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的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

2021-03-26何欢查云飞张世英阳朝晖文之

放射学实践 2021年3期
关键词:片状胸膜盆腔

何欢,查云飞,张世英,阳朝晖,文之

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是间叶组织来源的少见肿瘤,最初由Klemperer和Rabin在1931年报道发生于胸膜。后来,越来越多的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被发现,可发生于全身各个部位。术前对孤立性纤维瘤的认识和正确诊断是十分必要的,但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比较少见,对其影像表现认识不足,在日常工作中容易误诊。本文通过对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的影像表现进行总结,与其病理进行对照,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正确诊断。

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搜集2014年11月-2019年7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女19例,年龄23~76岁,平均(48.74±14.47)岁;男11例,年龄23~71岁,平均(47.27±11.89)岁。其中2例患者在随后的随访中可见病灶复发。临床症状多样,主要为局部包块以及局部堵塞、压迫症状。

2.影像学检查方法

11例患者行CT检查,采用GE Optima CT680 128排扫描仪、GE Light Speed VCT64排扫描仪,扫描参数:层厚5 mm,管电压120 kV,管电流360 mA,矩阵512×512。4例患者行CT增强扫描,其中1例患者行动态增强扫描,经肘静脉团注碘普罗胺70~90 mL,流率3.0~3.5 mL/s,分别于注药后20~25 s、75~90 s、180~300 s行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扫描。所有图像数据行0.625 mm层厚重建,并传至AW4.6工作站进行MPR等重建。

25例患者行MR检查,采用GE Signa HDxt(1.5T,3.0T)、GE Discovery MR750及GE Discovery MR750W扫描仪,行T1WI、T2WI序列横轴面及矢状面、冠状面,头颅扫描加扫FLAIR序列横轴面,眼眶、鼻窦加扫T1WI压脂序列,腹部、盆腔加扫FSPGR同反相位,LAVA序列;所有病例均行增强扫描,对比剂采用钆喷酸葡胺(Gd-DTPA),经肘静脉团注,剂量为0.1 mmol/kg。

3.影像学资料分析

所有CT、MRI图像均由2名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影像专业医生独立分析,分析病变的大小、形态、部位、信号/密度特征、强化程度及方式、局部侵犯及远处转移等表现。

结 果

1.病灶分布、大小及形态

30例患者均为单发病灶,病灶分布广泛,13例位于中枢神经系统(12例位于颅内,1例位于椎管内,位于颅内者1例位于顶骨,其余11例均位于硬膜下),7例位于头颈部(5例位于眼眶,1例位于鼻腔鼻窦,1例位于腮腺内侧咽旁间隙),6例位于腹盆腔(其中1例位于前列腺,3例分别与宫颈、卵巢、膀胱关系密切),1例位于食管,1例位于乳腺,1例位于腹股沟,1例位于耻骨联合,见图1~6。病灶大小不一,直径2~13 cm,腹盆腔、乳腺、幕上、咽旁间隙病灶较大;幕下、椎管内、眼眶内、食管病灶较小。

25例病灶呈长圆形或类圆形,其中13例可见分叶,另12例边界较光整;2例颅内病灶呈哑铃状,跨中后颅窝生长;1例位于咽旁间隙病灶,沿咀嚼肌间隙生长,1例腹盆腔、1例耻骨联合病灶形态不规则。位于顶骨、耻骨联合及1例腹盆腔病灶边界不清楚,其余27例病灶边界清楚。

2.CT表现

颅内病灶表现为不均匀稍高密度,乳腺病灶表现为不均匀等低密度,其余病灶均表现为较均匀软组织密度,CT值40~50 HU。位于顶骨、耻骨联合病灶可见骨质破坏(图5);颅内位于右侧岩斜区病灶,邻近骨质可见增生、硬化(图4);眼眶内病灶邻近骨质可见膨胀性改变。病灶内未见钙化,增强扫描较小病灶(1例、位于食管)呈中度较均匀强化,较大病灶呈明显欠均匀强化,动态增强扫描显示渐进性强化。

3.MRI表现

病灶以实性为主,8例颅内病灶、1例眼眶、1例鼻腔鼻窦病灶、4例腹盆腔病灶内可见斑片状囊变或者微囊(图2)。头颈部病灶T1呈较均匀等或低信号,其余病灶T1呈不均匀等低信号,1例颅内、2例腹盆腔病灶可见斑点、条片状T1高信号。T2信号混杂,19例病灶以不均匀等高信号为主,其中17例病灶内可见条片状T2低信号;2例颅内、1例鼻腔鼻窦、2例眼眶病灶以T2低信号为主。15例(9例颅内、3例头颈、3例腹盆腔)病灶内可见血管流空信号。颅内病灶周围可见水肿,其中9例周围水肿不明显,可见少量片状水肿信号,1例病灶周围水肿明显。增强扫描呈中度到明显不均匀强化,除2例颅内病灶T2低信号强化不明显外,其余病灶T2低信号区可见强化(图1),囊变区未见强化,腹盆腔病灶可见渐进性强化(图2)。7例颅内病灶可见邻近脑膜强化。

图1 男,52岁,头痛头晕1个月余,左侧额顶部大脑镰旁SFT,WHO Ⅰ级。a)T1WI示病灶呈类圆形,可见分叶,呈不均匀等低信号;b)T2WI信号混杂,可见条片状低信号,病灶中央可见斑片状高信号; c) 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T2WI低信号区明显强化,中央囊变未见强化(箭),可见“黑白反转征”; d) 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呈梭形,染色不均,深浅不一,肿瘤内部可见“鹿角样”血管,肿瘤细胞间可见粗细不等的胶原纤维(HE,×40)。 图2 男,23岁,因“急性胰腺炎”就诊偶然发现,盆腔腹膜后良性SFT。a) 病灶呈类圆形,可见浅分叶,T1WI呈较均匀低信号; b) T2WI信号混杂,可见片状低信号,病灶边缘可见血管流空信号(箭); c~e) MRI多期增强扫描可见病灶呈渐进性、“地图样”强化,低信号区可见强化,小囊变未见强化; f) 镜下肿瘤组织可见条片状胶原纤维、血管裂隙,并不规则排列的梭形肿瘤细胞(HE,×40)。 图3 男,59岁,排尿困难10日余,前列腺良性SFT。a) 病灶类圆形,T2WI呈混杂信号,其内可见条片状低信号; b) T1WI呈较均匀低信号; c) 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T2WI低信号区可见强化。图4 女,47岁,右侧岩斜区SFT,WHO Ⅰ级。a) 病灶呈类圆形,稍欠均匀稍高信号; b) 邻近颞骨岩尖骨质增生(箭)。

4.病理特点

大体标本主要为类圆形或浅分叶状肿块,切面灰白色或灰褐、灰红色,部分可见包膜,质地软、中或韧,可见粘液样变性、囊性变及出血、坏死,钙化少见。镜下可见不规则排列的梭形细胞、胶原纤维,并可见丰富的供血血管。免疫组化显示CD34、STAT-6、VIM、CD99、Bcl-2为阳性,EMA、S-100、SMA、PR为阴性;Ki-67多在10%以下,其中2例Ki-67约20%,1例约30%。其中5例(2例颅内、1例眼眶、2例盆腔)核分裂象>4/10高倍视野,细胞密度增高,细胞异型性明显,并见凝固性坏死,提示呈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改变。

图5 女,41岁,右侧顶骨SFT,WHO Ⅲ级。a)右侧顶骨类圆形高密度影,密度较均匀; b) 局部骨质破坏;c、d)冠状面示右侧顶骨骨质破坏,邻近软组织肿胀;e)镜下可见大片状坏死,核分裂像>4/10HFP(HE,×40)。 图6 女,54岁,左眼眶突出1个月余,左眼眶良性SFT。a)病灶呈长圆形,可见浅分叶,T2WI信号混杂,可见条状低信号及裂隙状囊变(箭);b)T1WI呈较均匀等信号;c)增强扫描T2WI低信号区可见强化,囊变未见强化。 图7 病例6,3年后复查,肿瘤复发。a) 病灶呈不规则长圆形,T2WI呈较均匀稍高信号,其内见多发血管流空; b) T1WI呈较均匀等信号; c) 增强呈明显较均匀强化; d~e) CT示病灶呈均匀软组织密度,可见多发分叶,邻近骨质呈膨胀性改变; f) 镜下见肿瘤呈多结节状生长,细胞密度增高,细胞异型性明显,并见凝固性坏死,核分裂计数5个/10HPF,结合肿瘤复发病史,符合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恶性进展(HE,×40)。

5.恶性孤立性纤维瘤影像表现

本组病例中有5例病理提示恶性改变,总结影像特征,主要表现为:病灶较大,其内可见多发囊变坏死,病灶边缘不规则,可见多发分叶,边界不清楚,腹盆腔病灶可见与邻近脏器粘连;邻近骨质可见破坏;但未见明显增大淋巴结。

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年(颅内)、3年(眼眶,图7)可见复发,未见远处转移患者。

讨 论

SFT是一种少见的梭形细胞肿瘤,起源于CD34阳性的树突状细胞;该细胞广泛存在于人体结缔组织中,所以SFT不只发生于胸膜,还可见于胸膜外其他部位[1]。本组患者广泛分布于颅内及椎管内、头颈部(包括眼眶、鼻腔鼻窦、腮腺)、腹盆腔及其他部位(食管、乳腺、四肢骨)。2013年WHO软组织肿瘤分类将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归类为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肿瘤,属于中间性(偶见转移型)[2];2016年WHO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肿瘤分类将孤立性纤维瘤/血管外皮细胞瘤归为一类,分为1、2、3级,属于间叶细胞、非脑膜上皮肿瘤[3]。SFT是一种交界性肿瘤,以良性居多,但有10%~20%呈恶性或潜在恶性[4]。与胸膜SFT相比,胸膜外SFT更具侵略性;少数患者可以发生远处转移[5]。本组患者有5例病理呈恶性改变,但在一项多中心研究中,病理上恶性改变的SFT虽然局部复发率高,并可见远处转移,但对于SFT的预测并不严格依赖病理学特征,缺乏恶性改变的病例可能表现出侵袭性[6]。本组2例复发患者,首次病理结果均呈现良性,其中1例患者复发病灶病理中呈现恶性改变(图6、7)。表明病理学上“低级”的肿瘤可能更具有侵袭性,随后可能获得“高级”组织学[6]。

SFT发病没有明显年龄、性别差异,但更多见于中老年,儿童和青少年中少见[7-8]。本组患者年龄21~76岁,但以40~50岁患者居多,病灶位于腹盆腔者年龄跨度较大,为23~76岁。也有个别文献报道女性患者较男性多见[9];本组患者女性多于男性,女性患者更多分布于颅内(本组19例女性患者,11例位于颅内),男性患者更多见于头颈部(本组11例男性患者,5例位于头颈部)。SFT生长缓慢,本组病例病程在数月到数年不等,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无痛性肿块以及相应的压迫症状,部分患者为体检或偶然发现[2]。有报道发现少数病例临床表现以低血糖为特征,可能是由于肿瘤细胞分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引起[10],本组病例未发现。

过去曾用多种术语描述这类肿瘤,包括血管周细胞瘤、局限性纤维间皮瘤、胸膜间皮瘤、纤维间皮瘤、胸膜纤维瘤、浆膜下纤维瘤等[11];对免疫组化和分子特征的深入认识,将这类肿瘤归为相同的组织学类型,即SFT。大体病理表现为一个边界清楚,多数可见包膜的实性肿块,切面均匀、发白,可能有微囊间隙,有时可见出血区域。肿瘤大小变化较大,可为1~20cm,腹部可见一些巨大病例(>20cm)[12]。镜下可见纺锤形细胞,无规律的分布在胶原纤维之间,肿瘤细胞、胶原纤维的比例不定,可见高细胞区、低细胞区,并可见不同程度的粘液样变性[13]。镜下可见大的分支或“鹿角形”的薄壁血管,血管周围有不同程度玻璃样变性的中型血管也是一个常见特征。恶性SFT通常以边缘浸润、细胞异型性、细胞过多、有丝分裂指数大于4/10高倍视野和坏死为特征[2]。免疫组化SFT通常显示CD34、Bcl2和CD99的强表达,但这些特异性较差。有研究发现了NAB2/STAT6融合蛋白,从而发现了SFT中STAT6蛋白的核表达,是诊断常规和恶性SFT最敏感和特异的标记物[14-15]。SFT的预后与细胞密度、细胞异型性、有丝分裂指数等有关,肿瘤大小与预后没有直接相关性[16]。

与其他软组织肿瘤相比,SFT的影像学表现没有特异性。病灶大小跨度较大,本组病例为2~13cm。病灶大小与发病部位相关,发病部位不同,生长所受阻力不同。腹盆腔、咽旁间隙病例通常较大;中枢神经系统病灶,幕上病灶大于幕下及椎管内病灶;眼眶内、食管内病灶较小。SFT通常表现为边界清楚的肿块,部分可见分叶。CT平扫通常表现为等或稍低密度软组织肿块,密度较均匀,钙化少见[17]。本组病例CT大部分呈均匀等低密度;位于右侧顶骨病灶呈高密度,可能与细胞密集、坏死出血有关,病理显示为WHO Ⅲ级。本组病例CT平扫均未见钙化。MRI平扫,SFT通常在T1WI上表现为等低信号,在T2WI信号多变,反映细胞密集度、组织水肿和坏死,低信号对应胶原纤维分布区,稍高信号代表肿瘤细胞密集区,高信号代表黏液样变及囊变[11]。本组病例T1呈均匀或欠均匀等低信号,T2信号混杂,其内可见条片状低信号,其中5例病灶以低信号为主。有学者认为,T2WI可见条片状或结片状低信号是SFT的特征性表现。SFT供血丰富,本组病例15例病灶边缘或病灶内可见血管流空影,增强扫描可见迂曲血管强化。SFT的强化方式与肿瘤细胞、胶原纤维、粘液样变及坏死囊变区的分布有关[18];有报道指出SFT有时可被分为两类,纤维性SFT和细胞性SFT,纤维性SFT胶原纤维、间质血管较多,细胞性SFT细胞较多[19]。两种类型的SFT影像表现不同,纤维性SFT可见T2低信号,呈渐进性、不均匀性强化;细胞性SFT呈T2高信号,以及快速、均匀强化[20]。本组病例颅内病灶呈明显强化,尤其T2WI低信号区域明显强化,具有特征性,被称为“黑白反转征”[21]。头颈部、腹盆腔及其他部位病灶呈中度-明显强化,腹盆腔病例动态增强扫描可见渐进性强化,呈“快进慢出”的强化方式。囊变坏死区不强化,强化欠均匀,部分病灶可表现为“地图样”强化。

SFT的影像学表现特征不明显,术前鉴别诊断困难,根据其病灶发生的部位,需要与其他病变进行鉴别诊断。发生于颅内的SFT需要与脑膜瘤、神经鞘瘤、海绵状血管瘤鉴别;发生于椎管内的SFT需要与脊膜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鉴别;发生于头颈部的需要与海绵状血管瘤、炎性假瘤鉴别;发生于腹盆腔的需要与间质瘤、神经源性肿瘤、纤维肉瘤等鉴别。对于可疑SFT,建议手术切除,最终诊断需要依赖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综上,SFT分布广泛,因其肿瘤细胞、胶原纤维、黏液样变及血管的含量及其分布的不同,T2WI信号及强化方式不同。但当肿瘤T2WI信号混杂,可见条片状,结片状T2低信号,增强扫描T2WI低信号区可见强化,颅内病例出现“黑白反转征”,或者出现“快进慢出”、“地图样”强化时,应考虑到SFT的可能。但最终依赖组织病理学检查,CD34联合STAT6有利于提高SFT诊断的特异度和敏感度。SFT是一种交界性肿瘤,部分呈恶性或潜在恶性,以手术治疗为主,在术后应随访复查,观察是否有复发或远处转移。本组部分病例随访时间不够,是本研究不足之处。本组病例主要是对其传统影像学特征,CT、MR平扫及增强征象进行总结、分析,而未行高级成像方式如能谱CT、DWI、磁共振波谱成像、磁共振灌注成像等及影像组学数据分析,也是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研究功能成像及纹理分析相对于常规成像,能否进一步提高SFT的诊断符合率。

猜你喜欢

片状胸膜盆腔
多层螺旋CT鉴别恶性胸膜间皮瘤与胸膜转移瘤的应用价值
妇科超声见盆腔积液诊断探讨
胸腔镜下胸膜活检术对胸膜间皮瘤诊治的临床价值
床旁超声判断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自发性气胸拔管时机的参考价值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片状变燃速发射药燃烧性能的数值计算
片状电阻器开短路失效模式浅析
盆腔积液是盆腔炎吗?
有机物凝胶—助熔剂法制备片状钡铁氧体
盆腔积液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