乡村庄绿化以及生态保护红线、主体功能区等各类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对基础地理信息、多时空遥感影像、各类资源调查数据、各种业务管理数据进行融合并集成管理,构建尺度上相互补充、论断上协调一致、展现上完整统一的林长制综合信息服务大数据平台。
图7 林长制智慧平台建设总体图
3) 数据融合。创新互联网+业务应用模式,开发调查监测、资源监管、森林经营、生态产业规划设计、检查验收等互联网+系列业务应用工具软件(APP),统一接入林长制智慧平台。业务人员利用APP在开展各类业务中,很方便地利用大数据平台各类数据,完成各类业务数字化,采集各种业务数据,实现业务应用与数据采集的高度融合,同时造林、抚育、管护、监管等落实“五绿”任务的各类业务数据,能够快速聚集到林长制大数据平台上,实现智慧平台数据的实时更新。
4) 协同服务。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综合集成数据库技术、新一代网络技术、辅助决策、虚拟现实等技术,建立互联网+监测信息共享应用新模式,开发各类数据服务和业务应用接口,打通信息壁垒,形成全域覆盖、统筹利用、统一接入的数据共享平台,建成上下一体、互联共享、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林长制信息资源共享体系,为林长制不同层级、相关部门、各类专业、多种业务提供直观可视、快捷高效、准确全面的一站式在线协同服务。
3 安庆林长制评估与建议
3.1 林长制阶段性评估
安庆市林长制实践许多做法是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统一指导下实现的,建立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构建了林长制制度的运行机制[6-7]。同时,安庆也根据区域生态问题和林情特点探索创新,加强顶层设计,加强了生态保护修复和林业建设的力度,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林业治理获得了宝贵经验。
3.1.1守住了生态红线
林长制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实现林有人管、事有人做、责有人担。实施了自然生态空间保护、自然保护地建设、生态保护修复等“护绿”工程,保障大别山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长江中下游湖泊群集中分布区生态安全。将全市56.6万hm2林地、16.7万hm2湿地、其它30.4万hm2生态保护红线纳入林长制严格保护责任,严格用途管制;积极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推动形成“16+8”(8个自然保护区、16个自然公园)的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矿区生态植被恢复治理,完成了32个矿山复绿工程,提升绿色矿山达标率;有针对性地开展了长江、皖江、沿江湖泊群等地的湿地保护修复和生态驳岸构建;完成了4 262株古树名木“一树一策”精准保护。
3.1.2拓展了生态空间
林长制把生态保护修复作为核心任务,以新发展理念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实施了造林绿化、森林质量提升、“四旁四边四创”等“增绿”工程,森林面积得到快速增长,森林覆盖率提升至39.3%,林木绿化率提升至43.5%,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的长江安庆段绿色生态廊道。实施长江防护林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近3年完成国家林业重点工程29 953.2hm2,实施造林绿化攻坚工程33 915.7 hm2,实施封山育林工程107 508.4 hm2,完成建成区绿化工程2 804.1 hm2;加快推进森林改造、培育、更新,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54 789.78 hm2(其中退化林修复47 387.66 hm2),实施森林抚育工程553 891.08 hm2,森林结构得到改善,森林单位面积蓄积61.05m3/hm2;全市建成省级森林城市1个、省级森林城镇22个、省级森林村庄132个、省级森林长廊93km、国家森林乡村42个。
3.1.3管控了生态风险
林长制全面强化压实了森林防火责任,健全了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目标责任,全面建立县乡村三级护林组织体系。建成火险预警监测中心1个,购置视频监控系统8套,重要区域设置瞭望塔72座,实现生态瞭望覆盖率100%。构建生物阻隔、自然阻隔、工程阻隔“三带一体”的林火阻隔屏障,新建生物防火林带122km。火灾案件查处率达到100%,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3火以下。完善了监测预警、防治减灾、检疫御灾“三大系统”建设,建设固定监测点369个,新建检疫实验室8个,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72%以下,无公害防治率达到85%以上。加强安全巡护能力建设,普遍配备护林员,推广运用无人机、卫星监测等现代化手段,开展跨区域联防巡护,实现生态资源安全巡护全覆盖。推进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常态化开展“绿盾”“绿卫”等专项行动,各县、区建立综合执法机构组,并多次开展执法人员培训,提高执法队伍综合素质,严格做到一林一技,一林一警,分工明确,谁包保谁负责。各县、区相继开展2 000余人的林长制智慧平台专业人员培训,依托林长制智慧平台,利用遥感卫片,定期开展森林督查。
3.1.4创新了治理机制
安庆林长制有许多创新点:1)打破生态保护与发展主要由林业部门承担的传统,通过上下间的纵向协同、部门间横向协同整合各项资源,解决了长期困扰林业发展的金融、土地、工程落地、利益共享等瓶颈问题;2)分阶段编制了林长制实施规划,优化生产力布局,明确林长制阶段性责任任务,健全林长制体制机制,建立目标考核体系和考核办法,细化了建设布局和时间节点;3)借鉴城市社区管理经验,引入网格化管理模式,构建功能区—行政体系耦合的网格化管理机制,构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组织管理体系和部门联动体系,“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联动运行机制,确保政令贯通到底、部署落实到位;4)构建了林长制智慧平台,实现了全市资源及考核评价数据的快速更新、统计分析和智能查询,实现了林长制“五绿”责任上图,实现了任务落实、经营管理、监督检查、考核评价等业务数字化,为林长制实施和考核提供全面精准、安全高效的数据支撑和智慧服务;5)形成了基于单元网格的管理闭环,闭环功能包括信息报送、护林巡查、工作督察、考核评价、激励问责、举报投诉受理等,是一个系统内部的问题发现、派遣、处理、反馈过程[8];6)设计了群众参与机制,吸纳社会企业、当地居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林长制管理体系中,成为“五绿”任务的建设者、监督者、受益者。
3.1.5惠益了社会林农
林长制把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作为基本遵循。始终坚持以人民满意为出发点,系统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林场改革、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改革等,带动林业加快转型,实现山更青、权更活、民更富,让林业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全市林业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新增种植油茶林1.3万hm2、特色经果林1 000 hm2、速生丰产林(竹)1 720 hm2、苗木花卉1 340 hm2,形成了油茶、香榧、茶叶、蚕桑、山核桃及林下种养殖业等林业产业集群。新增森林旅游康养综合体5个,森林旅游康养人数达2 234.9万人次、收入为96.4亿元,初步实现了国家得生态、群众得实惠的双赢目标。
3.2 存在问题与建议
林长制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尽管安庆市林长制在机制体制创新与实施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阶段性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功能区划与林长制网格衔接不够,生态保护与林业发展功能区主要按照地理格局和生态格局区划的,但网格划分又严格依据行政管理体系划分,各网格功能与任务尚未形成密切的对应关系;2)三级林长职责还未真正压实,“上热下冷”现象比较突出,乡村两级缺乏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3)林长制最后一公里有待打通,特别是村民组这一层面上未能实现有效的管理,村民组长作为村级分林长,对林长制的内涵认识存在不到位,工作上参与度不高;4)从横向看,林长制相关成员单位主动参与支持还不够,从纵向看,各级林长包保作用还不突显;5)乡村两级是林长制的主体,但普遍缺少实际管理人和技术人员,林长办人员不稳定、力量不足,高效运转跟不上,难以保障林长制全力推进。
针对林长制前期实施评估情况,特别是存在的主要问题,安庆市需要按照中办国办颁发的《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要求,构建林长制的长效机制:
1) 林长制应有系统思维,按照生态区位特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林长牵头,多部门联动,跳出林业抓林业,推进林长制改革有机衔接长江经济带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做好林与山、林与水、林与田、林与湖、林与草的统筹文章,促进自然生态系统整体提升,实现城乡一体、山水同治、兴林富民的绿色发展,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2) 推动林长制从“有效”向“长效”发展,从“林长制”向“林长治”转变。林长制应尽快寻求在较高层面立法,完善林长制组织、运行、保障等各项制度。把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湿地保护治理面积等核心指标作为林长制的重要考核指标,因地制宜确定目标任务,科学确定林长责任区域,落实好保护发展森林草原资源目标责任制,将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社会组织等各主体的责任有效衔接。
3) 林长制应聚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探索构建自然资源核算体系,建立林地、湿地占用补偿制度,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综合监测评估,建立反映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功能的评价体系,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交易、转移支付等形式逐步建立一套符合地区发展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体系,助力乡村振兴,促进生态增效、产业增值、农民增收,实现森林资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