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效果评价

2021-03-26曾洪斌阮国梅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9期
关键词:平均水平卡韦代偿

曾洪斌 ,李 俊,阮国梅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中医院,1 药剂科,2 门诊内科,3 检验科,广东 江门 529100)

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是指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肝病。此病具有病程长、治愈困难、传染性高及危害性大等特点。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若持续进展,可出现肝内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假小叶形成、肝内外血管增殖及大量细胞外基质沉淀等情况,进而可发生肝硬化。肝硬化可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两个阶段。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肝脏虽然在组织学上已出现明显的病理变化,但其肝功能指标变化不明显且未出现门静脉高压。肝硬化失代偿期是指肝硬化患者的病情发展到一定阶段,超出其肝脏的代偿能力,出现严重的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等情况。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进行治疗的关键在于抑制其肝脏内HBV 的复制。恩替卡韦与阿德福韦酯均是临床上常用的抗HBV 药[1]。本文主要是研究用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期间收治的10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纳入标准是[2]:病情符合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诊断标准;肝功能分级为B 级或C 级;存在不同程度的肝性脑病、腹水或门静脉高血压;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 抗原和乙肝核心抗体呈阳性的时间超过6 个月;病历资料完整且自愿参与本研究。其排除标准是[3]:合并有精神疾病;由其他病毒性肝炎(如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等)导致的肝硬化;对治疗的依从性差或中途放弃治;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或意识障碍,无法与人正常交流。按照双盲法将其分为试验组(50 例)与比照组(50 例)。在试验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0 例,女性患者20 例;其年龄为48 ~78 岁,平均年龄为(60.54±11.42)岁;其肝硬化的病程为1 ~5 年,平均病程为(3.74±0.85)年。在比照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9 例,女性患者21 例;其年龄为46 ~79 岁,平均年龄为(60.25±11.08)岁;其肝硬化的病程为1 ~6 年,平均病程为(3.96±0.97)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本研究已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保肝、利尿、退黄、抗感染及营养支持等治疗,并为其静脉滴注新鲜血浆、门冬氨酸钾镁和白蛋白。在此基础上,用阿德福韦酯对比照组患者进行治疗,其用法是:口服,10 mg/ 次,1 次/d,共用药6 个月。用恩替卡韦对试验组患者进行治疗,其用法是:口服,0.5 mg/ 次,1 次/d,共用药6 个月[4]。

1.3 疗效判定标准与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后其肝功能指标(包括血清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和白蛋白)和肝纤维化指标(包括血清层粘连蛋白、透明质酸、Ⅲ型偏胶原蛋白和Ⅳ型胶原蛋白)。用显效、有效和无效评估两组患者的疗效。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乏力、厌食、腹胀、体重减轻、面色晦暗、毛细血管扩张、双下肢水肿等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其肝功能明显改善。有效:治疗后患者的乏力、厌食、腹胀、体重减轻、面色晦暗、毛细血管扩张、双下肢水肿等症状和体征有所减轻,其肝功能有所改善。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乏力、厌食、腹胀、体重减轻、面色晦暗、毛细血管扩张、双下肢水肿等症状和体征未减轻,其肝功能未得到改善。比较两组患者在用药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9.0 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用t 检验,P <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试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其中治疗效果为无效、有效和显效的患者分别有3 例、22 例和25 例;比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4%,其中治疗效果为无效、有效和显效的患者分别有13 例、29 例和8 例。试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比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1。

2.2 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的平均水平为(21.45±13.72)μmol/L,比照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的平均水平为(31.60±15.43)μmol/L,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99,P=0.001);试验组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的平均水平为(31.16±24.58)U/L,比照组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的平均水平为(52.24±26.05)U/L,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76,P <0.001);试验组患者血清白蛋白的平均水平为(39.54±4.85)g/L,比照组患者血清白蛋白的平均水平为(33.27±5.25)g/L,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95,P <0.00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2.3 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肝纤维化指标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血清层粘连蛋白的平均水平为(145.45±20.65)ng/mL,比照组患者血清层粘连蛋白的平均水平为(164.63±24.12)ng/mL,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67,P=0.001);试验组患者血清透明质酸的平均水平为(124.82±5.64)ng/mL,比照组患者血清透明质酸的平均水平为(180.68±10.40)ng/mL,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404,P <0.001);试验组患者血清Ⅲ型偏胶原蛋白的平均水平为(80.42±5.53)ng/mL,比照组患者血清Ⅲ型偏胶原蛋白的平均水平为(89.18±6.15)ng/mL,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62,P <0.001);试验组患者血清Ⅳ型胶原蛋白的平均水平为(157.35±21.81)ng/mL,比照组患者血清Ⅳ型胶原蛋白的平均水平为(175.78±30.15)ng/mL,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01,P <0.001)。

2.4 对比用药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用药后,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6%,其中发生头痛、恶心和眩晕的患者各有1 例;比照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0%,其中发生头痛、恶心、眩晕和其他不良反应的患者分别有2 例、4 例、1 例和3 例。用药后,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比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2。

表2 对比用药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3 讨论

乙型肝炎是由HBV 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性肝病。此病的传播途径主要为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及血液传播等。乙型肝炎肝硬化是指由乙型肝炎导致的肝硬化[5]。有报道称,有30% 左右的乙型肝炎患者会发生肝硬化[6]。随着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病情的发展,其肝脏会逐渐失去代偿能力,进入肝硬化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肝脏内HBV 的复制处于活跃状态,可导致其肝细胞损伤不断加重。临床上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的关键在于抑制其肝脏内HBV 的复制。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肝功能指标、肝纤维化指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优于比照组患者。这说明,用恩替卡韦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进行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且用药较为安全。恩替卡韦是一种新型的广谱抗病毒药物,可抑制HBV 多聚酶的活性及HBV-DNA 正链的合成,进而可起到抑制HBV 复制的作用[7-8]。此药经口服给药后可被迅速吸收,在0.5 ~1.5 h 内即可达到峰浓度(Cmax)。患者每天服用一次恩替卡韦,连续用药6 ~10 d 其血药浓度即可达到稳态。

综上所述,用恩替卡韦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能有效地缓解其病情,改善其肝功能,延缓其肝纤维化的进程,且用药的安全性较高。

猜你喜欢

平均水平卡韦代偿
陆伦根:肝硬化代偿期管理
谢雯:肝硬化再代偿的全面认识
恩替卡韦在阿德福韦单药治疗患者中的应用
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酯的患者选择有何区别
恩替卡韦在阿德福韦酯单药治疗患者中的应用
历年关税平均水平
历年关税平均水平
历年关税平均水平
恩替卡韦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慢性乙肝早期肝硬化
历年关税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