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成书背景探赜※

2021-03-26季文达李应存吴新凤章天明

中医药通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陶氏

●季文达 李应存,2▲ 吴新凤 章天明 陈 旭

陶弘景(公元456—536 年),一名胜力,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学者称其为贞白居士,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陶弘景历经南朝之宋、齐、梁三朝,为道教上清派宗师,宋末之时为诸王侍读。梁朝时,陶弘景隐于茅山,潜心修道,但朝廷之事常以书信向他咨询,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其一生雅好摄生,精研药术,长于炼丹铸剑,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琴棋书画无所不工,博学多才,著作丰富,在道术、医学、科技、文艺诸领域多有建树。

陶弘景精研医药,承其“祖世以来,务敦方药”[1]27的家族传统,平素多“游艺方技,览本草药性”[1]27。陶氏学术作风严谨,细究《神农本草经》药物之名类,诚如其书云“医方香药分剂,虫鸟草木,考核名类,莫不该悉”以“尽圣人之心”。其勤研医术而好著作,《梁书·陶弘景传》言陶氏“性好著述”,后世考其所著书籍共八十余部[2],而《隋书·经籍志》记载与医学相关者包括《本草经集注》七卷、《太清草木集要》二卷、《陶氏效验方》六卷、《名医别录》三卷、《太清诸丹集要》四卷等10部著作。此外,陶氏增补葛洪《肘后救卒方》,作《补阙肘后百一方》九卷。

1 《本草经集注》概述

《本草经集注》是一部条理分明、考订严密、搜罗甚广的本草学巨著,是继《神农本草经》之后,影响本草学发展的至关重要的著作[3]。该书是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对晋以前名医记录进行系统整理和注释而成的综合性本草著作。它既继承了前代本草的优良传统,又总结了当代本草的学术成就,是对中药理论及应用经验全面而系统的总结。其在多方面对《神农本草经》所构建的初始的中药理论体系进行了改善与创新、发挥,使我国本草学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它不但有历史意义,而且还有现代的应用价值。其所记载的丰富的用药经验,仍为现代临床所参用。故陶氏本草被后世称为本草学著作的典范,是对我国本草学的继承与发展,甚至对当代世界药学的发展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光辉功绩,是祖国中医药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本草经集注》原卷因年久失佚,所幸二十世纪初以来,在敦煌和吐鲁番先后寻见《本草经集注》的手抄本残卷,使其原貌得以重见天日,并使得本草学和文献学研究在一些千载难明的问题上取得了更进一步的突破,可谓弥足珍贵。

2 成书背景探赜

2.1 社会背景

2.1.1 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实用医书的需求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上升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战争最为繁乱,政局动荡的时期。据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最多,共有1677次,平均每年4.6次,魏晋南北朝时期无论战争总数还是年平均战争次数都在中国历史朝代中排在第一位[4]。由于当时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动乱割据的状态,战乱、饥荒、疾疫危害着人民的生命,促成了医药在本草学、方剂学、脉学、针灸学、骨伤科等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据整理,魏晋南北朝有书名记载的医著共计496 种,方剂类书籍占到30%以上,其次是本草类及养生书籍。方书的大量涌现,而医经类书籍所占比例相对较少是这一时代医学的鲜明特点[5]。这都说明了魏晋南北朝时代对疾病治疗需求的急迫,而本草学又是服务于方剂学的,可助临床医家加深对药物的理解与应用,指导临床遣方用药。《本草经集注》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总结并增补了魏晋名医的用药经验,如甘草、桔梗止咳,枣仁止汗安眠,陈皮、半夏止吐,桑螵蛸止遗溺、遗精,薏苡仁利水消肿等,较《神农本草经》对药物作用的记载更具有临床实用性,在此战争繁乱的年代,更便于医家快速掌握药物的临床应用。

2.1.2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医术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纷乱,政治恐怖,士大夫大多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对人们的思想管控大为减弱,世人更推崇老庄的虚无思想,道教思想在此时期得到了流通和发展。陶氏不仅著《本草经集注》以总结前人的本草学术成就,亦是为了记载仙经道术所需之药,便于道教修仙、炼丹之术的传承与发展,如序言:“道经、仙方、服食、断谷、延年、却老,乃至飞丹转石之奇,云腾羽化之妙,莫不以药导为先。用药之理,又一同本草。”[1]45另外,从陶注中可以发现,陶弘景对药物进行论述时都会特别指明用于仙经道术之药,如药物“白青”下注述:“此一方不复用,市人亦无卖者。惟《仙经》三十六水方中,时有须处。铜剑之法,具在《九元子》术中。”[1]298陶弘景清楚地说明了白青的作用,其在医方中不用,市场也无人售卖,但在三至六水方中却要用到,据考证,此为道教的炼丹法[8]。《仙经》在《本草经集注》中多次被引录,例如在“理石”“泽泻”“莨菪子”“茯苓”等药物注述中。因此,可见陶氏著此书亦是为道家子弟修仙术、炼丹药所备。

2.1.3 魏晋南北朝时期造纸技术的革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造纸行业不仅继承了汉代的造纸技术,而且开拓了新型的造纸原料,优化了当时的造纸设备,使得造纸技术工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造纸业初步形成规模。由破布为材料而制成的麻纸物美价廉,洁白受墨,书写之后可舒卷开来,诚如晋人傅咸《纸赋》中所言:“夫其为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体洁性真。含章蕴藻,实好斯文。取彼之弊,以为己新。揽之则舒,舍之则卷。可屈可伸,能幽能显。”

这一时期,纸已经成为中国常用的书写材料。纸的普及,有力地促进了当时科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陶弘景一生著作八十余部,与造纸技术的革新有着密切的关系。

2.2 学术背景

2.2.1 医籍的整理、发微之风 从先秦两汉到魏晋南北朝,随着医学理论和经验的不断积累和丰富,先祖所辑之书逐渐无法满足医家临床运用的需求,故逐渐掀起了一场著作整理、发微之风。其中,王叔和于泰康元年,撰《脉经》十卷,其序中自述“今撰集岐伯以来,逮于华佗经论要诀,合为十卷”“其王(遂)阮(炳)傅(□)戴(霸),吴(普)葛(洪)吕(广)张(机),所传异同,咸悉载录”[7](注:“傅”所代指之人目前无从考证)。而皇甫谧习针术,据《灵枢》《素问》《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十二卷、《难经》诸籍,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8],撰《针灸甲乙经》十二卷,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性针灸专著。后世众多医家则在《神农本草经》基础上对药物数目及临床疗效进行增补,如敦煌遗书《本草经集注》(日本卷编号:龙.530,现藏于龙谷大学图书馆)序中言:“魏晋以来,吴普、李当之等,更复损益(注:《神农本草经》)。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三十一,或三百一十九。”[1]26此外,陶弘景增补葛洪所著的《肘后救卒方》,作《补阙肘后百一方》九卷。

2.2.2 本草学的创新发展 中国经后汉、三国时代及魏晋南北朝时代,战乱频发,古籍颇多散佚且多有传讹、错简。因而,魏晋以来,吴普、李当之等医家对《神农本草经》更复增补改动,导致药物数目不一,上、中、下三品混糅,冷热错乱,草石不分,虫兽不辨,药物主治互有得失。因此,在诸多错乱之下,整理和注解《神农本草经》已是势所必然。

随着医家对临床疗效的不断追求,以及国内外物资的交流、买卖更为频繁,新药物的发掘与认识亦在进程当中,使得医家选用药材范围更为广阔。因此,除了整理与注解《神农本草经》错乱之处外,还需要对新药物进行增补与收录,从《本草经集注》中可见,新添了《神农本草经》未载的药物,如槟榔、葱、蒜、檀香、乳香、苏合香等外来药材。由于前人所增补的《神农本草经》版本诸多,杂乱于世,无法满足医家对药物的正确认识及对新药物的了解、应用所需,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便应时而生。

2.3 个人因素陶弘景出生于书香世家的士族家庭,陶弘景的父亲陶贞宝亦精通医术,“父讳贞宝,字国重,……深解药术,博涉子史……”[9]1042。陶弘景承其“祖世以来,务敦方药”的传统,且陶弘景成长于作为南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京都建康,家学渊源与社会环境使他自幼养成了好学习的习惯。陶氏自幼聪明且好学,十岁便“读书万卷余,善琴棋,工草隶”[10]。

因得葛洪《神仙传》,昼夜专研学习,便有养生之志,长大后好医术,“性好著述……尤明阴阳五行……医术本草”[9]1044。《华阳隐居先生本起录》中记载陶氏行医求世的志向:“赡恤寒栖,拯救危急,救疗疾恙,朝夕无倦。”[9]1044他兼欲济人,周济、援助有难之人,医治疾患,朝夕不知疲倦。但对于陶弘景来说,治病救人也只是一时之功,“可以传方远裔者,莫过撰述”[9]1044,其更渴望自己所学之术得到流传与继承,以著书的形式流泽万世。因此,陶氏学识渊博,明五行而善医术本草,且常行医救人以积累大量的临床经验,这都是陶弘景能够撰书立作的基本条件。

3 小结

《本草经集注》这部本草学上的举世之作,不论在南朝还是后世皆对本草学的传承与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陶弘景博学多识,精善医术,又好著述,加之当时社会、学术背景的影响,将重修、增补《神农本草经》为己任以整肃修正,承上启下,使得成书以前的本草学术得以总结,流泽万世。

猜你喜欢

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陶氏
A review of the ethnobotanical value,phytochemistry,and pharmacology of Physalis pubescens L.
陶渊明还是陶通明
陶弘景菜园求学
陶氏公司创新解决方案和最佳实践与商业伙伴密切合作
山中宰相陶弘景
陶氏公司已经完成从陶氏杜邦的拆分
陶氏宣布将在中国推出适用于汽车涡轮增压管的新型SILASTICTM氟硅橡胶
山中宰相
《神农本草经》中与神志相关的药物归类分析——胡随瑜教授《神农本草经》讲记(四)
陶氏化学在上海车展展示了智能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