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治理理论对政府绩效审计的影响

2021-03-25王思瑶

商业文化 2021年1期
关键词:政府部门环境治理文明

王思瑶

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阻碍,也对市民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迫害。因此,政府开始进行环境绩效审计。本文首先从理论角度研究和探讨了我国环境审计的背景,再通过查阅环境绩效审计等相关方面的文献资料,根据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具体应用情况,分析这两者理论对研究环境审计与政府环境绩效之间的关系及环境治理理论对政府绩效审计的影响作出评价。最后针对政府在环境绩效审计中的人员能力不足与法律体系不完善等方面,提出如何做到“高质审”及“依何审”等相关解决措施,完善政府绩效审计在环境审计方面的体系建立,更好地让环境绩效审计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出贡献。

环境治理理论的背景

改革开放前期,我国不惜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谋求经济利益的高速发展,但这也让环境遭受了巨大的创伤。对此,习总书记提出“绿色发展”理念,使保护环境、改善环境审计现状成为了当前我国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有的“3E”绩效审计理论难以对目前的环境、公平指标进行评估,已无法满足现有的经济发展要求,基于此,我国政府部门在现存的经济、效果、效率性审计的基础上,又增添了环境性审计和公平性审计,即“5E”审计理论,使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理论依据及评价体系更加完善。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要想让“5E”理念真正融合在现实生活中,这对于政府实施绩效审计来说确实是一种挑战。

此外,我国山西、北京、河北等地冬季雾霾时间不断加长、可吸收颗粒等有害物质不断加重,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使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步入了负荷超前的关键时期。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针对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现状,提出绿色、协调等新的发展理念,以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会议中强调政府应从加强有效的监督措施出发,有必要开展一切可监督政策。

文献综述

我国在环境治理过程中不仅制定了大量的环保法律法规,又在改善环境质量方面投入了大量治理资金。但在建立监督体系方面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环境审计理论指导相对缺乏,环境绩效审计的评价体系、评价指标不够完善。政府环境绩效审计是否能够达到改善环境的最初要求,或者通过政府环境绩效审计是否起到了预期的效果,这一切都还无从知晓。

当前,大多数学者主要对上述评价体系不完善及环境绩效审计如何达到预期效果等问题做出研究与探讨,例如,王爱国张志(2019)认为为了更好地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政府应建立“为何审”“谁去审”“谁被审”“审什么”“据何审”“怎么审”和“为谁审”等系统性的理论、问题、方法审计流程,同时在实践中应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审计立法工作,通过完善相关生态建设信息披露制度或提高相关专业水平等一些具体措施,建立健全环境审计标准体系和环境绩效审计员。谢志华、杜海霞、陶玉侠(2016)认为在环境审计中国家审计应处于主导地位,发挥其领导作用让相关部门对环境建设进行基础性的内部审计,呼吁社会全体公民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社会审计的功能。

鲜有学者对环境治理与政府绩效审计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和研究,因此本文将从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出发,分析环境治理理论与我国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的关系及影响,根据政府部门在环境绩效审计中的专业人员能力不足与法律体系不完善等方面,提出如何做到“高质审”及“依何审”等相关环境绩效审计理论。

环境治理理论与政府绩效审计的关系

环境审计是公共受托责任下促进环境绩效改善的重要途径

公共受托责任是指政府部门接受社会公众的委托对公共资源进行管理,并在管理过程中应承担的经济责任。该项经济责任要求政府在管理过程中须从对社会公众有利的角度出发,对公共资源进行管理;另一方面,则是要求政府在对公共资源实施管理后应向社会公众如实报告其履行情况。该施行过程中政府部门的主要任务包括:维护公共秩序,合理分配资源,保障基本生活,改善生活水平。公共信托关系建立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政府公共信用关系,确保政府实施有效的公共信托责任。

随着审计职能的发展,政府审计也产生了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重要审计类型。其中,为了充分发挥政府绩效审计的职能,政府部门推进环境绩效审计,使其可以确保环境管理审计在绩效审计中的发挥有效作用。对环境管理状况的评价是政府进行环境绩效审计的核心,在政府部门進行环境审计时,可吸取公共受托责任理论的精华,提高环境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的经济责任感,并在环境审计结束后如实将结果反映给社会公众。在采用公共受托责任理论的方法后,该项环境审计理论加强了政府部门与社会群众的监督和审查,提高了环境审计效果,是政府强化绩效审计服务水平、管理效率的重要实现途径。

环境审计对环境绩效的改善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损害后代发展需求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的经济发展需求。经济发展是人类生存的必备条件,并且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是十分重要的。可持续发展并不与经济发展相冲突,相反,可持续发展还能促进经济的增长,我们不仅要关注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更要关注经济增长是否可持续下去,要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因此,政府部门要严格把控环境审计在可持续发展方向的绩效审计,创建一项健康合理的经济发展制度,使经济社会能和谐发展下去。

环境审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相关政策建议

审计部门加强专业人员的环境绩效审计能力

在进行环境绩效审计过程中,参与该项审计的全体工作人员都将成为此次审计能否顺利、成功完成的重要因素。若审计人员能力低下,无法完成组织分配给自己的任务,那么绩效审计的效率会受到影响;若审计人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较差,则容易走入歧途,影响审计的真实性和公正性。

因此,要想保证环境绩效审计的效率、效果,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及其综合素养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让环境审计真正服务到生态文明建设中,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对专业审计人员的培训、监督,提升其专业水平及个人素养。这也是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完善环境审计体系建立

自十八大以来,我国虽然在自然、环境等生态文明建设中有初步的制度建立,但当前环境审计工作的方向主要限于重大资源项目资本投资方面,尚且缺乏全面系统的环境审计体系。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但环境审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却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和没有具体的审计体系工作流程、方法和标准可依据,若还不尽快完善该体系的建立,这将会导致环境审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缺乏法律依据、审计过程杂乱无章、审计内容随心所欲,最终影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独立性、权威性。若审计部门在进行环境审计时无标准及体系可作为参考依据,我国在环境审计方面就将没有可发展的空间。

环境审计标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环境审计行为的基本遵循和操作规则,它的审计体系建立可依据我国现存的法律法规条例、国家政策指令、协议、合同、法规、有关专业机构发布的工作准则等相关明文规定,由国家立法机构来制定。我们在制定环境审计法律体系时也可参考其他国家在此方面有显著成就的相关法案及国内外公认的标准体系。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环境审计中,应注意界定外部专家,特别是非财务专家的地位和作用,作为使用外部专家或力量的方式和方法。我们还可听取外部专家建议及其学术研究成果,从法律或政策规定的效力、效率和经济有关的业绩指标出发,建立即满足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要求又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绩效评价标准或措施。

(西京学院)

猜你喜欢

政府部门环境治理文明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对不文明说“不”
网络化治理:政府部门的新形态
我国政府部门员工关系管理策略研究
绿色转型战略需要更明确的路径选择
探索小秦岭金矿环境治理问题及解决方法
低碳环保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分析及阐述
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政府可采取的环境治理措施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