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数字化评价 促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2021-03-27马杨旭余立峰
马杨旭 余立峰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实施建议中要求体育课应保证一定的运动负荷,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果:体育课运动密度应不低于75%,练习密度应不低于50%,平均心率(即运动强度)应达到140~160次/min。但在课堂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缺少明确的评价方案导致其较难得到落实。针对当前体育课堂教学存在的讲得多练得少、运动负荷低等问题,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在2020年制订了数字化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将教师的讲解时间、集中讲解次数、学生练习时间等数据列入评课标准。宁波市在浙江省数字化评价的基础上,将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评价分为主观评价(80分)+数字评价(20分)两部分,并将数字化评价列入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在半年多的教学评价实施中,转变了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规范了课堂教学的结构,推动了《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理念的贯彻、落实,取得了积极效果。
一、合理分析数据,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1.精讲多练,巩固、提高技术动作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在教学中,只有教师精讲,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练习和比赛中学练、体验、运用技术,才能为学生掌握技术奠定基础。宁波市2020年各县市区部分小学体育公开课的数据统计显示(表1),教师在一节课中的讲解时间平均达到20min(每节课40min)。有的教师为达到技术教学的“完美”效果,在课堂中频繁地中断练习进行集体讲解纠错,一节课集中讲解的次数高达27次,使学生每次练习的持续时间仅有几十秒,平均练习密度仅为46%左右。学生练得少、练得浅,就会导致学生的技术形成处于泛化或固化阶段,虽然已经掌握了动作,但在有对抗的练习或比赛中容易出现错误,难以有效使用技术。
2.提升运动负荷,提高锻炼效果
当体育课出现无强度、无难度、无对抗的“三无课”时,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失去了体育锻炼的价值,也难以实现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的目标。从表1数据中可以看到,一节课中最低心率仅为109次/min,仅比上课前心率高5次/min,平均心率也仅为128次/min,与《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的140次/min有较大差距。
3.丰富准备、放松活动内容,调整教学结构
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是体育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准备活动质量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预防伤害事故的发生具有较大的作用,而放松活动对学生调节身心状态和缓解肌肉疲劳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不重视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曾出现一名教师无论执教哪个教学内容都用同一个准备活动的现象。从表1数据中可以看到,最低准备活动时间仅为不到3min,难以达到为教学内容作准备的效果;而放松活动时间最低仅有23s,较大影响了学生运动后的身心恢复。
二、数字化评价的实施策略
1.体育课堂数字化评价标准
《纲要》在体育课七个基本要求中明确提出了“少讲需多练”。为将精讲多练落实到课堂中,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在2020年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活动评审中制订了“整节课集中讲解示范次数不超过6次,教师集中讲解总时间不超过10分钟,练习密度不低于50%”的评价标准。《纲要》在“准备活动兼体能”“放松内容化”的课堂要求的基础上提出准备活动时间不低于4min,放松活动不低于3min的数字化要求,并制订相应的扣分标准(表2)。
2.宁波市实施《纲要》数字化课堂评价探索
宁波市在全面贯彻实施《纲要》的基础上,将落实数字化评课作为推动区域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抓手。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在《纲要》数字化评价标准的基础上,通过半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制订了《宁波市小学体育课数字评分标准(数字评分部分)》(表3)。数字评分标准将一节课的集中讲解次数定为不高于10次/节,讲解时间不超过10min,学生练习密度不少于50%,平均运动负荷新授课不低于120次/min,练习(复习)课不低于140次/min,准备活动不少于4min,放松活动不少于2min等数字化教学要求。此外,对课堂安全管理和上课时间也做了明确规定,主要目的是让教师重视课堂安全管理,避免提前或延迟下课的情况出现。
为使数字化评价规范化,宁波市在小学体育优质课评比活动等和公开展示活动中将体育课的教学评价分为由评委、专家进行主观评价(80分)+现场统计数字评价(20分)两部分,并作为体育课堂质量评价和评分依据。为使数字的评价更精准,还专门成立了数字化评价小组,制订严密的统计标准,对每节课的教师讲解时间和讲解次数,学生练习和准备活动、放松活动时间等进行现场测试和记录,同时为避免人工测量心率造成的误差,引入佩带式运动负荷测量手环,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三、数字化评价实施效果
体育课堂数字评价标准自2020年11月开始在宁波市各县市区小学体育优质课评比和各类体育公开课中全面实施,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1.教师的讲解时间和集中讲解次数减少
2021年5~6月举行的宁波市小学体育优质课评比和特级(名师)带徒活动的19节体育课的监测数据中,教师在一节课中的平均讲解时间有所下降(表4)。为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引导教师采用集中讲解与个体讲解相结合的模式进行教学,在日常教学中,宁波市要求教师讲解尽量做到简明扼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中讲解,努力做到精讲多练,教师讲解时间和讲解次数的下降使学生的练习时间得到保证。此外,通过实施数字化评价标准,学生自主探究练习的次数增多,教学精准度和练习持续性得到明显提升。
2.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提升
实施体育课堂数字评价标准以来,宁波市小学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和平均运动负荷得到提高(表4),完全达到《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的“75%的运动密度”和“140~160次/min的运动负荷”。课堂观察的数据显示,学生每节课的练习时间长了,运动负荷大了,为有效提升学生的体能和体质健康水平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3.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安排更加规范
在《纲要》要求“准备兼体能,放松内容化”的基础上,体育课堂数字评价标准设定了准备活动不少于4min,放松活动不少于2min的时间要求。从19节课堂记录统计结果来看,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的平均时间达到5′12″和2′39″(表4),虽然与原课堂记录的数据相差不大,但体育课准备活动单一性和放松活动随意性得到较大改变。在准备活动中,学生的身体预热充分,关节、韧带、肌肉拉伸到位,体能也得到了锻炼,放松活动环节的身体放松效果明显提升。同时,准备活动质量的提升有效减少了学生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而良好的放松活動则让学生在大运动量后体能得到较快恢复。
宁波市根据《纲要》要求实施的体育课数字化评价标准,对推动体育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和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量化的评价指标使规范体育课堂时间的合理分配、学生练习密度的提升、体育课堂运动负荷的提升等方面有了明显改善。但在评价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有极少数教师片面追求数据而导致教学过程简单化,而如何使不同项目、不同课时的运动负荷设定更合理等问题也需要不断思考和完善。相信在宁波市全体体育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课堂教学会更规范、更有效,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