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研究

2021-03-27李启璘李征刘全威

教育现代化 2021年105期
关键词:机械类培养目标专业课程

李启璘,李征,刘全威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一 引言

机械类专业承担着机械工业专业人才的培养重任,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1]。高校机械类专业作为为社会培养制造业人才的重要基地,需做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融合、无缝衔接,使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体系的研究与实施,对促进制造业人才质量、培养大国工匠精神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 机械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思路

(一)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专业课程思政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人才的顶层设计,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书面保证,更是开展专业教学活动的依据和建立专业标准的载体,是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系统的导向。机械类专业要依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育人理念,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并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要基于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育人理念,分别从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基本要求(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质量保证等方面进行修订与完善,并据此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图

该课程思政体系图是一个反向设计、正向施工,教、学、评、改持续循环的教学系统,体现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关键内容与相互关系,依据此教学体系进行教学建设,首先要进行培养目标的完善,在目标指引下,修订与完善人才培养要求(毕业要求),依据培养要求,修订与完善用于支撑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并进行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的修订与完善,各环节教学效果达成度评价,分析短板与不足,进行持续完善与改进,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理清机械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内容,深化课程思政体系内容建设

要达到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深度融合,首先要梳理教学内容,理清课程知识线与相应思政线,找准切入点,然后进行有机融合。因此课程建设要从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课程教案、课件的编写、课堂讲授、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与课程思政资源、实习实训5个方面进行,同时结合第二课堂进行全面建设。

(三)加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促进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研究与实施

教学团队是开展课程及思政教学活动的主体保障,加强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必须定期开展思政教学与建设培训、观摩、教学研讨及经验交流活动[3],组织教学团队、课程组进行教案编写、专业课程融合思政内容、课程教学样例设计;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研究课程思政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等,形成专业课教学过程融合思政内容的有机化、常态化。

三 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内容

(一)专业培养方案

1. 修订与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上》对人才培养从知识、能力、素养三大方面提出的基本要求[1],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也从知识体系、能力体系、素养体系三方面对本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要求进行完善。

(1)把准服务对象,明确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的定位必须在对专业服务行业、服务区域、用人单位及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进行,培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目标定位的首位。

(2)完善目标内容,强化思政目标

培养目标的修订与完善除了要考虑所培养的人才具备厚实的专业知识、扎实的基本技能和较强的业务能力以外,机械类专业要依据专业定位与特色,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大国工匠精神及高度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结合专业特色,细化目标内涵

根据机械类专业培养目标和学校办学定位,结合专业基础条件,细化人才培养目标,明确知识体系、能力体系、价值观塑造以及适应未来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需要[1],做到培养目标具体、明确,可衡量、可落实,能细化为具体的、能够分解落实的毕业要求,用于进行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分析,指导培养进程和检验培养目标是否达到与持续改进。

(4)完善评价机制,确保目标准确

完善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制度机制,尤其要探索与研究课程思政目标培养效果达成度评价机制,明确评价方法、评价标准、评价周期、评价责任人,对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进行定期评估,找准短板与不足,适时调整专业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确保培养目标的准确性和有效性[1]。

2. 修订与完善人才培养基本要求

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上》对人才培养从思想政治与德育方面、业务方面、体育方面三大方面提出了基本要求,在进行知识、能力要求的同时,更体现对素养方面的培养要求,因此各专业对人才培养基本要求的完善,可从素养、知识、能力体系三方面进行[4]。

(1)素养:《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宪法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认知能力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以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4];机械类专业素养方面的完善应紧密结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人才培养基本要求中素养培养方面不够充分与明确的内容进行补充与完善。

(2)知识:机械类专业根据专业特点,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所需通识类知识、学科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三个方面进行调整与完善,确保知识结构的逻辑性、比例合理性、覆盖面与深度及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3)能力: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需要机械类专业清楚新时期、新形势下社会、行业、企事业等单位对人才能力方面的要求,在进行毕业要求的调整与完善时,要从机械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方面进行完善与修订。

3. 修订与完善课程体系

机械类专业依据培养方案中人才培养基本要求(毕业要求)合理设置用于支撑各项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育人要求,分别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类课程分类推进,明确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类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

(1)公共基础课程

公共基础课是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渠道,公共基础课程的完善与调整,除国家规定的思政课程及教学内容外,机械类专业应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与完善公共课程思政内容,并结合专业实际情况,融合专业发展与社会科学内容的创新创业类通识课程,用于培养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宪法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认知能力和科学精神[5]。

(2)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教学是课程思政的主要依托,是专业知识融入课程思政的主要渠道,机械类专业要结合专业课程特点,对专业课程教学进行优化设计,明确课程及课程思政具体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呈现形式、预期效果、考评方式等。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找到思政引导者的“角色”[6],从课程性质、涉及领域、行业地位、未来发展趋势等角度,调整课程内容结构。

(3)专业基础课程

根据机械类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本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5],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基础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提升职业素养,培养爱国主义情怀与大国工匠精神。

(4)实践类课程

实践类课程是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吃苦耐劳、锤炼学生意志的有效途径,通过实践类课程体系及内容的建设,开设种类齐全的实践类课程、建设一系列实践基地,形成具有创新性和保障力的实践类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引导和教育学生弘扬劳动精神为目标。

(二)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1.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课程是课程思政教育的基本载体,课程思政建设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7]。因此,机械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必须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加以实现。

2.课程思政建设内容

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之一是实现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知识传授的有机融合,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梳理教学内容,理清课程知识线与相应思政线,找准切入点,恰当引入思政内容。因此课程思政建设要从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课程教案课件的编写、课堂讲授、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与课程思政资源、实习实训同时结合第二课堂进行全面建设。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内容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表

(1)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指导依据,体现课程思政教育的课程教学大纲也必须进行相应思政建设目标与内容的修订与完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课程目标:依据专业培养方案进行教学大纲的修订,首先要根据人才培养基本要求(毕业要求)及知识能力素养等相应观测点,对课程教学目标分别从知识、能力与素养几个方面进行修订,以使课程目标充分支撑相应的毕业要求观测点。

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教学前对课程教学相关内容、措施及时间安排等的总体规划,因此教学大纲中应有明确的教学计划,尤其要对思政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时间等进行完善。

教学内容:梳理课程教学内容与章节知识点,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找准课程思政切入点,以恰当融入思政内容,做到有机融入、两者的深度结合、自然讲授,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教学效果考评:依据课程教学目标,对相应教学内容实施相应的教学过程,教学大纲要明确各项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考核要求与考核方式,要加强过程性教学内容与考核力度,尤其对于课程思政目标的考评,要探索合理有效的考核方式与评价标准,在对知识进行定量考评的同时,应结合学生的获得感、体验感、激励与促进效果等方面进行定性考核与评价。

(2)教案

课程教案编写是顺利进行教学过程的前提与基础,对教案的编写与完善要从章节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知识内容、思政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明确章节教学目标与思政目标、章节知识点、思政元素、章节内容及思政切入点、思政内容、时长、方式、载体等,并且要明确写明课前学生的任务及要求、课堂要教授的内容、方式方法,课后应完成的任务及要求等。

(3)课堂

课堂是进行教学活动的“主战场”,课堂讲授是教师对教授的内容进行阐述、说明、解释、推理和论证的一系列行为。讲授的目的在于传道授业解惑[8]。教师要根据讲授内容采用不同的课堂讲授方式,确保讲授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同时要让思政内容无痕地融入章节内容,做到润物无声。

(4)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与课程思政资源

不同的课程思政载体需要结合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根据课程性质与知识体系,挖掘出不同的思政元素,搜集与储备不同形式的思政载体,按照不同的教学方法与课程知识有机融合是达到课程思政教学预期效果有效实现方式。因此,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体系中离不开思政资源的研究、储备与课程思政教学方式的探索与有效应用。

(5)实习实训

实习实训类课程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探索与创新精神、分析、解决问题的教学环节,实习实训课程建设必须明确课程知识目标、思政目标、实习实训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思政特色、考评标准,因此对实习实训类课程必须从这几方面进行建设与完善,同时要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

四 结语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落实这一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4]、职业素养及大国工匠精神。因此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必须依据这一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以促进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猜你喜欢

机械类培养目标专业课程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分析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机械类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探究
机械类专业校企合作方式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技校机械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