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战“疫”下地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新思考

2021-03-26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中华民族民族

李 贺

(吉林医药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永恒的主题。当前,爱国主义教育应结合全国人民共抗疫情行动,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方法,提高地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水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力量。

1 爱国主义内涵

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主题不断升华,其内涵也在不断发展。站在新的起点,回望与梳理爱国主义内涵,挖掘其中蕴含着时代意义的精髓,从而能够对加强地方高校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爱国主义作为一个完整词语产生于16世纪的欧洲[1]。其后,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及其带来的影响,爱国主义的内涵不断扩充并包括了对国家历史的自豪感、民族的荣誉感,对国家文化、传统及风俗的热爱等。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思想始终流淌在民族血脉中,无数优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前仆后继,不断地推动民族奋进、国家振兴。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深化,成为民族生存和国家昌盛的精神支柱,成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不竭源泉。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是坚持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当代爱国主义不仅反映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上,而且也集中地反映在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上。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全球化不可逆转的浪潮中,维护我们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在对外开放日益扩大的进程中,赢得我们在世界上真正的平等地位[2];在与世界经济、文化交融日益深入的时代格局下,积极同世界各国交流互鉴,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在全球公共卫生危机面前,为全人类共同利益付出艰辛努力甚至作出奉献牺牲。由此可见,当代爱国主义思想不仅强调自身的民族性,而且体现出了开放的胸怀和发展的眼光。

2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能力较强,但政治敏感度不高,辨别力不强,集体主义观念和社会公德意识有些淡薄。地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比较突出理论,轻视实践教育。目前地方高校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学生民族荣誉感弱化。现代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网络环境杂草丛生,网络文化良莠不齐。同时,中西文化的相互碰撞,使得西方文化思想乘机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部分学生有宣扬自由独立,标新立异,冷漠自私的倾向,集体主义观念不强,甚至忽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些网络上将红色革命故事演绎成低俗笑点的段子,诱使部分大学生形成了错误认知,淡化了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从而导致少数大学生缺少了应有的精神风貌及社会责任感。

第二,爱国主义教育不够深入。部分地方高校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主开展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对爱国主义情感的激发与培养有待深化,缺少精神层面的感受和情感方面的体验,缺少产生共鸣及内化的心理过程,缺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仅凭理论灌输难以引起学生兴趣,使得学生认同感不高,影响爱国主义教育的实际效果。

第三,爱国主义国际化的理解误区。当今世界,人类已经成为安危与共、守望相助的命运共同体。面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部分青年学生国际视野狭隘,没有意识到世界各国休戚与共,命运相连。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强,极易陷入网络舆论的错误思潮。种种迹象表明,目前地方高校中的部分青年学生对爱国主义国际化的理解有失偏颇。

3 探索爱国主义教育途径

相较过去,当前的爱国主义教育出现了新特点,在认清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新问题的基础上,要顺应时代发展,探索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途径。

第一,增强青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中华民族是一个理性、宽容的民族,也是一个坚忍、善良的民族。这种民族气质在庚子年初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从主动与世界共享信息,并顶住外界偏见与抹黑,到“壮士断腕”般筑牢防线;从疫情防控取得明显成效,到与国际社会分享经验,提供援助,无一不体现了负责任的大国担当形象,为爱国主义教育注入了更加强大的精神和情感动力。地方高校应将战“疫”故事有效融入教学中,宣传抗“疫”精神,学习抗“疫”英雄事迹,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还要从社会活动中培养、从民族风俗中领悟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例如重温杨靖宇、赵尚志和赵一曼烈士的英雄事迹,重走抗联之路,开展“讲好中国故事”等活动,使青年一代感受到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引导青年学生感悟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增进家国情怀,增强忧患意识。

第二,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种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丰富的实践教育。地方高校应适时根据当前国情世情,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例如举办抗“疫”志愿者学习沙龙、动员学生报名参军、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组织学生参与公益事业等报效祖国的活动,让青年学生的爱国思想和爱国行为相统一,将爱国情化为爱国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第三,加强爱国主义国际化教育。地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既要保持民族文化特性,又要融入国际主义教育,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中国正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并非唯我独尊,而是尊重各国人民不同的发展道路和生活方式。因此,地方高校应培养大学生具备世界胸怀和国际眼光,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问题面前始终保持定力,明辨是非,例如定期举办讲座分析当前国际时事热点,引导青年学生掌握世界大势,理性表达爱国情感,拓展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视野和博大胸怀。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地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势必要顺应时代,结合世情,不断融合和发展,让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如花在春、如盐化水,使青年学生能够更好地践行爱国主义,弘扬中国文化,做忠诚的爱国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赓续奋斗。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中华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