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动作技能发展与评价的实践与思考
2021-03-27陈明祥
陈明祥
一、基本动作技能的分类与作用
(一)基本动作技能的分类
动作技能定义为由身体、头和/或肢体活动构成的指向目标的运动[1],根据维度划分为一维和二维,其中根据大小肌肉或大小肌肉群参与的程度而进行分类的方法属于一维分类法。笔者所指的基本动作技能采用的是一维分类法,主要是指由大肌肉或肌肉群参与的基本动作技能,是指向体育与健康学科幼儿园小小班至小学生中低段的年龄阶段。
基本运动技能(FMS)是儿童时期随着年龄的变化而获得和发展的粗大动作技能,是更为复杂的专项运动技能的基础[2]。由大肌肉或肌肉群参与的基本动作技能分为稳定性动作技能、移动性动作技能、操作性动作技能3类[3](表1),共计35个基本动作。稳定性动作技能是指感觉到身体各部位间平衡关系改变时,能正确而迅速地以适当的动作加以调整的能力[3]。根据身体着地点的变化,细分为双脚着地的轴心动作、单脚着地的直立支撑动作和支撑点变化的倒立支撑。移动性动作技能是指身体从直立姿势,向水平或垂直方向移动的技能[3]。根据移动性动作模式,将其细分为走跑类、跳跃类、滑步类和攀爬类4个类别。跳跃类根据水平、45°和垂直3个方向,再细分为水平方向的单脚跳、立定跳远,45°方向的前跨跳,垂直方向的双脚纵跳和行进间踏跳步。滑步类根据向前、向侧和向后,可再细分为前滑步、侧滑步和后撤步。攀爬类根据水平和向上2个方向,可再细分为垂直攀爬和水平攀爬。操作性动作技能是指发出或接收外在物体的技能[3]。根据发出或接收外在物体分为2类,再结合手眼和脚眼操作,以及动作模式,选取10个操作性基本动作。
基本动作技能的黄金发展和学习时间是哪个年龄段呢?加拿大的曼尼托巴省的体育课程专家们认为,动作发展历程有6个主要过程:反射期、根本期、基本期(2~8岁)、一般期(9~11岁)、特殊期(12~15岁)、专门期(15岁以上)[4]。结合Dale A. Ulrich的大肌肉动作发展测试量表和常模的研究、Greg Payne和耿培新等提出的“关于60%的男女儿童达到基本动作技能水平的不同阶段的对应年龄”、专家访谈,以及笔者近10年在福建省儿童大肌肉动作发展的实践研究,基本动作技能发展的敏感期为2~10周岁,即幼儿园小小班至小学四年级阶段,因此,要将这3类基本动作技能列为这一阶段的必修必学内容。
(二)基本动作技能的作用
体育与健康学科中的基本动作技能的作用类似于语文学科中基础性的单个汉字,英语学科中基础性的单词。其基础性就如同建筑物中的地基,地基的牢固程度决定了所建建筑物楼层层数的上限,好的动作表现同样依赖于基本动作技能,基本动作技能和体能基本上决定了运动表现和运动成绩的上限。如,双脚纵跳,对于这个动作掌握熟练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篮球运动中双脚起跳的投篮和抢篮板球的表现、排球运动中拦网和扣球的表现;又如,上手投球,其动作熟练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排球运动中上手发球和扣球的表现、羽毛球运动中上手击打高远球和扣球的表现,因为它们属于同一个动作模式;再如,击固定球,其动作熟练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羽毛球正手发高远球、排球侧面下手发球和高尔夫挥杆动作的表现,因为它们也属于同一个动作模式。
二、基本动作技能的发展与评价
在教学中,应通过开展深度学习和优化评价解决基本动作技能的发展与评价问题,即通过“学习目标、课堂评价、课堂教学”一致性和“评价基于目标、评价引领教学”实现。
(一)开展深度学习,促进运动认知和基本动作技能的发展
深度学习是多维度、多模式的综合学习和整体学习[5]。学科深度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以学科特定内容和学生对该内容的学习状况的分析和理解为基础[6]。基于体育课堂的特点,体育深度学习主要从学生、教材和环境3个维度进行综合创设学习活动(见表2)。其中学生维度主要分为教学开始前的学情分析和教学过程设计中的教学活动,环境维度分为场地、器材、视听觉等要素。只有遵循以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为中心,采用引领性和针对性的学习主题、挑战性和应用性的学习活动或任务、持续性和发展性的学习评价、适切性和安全性的学习环境为主体的深度学习实践模型,才能更好地掌握基本动作技能。
1.重视技能概念和动作概念的深度理解和迁移应用,促进运动认知领域的发展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课程在充分发挥教师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同时,十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学习的方法,并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
体育与健康课程高度重视学生的发展需要,从课程设计到学习评价,始终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中心。秉承感知身体、认知身体、保护身体、磨练身体、塑造身体、控制身体、运用身体的教学理念,在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在磨练身体、学会控制和运用身体进行运动的过程中认知自己的身体能够做什么动作,因此要提高学生对动作技能的深度理解,主要包括技能概念和动作概念,技能概念主要指向运用和控制身体进行运动,动作概念主要指向认知自己的身体能够做什么动作。在深度理解的基础上,再迁移应用。现就稳定性动作技能、移动性动作技能、操作性动作技能举例阐述(表3)。
2.创设深度学习的具体活动,促进基本动作技能的掌握
在提高运动认知水平的同时,还要加强基本动作技能的学习。如,小学三年级的立定跳远教学,首先,应进行学情分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经过幼儿园和小学一二年级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感、时间感和方向感,能够理解简单的动作概念和技能概念;学生已經掌握大部分的稳定性动作技能、一部分的移动性动作技能(如,双脚纵跳、行进间踏跳步等)和操作性动作技能;具备一定的体能水平,正处于速度、灵敏、协调和平衡性的快速发展期。
其次,分析教材,立定跳远能够提高学生的时间感、空间感、方向感、跳跃能力、下肢爆发力和协调性,其动作标准包括做准备动作时双臂向后摆动,同时双腿屈膝,上体稍前倾,起跳时双臂向前上方快速充分伸展,双脚同时快速用力起跳,腾空前半段时间髋、膝、踝基本成一条直线,腾空后半段收大腿后前伸小腿,双脚落地的同时手臂下压。动作重点是双臂向前上方快速充分伸展,双脚同时快速用力起跳,动作难点是上下肢及躯干的协调配合。教学方式上宜采用直接传授和间接传授(探索式和引导发现式)相结合、以间接传授为主的方式,主要采用分解练习法、完整练习法、诱导练习法等练习方法。如,诱导练习法,为了让学生掌握双臂向前上方快速充分伸展这一教学重点,可采用2名学生1组,辅助者手持张开的纸张置于练习者正面髋部这一高度,让练习者进行摆臂练习,要求用力快速地击打纸张,能够将纸张打飞或者打破最佳,练习者同时稍跳起。教学手段可采用人工智能评价提高评价的合理性和及时性。
最后,分析深度学习的环境要素,场地可选择室外暖色调且平整的塑胶场地,或者室内木地板的场地,器材可选择暖色调的不同高度的小跨栏架、小体操垫等,以及有利于让学生掌握双臂向前上方快速充分伸展这一动作的纸张,数量上要满足中等强度的运动负荷的要求。最好选择自然光,比较暖和的天气,练习时搭配节奏感比较强的音乐。
基于以上考虑,可根据教学活动的完成人数、时间、速度、高度、远度、方向、旋转、力量、路线、目标等,循序渐进地安排如下教学活动:安排让学生探索不同手臂姿势的立定跳远;引导学生回答采用不同手臂姿势的立定跳远的身体感受和跳跃的远度;让学生探索采用不同下蹲程度的立定跳远;引导学生回答采用不同下蹲程度的立定跳远的身体感受和跳跃的远度;引导学生观察教师示范完整动作若干次,以及示范手臂动作若干次,安排2名学生1组的单臂和双臂击打纸张的练习;安排立定跳远手臂动作模式的原地跳起练习(包括不展腹和展腹);安排采用立定跳远手臂动作模式的连续向前跳跃练习(包括不展腹和展腹);安排跳跃小跨栏架和小体操垫的练习;安排设置不同目标的立定跳远挑战自我的比赛;安排不同速度、高度、力量、方向、远度的立定跳远探索活动,体验认知身体、操控身体和运用身体的过程;安排发展躯干肌肉力量和耐力、身体协调性的体能练习。
(二)优化学习评价,提升基本技术动作的教学质量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针对课堂教学应从评价的主体、内容等方面入手,以更好地优化评价,提升教学质量。
1.改进评价的主体
评价主体既可以是体育教师,也可以是具备自动评价运动技能的一台设备,如,课堂教学中引入自动评价快速跑设备,通过摄像捕捉途中跑的动作,不仅能自动分析学生的动作,还能给出相应的教学建议,提高结果评价的精准度和教学效率。具体方法为智能设备通过捕捉途中跑和评价途中跑的步频、步幅、上体前倾角度、手臂前摆角度、手臂后摆角度、双臂摆动方向、头部垂直幅度、双脚腾空时间(1个周期)、前脚掌触地部位、擺动腿前摆时大腿角度、摆动腿前摆时小腿角度、后蹬腿伸髋幅度、后蹬腿蹬伸角度、后蹬腿蹬离地面后大小腿折叠角度等14个要点,得出定性评价的结果,进而根据评价结果,提供途中跑的具体教学建议。
2.改进评价的内容
评价的内容既要评价基本动作技能和体能,也要评价认知能力和情感能力。
3.改进评价的方式
评价可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尤其要建立起基本动作技能的“常模参照评估”和“标准参照评估”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以便检验深度学习的效果。以小学双脚跳跃大单元中的立定跳远为例,应制订立定跳远辅助练习的评价标准和体能练习的评价标准,辅助练习可采用原地单臂击打纸张练习、原地双臂击打纸张练习、原地跳起手臂练习(包括不展腹和展腹)、立定跳远动作模式的连续向前跳跃练习(包括不展腹和展腹)、跳跃小跨栏架和小体操垫的练习;体能练习可选用波比跳和蜥蜴爬行练习。教师应明确和细化辅助练习和体能练习的评价标准,设置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4个评价等级,并予以更加合理、及时的评价和指导,更好地提升学练的效果。
4.健全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既要有全面的评价内容,包括态度、认知、基本动作技能、体能和情感,也要覆盖学校体育的3个方面,包括课程实施、大课间和课外体育活动、运动会(体育节或单项比赛),并促成3个方面良性循环的形成,因此应将基本动作技能列为小学一至四年级大课间和课外体育活动、运动会(体育节或单项比赛)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1]Richard.Magill.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第七版)[M].张忠秋,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4.
[2]陆光耀,刘继宏.学校体育中基本运动技能定性测评体系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21(1):62.
[3]DAavid L.Gallahue.儿童发展与身体教育[M].许义雄,译.中国台湾:美商麦格罗.希尔国际股份有限公司,2004:364、390、438.
[4]蔡贤璁.移动性和操作性技能课程对学童运动能力影响之研究[D].台南大学,2008:4.
[5]冯嘉慧.深度学习的内涵与策略——访俄亥俄州立大学包雷教授[J].全球教育展望,2017(9):4-5,8.
[6]马云鹏.深度学习视域下的课堂变革[J].全球教育展望,2018(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