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的城市外宣文本翻译
2021-03-25徐艳英
徐艳英,文 雪
(长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中国文化事业的兴盛与对外发展的速度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外宣译本的翻译质量[1]。外宣文本的翻译关系到国家形象的塑造、文化的传播以及经济的繁荣发展。因此,我国城市外宣文本的翻译研究需要提升到一个多维度审视、系统性分析的层面。本文将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视角,探析译者在城市外宣文本英译中面对的制约因素以及译者通过适应和选择摆脱制约因素的途径,了解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中心”作用,从而为城市外宣文本英译提供参考。
一、翻译适应选择论
“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为基础,通过不断演变形成了一个译者之间能动地适应生态环境、“择优汰劣”反复循环的内在机制。在翻译适应选择论中,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2]由此可见,该理论在应用于文本研究时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体意识”的发挥、注重综观整体的关联性、讲求翻译生态环境的动态和谐之美。为达到目的,译者需发挥“主体意识”以及自身主观能动性来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即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从而选择对原文文本最忠实的理解以及对译本的最终表达。译本的“最终表达”形式是译者期望在适应和选择后得到的最理想产出,即所谓“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而“整合适应选择度”是指译者产出译文时,在语言、文化、交际等“多维度适应”和对其他翻译生态环境“适应性选择”程度的总和。[2]所以,在翻译城市外宣文本时,译者需考虑城市外宣文本翻译的特点,全方位分析翻译过程中影响最佳译文产出的各类因素,其中包括微观语言差异、受众文化及意识和城市宣传目的等制约因素。译者凭借自身主观能动性多维度适应原语和译语所在的“世界”,通过摆脱各种制约因素的束缚,选择能为受众认可和全然理解的最佳城市外宣译本。
二、城市外宣文本翻译过程中的制约因素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城市外宣文本翻译以某一国家语言为源语、以另一国语言为目的语,通过计算机网络、广播等各种媒介将某国城市的形象和发展形势等信息忠实等效地传达给目标语受众。[3]它是以交际翻译为主要手段,以国外的大量读者受众为中心,将城市各种资源信息翻译成英语等外国语的一种翻译实践,其内容涵盖了社会、文化等方面。译员们在城市外宣文本翻译中务必恪守“外宣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国家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原语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4]城市外宣文本翻译全程由译者来操控和实现。显然,译者的“主体意识”可视为最佳译本产出的关键因素。它决定翻译中微观语言差异的处理、受众文化及意识的领会,最终实现城市外宣目的,也体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中心”作用。然而,“译者中心”并非译者以自我为中心任意的翻译,而是在其自觉遵守外宣文本翻译特定规则的前题下,发挥“主体意识”以及自身主观能动性适应翻译生态环境,是对原文文本最忠实的理解以及对译本的最终表达。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视角分析影响城市外宣文本英译的制约因素,旨在让译语读者快捷有效地提取原文作者所传达的中心意义,从而实现城市对外宣传目的;从微观语言差异角度来看,译者应竭力追求跨越原语和目标语在逻辑思维模式、语言表现形式、行文风格和文化内涵等各方面的差异来消除译语受众在理解译文过程中的障碍,使译文读者更加顺畅地抓住译文重点;从受众文化及意识这一制约因素来看,城市外宣文本译员务必要深度挖掘和研究译语受众文化及心理思维模式,通过探究两国文化存在的差异以及多元特征来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或技巧。译者由此摆脱上述三方面的制约,选择适应城市外宣文本所在翻译生态环境的翻译策略或技巧,最终产出“整合适应选择度”最佳的城市外宣文本译作。
三、译者对城市外宣文本的多维度适应性选择
在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选择”就是能“支配”,“适应”就是受“制约”。[2]译者的适应与选择构成了一个自由与束缚并存的“世界”,要想生存于世,译者就必须发挥“主体意识”,将原语与译语之间语言的转换看作是两国之间“架桥铺路”的大工程,要尽可能使桥梁稳固、道路通畅,以消除制约最佳译本产出的种种因素。进一步说,微观语言差异、受众文化及意识和城市宣传目的等制约因素终究还是源于语言、文化、交际等层面上的认知差异。译者需深谙翻译过程中存在的以上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实现宣传文本至少“三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才可能真正产出最佳的译品。[2]笔者将以2018年6月中国外交部山东全球推介活动宣传片①参见:http://sd.iqilu.com/share/article/4997889为例,分别从微观语言差异、受众文化及意识和城市宣传目的这三个制约因素层面来分析译者在城市外宣英译过程中的适应性选择,同时探讨相应的英译策略或技巧。
(一)微观语言差异的适应性选择
译者对语言维度的适应性选择产生于不同层面[5]。译者在城市外宣文本英译中务必了解中外语言差异,通过加工调整源语文本使之符合目标语国家语言表达习惯,从而达到宣传效果。当然,译者不必拘泥于“等值”规则,而应在不歪曲事实的前提下,根据中英语言的不同特点对原文采取相应的增加、删减、改写等翻译策略或技巧,以迎合目标语国家的语言表达习惯。[6]如:
(1)岱青海蓝,齐风鲁韵,人文荟萃传承中华文明要义精髓;产业升级,动能转换,新旧嬗变谱写高质量发展壮丽诗篇。
The beautiful natural scenery,the charm of Shan⁃dong and the profound culture carry the essence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the industrial upgrading,the re⁃placement of growth driver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old to the new mark a magnificent chapter of quality development.
该外宣文本原文汉语四字结构居多,语言表达精炼、句式结构对仗整齐,力求营造出一股磅礴宏伟之气势和文风卓越之美感,这也契合了中国人追求文本对称美的表述习惯;而译入语语言的表达更追求直白简洁的风格,注重语言信息的直接性。因此,译者在翻译中将一些属汉文化特有的华丽辞藻,如“岱青海蓝”“齐风鲁韵”“人文荟萃”等进行了删减式改写,直接将此类四字词语的内涵意义采用名词短语的形式简洁明了地译出,体现了英语语言表达中的“静态”美。另外,原文中的“产业升级”“动能转换”“新旧嬗变”在翻译时,译者也进行了词性转换,将汉语表达中的“名词+动词”主谓结构转换为英文表达中的“形容词+名词”或“名词+介词短语”的名词结构,从而使译文构成了以三个主要名词为核心的简单的名词短语,以满足英语力求简洁直观的要求,体现了在城市外宣文本所要求的翻译生态环境基础上做出适应选择的结果,以此摆脱微观语言差异对城市外宣文本的制约。再如:
(2)浪潮集团自主研发服务器规模全球前三。济南量子通信试验网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量子通信试验网。
The servers independently developed by Inspur Group rank among global top 3 in market share.The Ji⁃nan quantum communications network is the largest of its kind in the world and with the most extensive func⁃tions.
该例句很明显体现了中文“意合”的表述形式,其中,各句子成分间的关系一般不用关联词进行表意,也无需介词等虚词进行语义显化,读者需要靠上下文语境及推理能力来理解主旨。而英语是形合型,各部分句子结构逻辑严密,层次清晰,注重前后表达的语义衔接、思维连贯。在第一个分句中,译者对原文语序进行了相应调整,将句子主语“服务器”前面的限定成分采用过去分词短语结构后置为定语,突出句子主旨信息;在述位部分增译了“in market share”,使全句所传递的信息更加具体明确。另外,汉语多重复,以此突出强调,而英文则更注重宣传文本的简洁性,避免信息重复。译文第二小句运用了删减法,将原文中重复的词语“量子通信试验网”省略,从而达到文本简洁流畅的目的。两个分句的翻译均适应了微观语言差异。倘若将一些重复冗余的内容直译出来,则会使译文因语义重复而显得结构臃肿,阻碍了原文语义的间接传达。因此,翻译技巧或策略的选择与汉英两种语言的微观差异密切相关,而“译者选择翻译策略或技巧所衡量的标准是基于不同层面的,从始至终译者都在做选择,最终都是为了适应翻译文本所在的整个翻译生态环境”[7]。
(二)受众文化及意识的适应性选择
所谓“受众文化及意识”就是译入语读者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文化思想以及由此产生的思维模式,该制约因素难免会导致文化误读、误译。因此,译者务必提供译语受众希望了解的、以及城市外宣文本应该提供的关键信息,通过适应译入语读者所处的文化背景和指导实践的思维意识等大的翻译生态环境,最终选择符合受众文化及意识的相应翻译策略。如:
(3)海尔,全球白色家电之王。中车四方“复兴号”列车,时速350公里,跑出世界最快运营速度。潍柴集团重型发动机、重型变速箱产销量全球第一。
Haier is a global leader in white goods.The Fux⁃ing Train designed and produced by the CRRC Sifang sets the world’s operating speed at 350 km/h.The sales of heavy-duty engines and transmissions pro⁃duced by the Weichai Power rank first in the world.
从文化维度对原语内容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时,译者应注重原语和译入语文化内涵表达形式在性质和内容上的差别,译者在转换原语代码的语言形式时,应适应原语所在的文化生态系统。[2]原文内容在城市外宣文本中屡见不鲜,其用于宣传城市特色产品,通过介绍产品性能及优势促进经济发展。原文“家电之王”中的“王”属汉语特有的文化负载词,本意指古代最高的统治者,秦汉以后则指封建社会的最高爵位,如诸侯王等,也指在某一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人。由于社会背景及文化的差异,该释义对于英语读者而言相对陌生且晦涩难懂。因此,译者选择了归化翻译策略,采用与之功能对等的英语表达方式,将“王”译为译入语受众可接受的“leader”,以便译入语读者准确理解原文主旨。另外,城市外宣文本中常出现一些对产品名称、企业名称、城市地名等某一国家特有的表达,如原文中的“中车四方‘复兴号’列车”“潍柴集团”,译者在翻译时可能找不到与之对应的英语表达形式。对此,译者采用直译或音译的翻译策略进行语言转换来激发译入语受众关注原语国家城市特色产品的兴趣,从而宣传国家特色文化,促进经济交流。
(三)城市宣传目的适应性选择
城市外宣翻译旨在使译入语受众清楚理解译文所传达的信息主旨,起到对外宣传的积极效果。因此,译者在面对一些仅为原文读者理解的信息时,切不可死译、硬译,要学会灵活变通,以目的语为基础,尽可能考虑译入语受众对原文信息主旨的接受能力,可选择意译、直译加注释等策略进行整合重构,使译文最大限度地弥补原语读者与目标语读者在文化内涵以及意识形态上存在的差异。例如:
(4)无论在世界的哪一个国度,你都可以从79条空中航线、从600多条海上航线、从400多次国际班列,踏上前往这里的通途。
Shandong is well-connected with the rest of the world through 79 air routes,over 600 sea lanes and 400-plus international trains.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常以直觉和具体为特点,语篇往往以归纳法展开,篇章主旨信息往往置后;而西方人往往注重开宗明义、直点主题的演绎法,他们习惯因果逻辑紧扣式的线性结构,篇章主旨信息常在句子开头。然而,对于不了解中国汉语文化内涵及意识形态的西方人而言,译者需要注意中外思维模式的差异,采用不同句式将汉语中隐藏的逻辑关系与语义内涵显化。原文的主旨是,山东这座大城市道路干线四通八达,与世界各国皆有连通。因此,译者对原文进行了整合重构,将原文重点信息提炼出来并移至句首,次要信息以介词短语形式后置,以适应译入语受众的逻辑思维模式,便于译入语受众直观地理解原文,有效地实现了交际内容之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再如:
(5)泰山在这里崛起,作为世界自然、文化双重遗产,始终寄托着中国人对国泰民安的祈愿。这里是文圣孔子、兵圣孙子的故乡。一文一武,他们的学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
Mount Tai rises here,a world natur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that bears the Chinese people’s aspirations for a prosperous country and a peaceful life.Here is the home of Confucius,the great philosopher,and Sun Tzu,the master of military strategies.Teachings of these two sages profoundly impacted the thinking and character of the Chinese people.
该句介绍了山东的名胜古迹以及该城市所承载的历史文化特色,是城市外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该宣传片是用于推介山东文化、经济等特色,自然也应满足与之对应的文本表述形式。译文主句先后为“Mount Tai rises here”和“Here is the home of...”,译文连续使用指代山东的两个“here”引出全句,就是为了突出山东这个承载着中华儒家思想以及中华文明的特殊省份,以此塑造和宣传城市形象。在此,译者根据城市外宣翻译的特殊目的对原文语言的各方面进行权衡调整,在“流水”式的汉语中寻找要旨,选择适应受众阅读需求的译文。对于“文圣”“武圣”,译入语受众国家并没有与之对应的名词,因此,译者选择释意法使译入语受众理解其内涵意义,使原语主旨在译文中得到有效体现,实现了宣传文本的交际功能。另外,原文最后一句旨在强调孔子、孙子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特质与精神产生的影响,而“一文一武”并非原文作者想要传达的主要信息。因此,译者将其一并译为“these two sages”使译文简洁明快,且主次分明,便于译入语受众快速理解原文主要信息,在适应城市外宣目的同时,灵活变通地选择了恰当的翻译技巧。
四、结语
译者的“适应”和“选择”是不同译本产出的内在缘由,我国的城市外宣文本翻译旨在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在翻译过程中,语言表达和文化层面相关联时,译者应先厘清原文侧重的是语义交际,还是文化传递,务必发挥译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在准确达意的前提下宣传国家特色文化。城市外宣文本翻译代表着特定文化背景下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正因为国家之间语言、文化等差异的存在,才给译者的翻译活动带来了各种制约。但也正是此类制约因素赋予了译者神圣的使命来搭建国际间的“桥梁”,译者也由此选择“整合适应度”最佳的翻译,以适应城市外宣文本所在的翻译生态环境。因此,整个翻译过程都可视为译者为适应翻译生态环境不断做出选择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