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活乡村产业振兴『这盘棋』
2021-03-26文/刘勇
文/刘 勇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下活产业发展“这盘棋”,乡村振兴就指日可待。武邑县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最大结合点和关键突破口,因地制宜、综合施策,积极培育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着力推动扶贫产业提质增效
发展产业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最直接、最有效、最长远的途径。在脱贫攻坚进程中立下汗马功劳的扶贫项目,也应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征程中持续托起农民增收的未来。武邑县系统梳理在脱贫攻坚中构建起的“1+X+1”产业扶贫机制,聚焦县、乡、村、户四级493个产业平台,做好科学评估,保持相对稳定,重点在做大、做强上做文章。一方面,对发展状况良好的现有小型产业扶贫项目,继续提供政策和要素保障,鼓励其扩大生产,发挥出更大的带动效应。同时将产业项目支持政策从农户有序转移到新型经营主体上,重点加快武罗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古早清凉、乡土乡情等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步伐,有效确保了好项目变大企业、好产业,辐射带动周边2600多家农户走上特色种植之路。另一方面,对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项目,将支持政策从生产销售逐渐转移到品牌建立上,鼓励其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健全品牌溯源机制,让武邑红梨、黄口大枣、麻唐布鞋等大批“邑人制造”在京津冀市场上叫响,将武邑打造成为京津冀绿色食品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着力加快传统农业结构调整
产业振兴首先是传统农业振兴,关键是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解决农业现代化面临的结构性、深层次矛盾。武邑县坚持以“调优结构、调高效益、调强产业”为方向,科学谋划“一核、两带、多点”农业发展布局,大力发展科技支撑基础上的现代都市型农业,走出一条“不拼规模拼效益、不比产量比产品”的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新路。一是强化科技支撑。精准洞悉市场新需求,依托鑫鼎农业院士工作站、河北梨产业技术研究院等6家农业科技机构,邀请包括两位院士在内的300多名专家支招产业发展,开展新品种研发试验。同时组建500余人的县乡村三级产业服务团队,为产业提升开展从上到下的专业服务,推动产品供给质量大幅提高。二是优化产品结构。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耕地保护制度,大力实施专用麦、专用大豆、专用玉米等专用优质粮食基地建设工程,不断提高专用品种占比,结合发展武邑红梨、黄口大枣、蜜汁油桃、高油酸花生等多种经营,全面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农民收入。同时,强化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保障,大力发展林下“跑步鸡”养殖,积极打造国内乳企优质奶源基地。三是突出规模效益。引进中化现代农业公司,与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开展合作,积极探索“两自五统”特色土地托管模式: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负责组织播种、灌溉两个环节,中化公司负责对种子、农资、管理、收割、销售五个环节有偿打包服务,政府与托管方购买保底收益保险,超收部分由农户与村集体分成,实现了农户亩均增收200元以上、村集体年增收3万元以上。
着力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根本途径是推动农业与加工流通、休闲旅游、健康养生和电子商务等产业深度融合,发挥出多重效益。武邑县坚持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串联农产品流通、服务和消费等多个环节,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一是大力发展农业电商。发挥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优势,与京东、天猫等合作建设“特色馆”“品牌店”,建设和完善本地电商平台100多个,为农副产品搭建起永不落幕的“网上展销会”,推动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从“提篮叫卖”转向“网上创收”,有效对接了千变万化大市场,并带动8500多名农民在电商平台就业创业。二是大力发展农业物流。以同北京新发地农副产品批发中心签约为契机,加快建设新发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物流专线基地”,助力1亿元武邑农产品进入高端市场。借助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的定点帮扶资源,到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新发地等开展武邑农产品展销推介活动,有力确保了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更低、销售速度更快、农民收入更高。三是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发挥县境内土地林地资源丰富以及“5河23渠”的自然生态优势,鼓励支持规模经营的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增上旅游功能业态,打造了韩王思公民宿小镇、贾寺院耕读文化小镇等一系列农旅品牌,用“农耕文化、特色食品、传统手工艺、生态环境”等吸引宾客,进行旅游、游学、研学等新消费,实现多重收益,全县人民向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