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宗祠文化数字化保护价值和成果应用
——以湖南宗祠建筑为例
2021-03-26祝佳铭范迎春
祝佳铭 范迎春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艺术化、非物质化、生态化是未来设计发展的普遍趋势,也是近些年在开展文物和文化遗产全面永久保护过程中提出的应对新方法。同时,非物质手段是实现这些物质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也是目前永久保护的唯一途径。通过非物质设计等有效手段可以实现对文化遗产客观、全面的数字化保存和多维互动的展示。这种保护方法是运用信息设计以数字化应用信息系统建设为纽带,对历史文脉加以测绘、数字化建模、虚拟修复、数字展示的一种文化遗产保护方式[1]。借此,宗祠能够以实体建筑和数字建模两种方式同时保存,其还能为数字化宗祠的本体保护规划制定工作提供有效参考借鉴。
2019年初,财政部联合国家文物局等部门发布了《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在全国各地展开了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也大大提高了文物工作者的积极性。同时,湖南宗祠数据测绘经过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范迎春教授团队多年耕耘初具成效,但如何有效将其与实际应用结合,这是有待讨论和商榷的。因此,本文对湖南宗祠建筑文化数字化成果应用领域和后期发展展开分析和讨论。
1 湖南宗祠的历史价值
祠堂是祭祀、族人集会、族尊施政的场所,其经历了奴隶社会的启蒙、封建社会的发展和近百年民族动荡和变革,其本身承载的文化价值和意义也越来越广泛。元朝的理学家吴澄把祭祖分为朝廷特建的家庙和 “俗人之家” 两种类别的祠堂,也可以看出宗祠由最开始的达官贵人独有变为全民共享,是中华民族礼制文化和世俗风气的集大成者[2]。由于近代以来的战乱以及20世纪60年代期间 “破四旧” “评法批儒” 等运动,许多宗祠受到了严重影响和打击。到如今,随着4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海外中华儿女认祖归宗的期盼,大量古宗祠被复兴,族谱被续写,海外华侨华裔则不断翻新旧宗祠,团结家门。可以说,宗祠建筑是文化空间的重要类型,凸显了中国古典建筑的形式美,集中展示了中国传统装饰的艺术美,祠堂楹联、匾额等蕴含中国传统祭祀礼俗与道德伦理的社会美,具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重属性[3]。当下的宗祠早已没有了过去宗法制度的负面影响,更多是寻根问祖、祭拜祖先、勉励后人、互帮互助等积极效应[4]。
当下,我们很难再看到保存完好的宗祠建筑群,而湖南省由于多山地、丘陵等,湖南的宗祠保存完好,散落在群山之间,保存完好的宗祠多达300余座,被湖南省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明清古宗祠就有70多座。古宗祠建筑深受湖南传统文化的渲染,是湖南地域文化的物质和精神载体,代表了湖南传统民居建筑中公共礼制建筑的最高成就,具有非常重要的保护和传承价值。这些古建筑,座座博采艺术精华,广纳八面来风,体现了湖湘文化 “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 的精髓和特点;发扬了三湘儿女爱国主义和艰苦创业的精神;起到了各民族团结,发扬民族核心凝聚力的作用;增进了宗亲邻里情谊,联络感情的效果。湖南宗祠建筑历史美学价值和建筑本身价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保护湖南的祠堂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已经留存几百年甚至更久的文化遗产,无时无刻都面临着天灾人祸的威胁,很多文物最终可能还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我们一方面要保护宗祠建筑,另一方面也要对它们进行数字化存档。例如:运用CAD、3Dmax等软件对宗祠建筑整体建模(见图1),运用Photoshop、Illustrator软件对实地拍摄收集的图像进行加工处理,运用Unity3D软件实现三维场景漫游制作……用非物质设计的手段对宗祠进行数字化修复和保护,这也是发展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瑰宝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方法。
2 数字化成果的应用
当地时间2019年4月15日下午6时50分左右,法国巴黎圣母院的一场大火,让世界为之心碎。反观当下,如何让湖南古宗祠建筑保持当下的姿态继续在历史长河中前行,使将来的人们仍然能与今天的我们一样,追思先祖创造的灿烂文明?宗祠的数字化保护成果是实现宗祠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保存手段的途径之一。数字化处理方式再造与建构的传播也为提高公众审美、全民通识教育、基层社区和谐关系提供了智慧和启迪。从非物质设计及与其相关的可持续设计、体验设计、全设计、虚拟再现技术、体感技术等迅速发展来看,从持续深入的湖南古宗祠建筑保护需求来看,湖南古宗祠建筑数字化保护将呈现以下趋势:
图1 朱氏宗祠照片及CAD正立面图[5]
第一,湖南古宗祠建筑从被动的、静态的、旁观的、局部的展示到互动的、动态的、体验的、沉浸式的全面展示转变,从面向族人的展示到兼顾游客的展示,从单纯族群文化、审美性展示向导览性、传承性展示转变。
第二,湖南古宗祠建筑从借鉴的、一维的、部分的传承到主动的、交互的、立体的、多方面的继承发展。
第三,湖南古宗祠建筑从单一的、局部的分析,到整体的、研究性的分析变化[6]。
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 “十四五” 期间将继续出台推进 “互联网+” 的支持政策,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湖南省古宗祠建筑文化抓住政策宏利,对前期勘测整体进行数据整理录入,对实体建筑进行纹理拍照、多维度建模复原,最后形成高清数字文物搭建数据库,并租赁服务器利用融媒体技术,如:PC网页、手机小程序、公众号或手机应用软件等数字平台进行展示推广。通过大数据的采集、分析,与受众有效互动,形成了一套互联有效的良性循环(见图2)。
通过湖南古宗祠APP等媒介,能够为专家学者或文物保护单位提供古宗祠保护与修缮的一手详细数据资料,提升宗祠保护的质量。其次,可以为本宗族人群提供本宗族祭祀活动的影像资料或是宗祠全景图片展示,甚至可以对特定的宗祠活动进行现场直播,方便本宗族人群了解宗族活动。此外,数字化成果的应用开发也为大众零距离接触文化遗产提供了方便,让千年文脉绵延传承。能够对学生或是普通群众进行宗祠文化科普,了解宗祠文化魅力。这不仅填补了国内利用数字化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系统研究湖南古宗祠建筑文化的空白,而且在传承湖南传统文化,逐步利用、开发优质传统文化资源等诸多方面有较大现实意义,而且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具有较大的社会红利和经济收入。
图2 基于数字化研究逻辑框图
图3 湖南古宗祠应用UI图
3 数字化成果后期发展
历史文物走出单一展示媒介不仅带来了更多的社会效益,同时也增添了经济效益。在我国,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品在系列化开发、周边授权、商品包装、体验设计、商品品类、营销推广等6个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发展成绩,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同质化现象严重、地域发展差异明显、商品化程度不高等。随着 “优质精神消费” 和 “内容为王” 时代的到来和中产阶层的日益壮大,需要独特且附有设计感,有审美导向,能产生共鸣,能够传承文化的优质消费品缺口越来越大,我国拥有该品类消费诉求的人群已达1.09亿人次[7]。
国家统计局2018年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我国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达到932元,同比增长7.2%。同样也反映出我国消费升级态势仍在持续,文教衍生品消费市场十分庞大。
3.1 兴趣驱动的社交平台
2020年初的疫情,也让全国各地的艺术馆、博物馆等科普重镇被迫闭馆,甚至各大高校毕业展也转向了线上开展。相比线下科普场所的惨淡,线上2 000余项展览却欣欣向荣,百花齐放。360度全息影像、AI、5G+VR等多媒介技术通过互联网架起观众与主办方的桥梁,也推动着传统陈列展示向多元互动展示的转变。 “湖南古宗祠” 数字化应用的开发,也可以抓住这波发展的机遇,让用户在手机应用中结识同宗同好,品味各类宗祠趣事,搜罗各式宗祠建筑传统审美指南。新媒体在 “湖南古宗祠” 数字化中的应用可分为建立网络博物馆、虚拟现实博物馆、掌上APP博物馆、设置数字展厅与互动装置等几方面。 “湖南古宗祠” 数字化应用不仅内含宗祠三维模型、测绘资料和专业资讯,也将开发结合中国宗祠文化定制的宗祠趣味知识游戏,线上祭祀H5和设计潮流的文创产品,用年轻的视角让宗祠建筑活起来,重塑生机,为用户构建一个符合新中式审美的生活场景。
3.2 创新发展的科普天地
宣传媒介铺天盖地之势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高度碎片、通俗娱乐、方便易用、快速传播、浅显海量、互动传播、传播效果如暴风骤雨又转瞬即逝……这是当下人们阅读和传播的突出特点,正是因为这些特点使得新型传播媒介迅速被社会大众所接受[8]。 “湖南古宗祠” 数字化应用以互联网 “工匠精神” 开始重建,一度变得小众化的文博内容让更多人通过 “湖南古宗祠” 数字化应用了解文化文脉,参与到传承中华文化的队伍中[9]。在国家大力发展 “文化自信” 的维度下将互联网产生的小众文化与中国主流文化相结合,孵化不同的文化元素,使文化输出一改以往居高临下的面貌,以知己、朋友的面目出现,给人以亲切感,寓教于乐的同时缓解快节奏生活的压力。
图4 湖南古宗祠品牌logo及吉祥物
3.3 强大IP的交互网络
通过挖掘——塑造——转化——赋能IP层层递进,构建出以IP为核心的全新的文化生产方式,文物的知识传播模式从闭环走向全新的动态传播形态(见图3)。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可持续的版权保护和研发上的,授权是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如手机端游戏 “王者荣耀” 与敦煌研究院联名推出的敦煌定制皮肤即是IP赋能的新模式。九色鹿是出自敦煌壁画鹿王本生图,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敦煌壁画,而飞天也是敦煌壁画的一大特色,所以飞天与九色鹿基本上就是这款皮肤的核心元素。这次联名上线一小时内有超4 000万人次竞相使用,在娱乐游戏的同时,敦煌文化也走出洞窟,转变为更生动的姿态映入数千万玩家的眼帘[10]。
近些年来国货不断推陈出新,茶颜悦色、百雀羚、中国李宁等,通过品牌商与文化产业的联名转化为富有艺术气质的电影电视、数字媒体、日用文具、大型建筑以及其他娱乐事业,开拓了品牌方和销售方双赢的局面,成为市场上无法企及的黑马IP。湖南古宗祠建筑的授权可以是艺术和品牌授权的结合(见图4)。其内容主要包括古宗祠建筑的数字图像资源、日用品、工艺品等。将湖南宗祠文化和背后的中华优秀民族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实现文化价值和产业赋能,为湖南古宗祠新文创的建设提供创新办法。
湖南古宗祠建筑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而社会上也不乏专业的制作包装团队。如果将这些资源有效地结合在一个完整的文化产业链上,文化价值则能大幅度被开发,湖南古宗祠建筑艺术授权正是合适的商业模式。湖南古宗祠建筑艺术授权的产业链大致是这样的:湖南古宗祠建筑作为授权内容的提供者,将内容授权给市场运营者,市场运营者使其成为具有艺术、文化价值及附加值的文化渠道,再由湖南古宗祠建筑的授权开发商将其推向文化市场。就我国文物目前文创产业发展现状来看,湖南古宗祠建筑通过艺术授权的模式,在保障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同样也扩大了湖南古宗祠建筑资源的使用率。下一步,再将其升级为大IP,为优秀的文化资源匹配链接入口,更大程度地推广湖南古宗祠,借助平台触达海量用户,形成流量和变现闭环,传统的艺术赋能现代消费品,引领新的时尚潮流。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4 结论
本文在前期研究湖南古宗祠建筑内容、传承现状以及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设计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探索湖南古宗祠数字化保护未来发展的可行性;从历史实物的数字化、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开发保护的多元化等角度,阐明了以湖南宗祠建筑为例的宗祠文化进行数字化开发的应用价值。
数字技术在宗祠建筑或其他文物保护领域的运用,拓宽了文化传播的空间,缩短了传播的时间,同时也会产生不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未来,湖南古宗祠将打造自己的品牌,联系更多专业领域专家学者和宗祠爱好者,与更多市场运营者携手合作,共建一个公开透明、团结互助、全新的宗祠文化圈[11]。关注科技落地与学术创新,通过 “非物质化+AI化” ,在数字化采集与文化研究等领域贯彻湖南古宗祠数字化的建设。重点打造针对青少年的 “第二课堂” ,以更多的全息投影、VR等形式,将文物数字化,吸引更多的未成年人走入宗祠博物馆里,让宗祠文化元素重新融入日常生活,用非物质化设计的力量活化和保护更多优秀的历史文化,开辟宣传文化遗产的新阵地,打造更多耕织于老百姓内心的中国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