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群众卫生运动经验研究

2021-03-25高世鹰孙婷婷

关键词:卫生防疫边区根据地

高世鹰,孙婷婷

(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抗战时期,根据地的医疗卫生状况十分落后,战争给根据地带来了大量的伤病员,加剧了各种急性传染病的产生和传播。尤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大农村地区,群众面临着经济文化水平落后、封建迷信思想盛行以及资源匮乏等诸多困难。因此,卫生防治工作成为各根据地除作战以外的另一重大任务。为从根本上解决传染病流行这一突出问题,各根据地在敌后普遍开展群众卫生运动,取得了十分瞩目的成绩。回顾陕甘宁边区开展群众卫生运动的历史并总结其经验,为当前疫情防控工作和公共卫生事业建设提供启示。

一、坚持党对群众卫生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抗战时期,党和政府对群众卫生工作十分重视,要求一切工作都要以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为前提,结合实践采取有效措施。毛泽东同志指出:“军政机关对卫生问题,再不能像从前一样不注意。以后各种会议,应该充分讨论卫生问题。”[1]党中央相继建立起各级卫生行政机构,明确要求党政领导班子做好卫生防疫工作。进驻延安后,毛泽东同志又提到:“应当积极地预防和医治人民的疾病,推广人民医药卫生事业。”[2]1944年,在延安各界卫生动员大会上朱德也强调,我们要“同病疫流行的现象作斗争,做到‘人财两旺’”[3]。这对当时的群众卫生运动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为使群众能够得到及时医治,群众卫生运动有章可循,党和政府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

其一,通过确立卫生管理条例指导卫生工作。1937年11月,边区军委总卫生部颁布《暂行卫生法规》,明确规定禁止破坏公共卫生等卫生纪律八条。[4]1939年5月,边区第二次党代会通过《关于卫生保健工作的决议》,提出向人们宣传清洁卫生知识、研究中医药、发展制药厂以及在各地建立卫生所等措施。1941年3月,《陕甘宁民政厅布告》发布,其中规定:“发生疫病的村庄,须立刻停止与他村的往来,传染病消灭三星期后,方可恢复原状。”[5]5月,中央军委发布《对当前卫生工作的指示》,提出不随意倾倒垃圾、保持个人卫生和不喝生水等诸多指导意见。1942年4月,军委总司令朱德发布《关于春季防疫工作的训令》,对陕甘宁边区及各根据地的卫生防疫工作给予了肯定和指导。在中央下达的卫生防疫指示的影响下,各根据地有序开展起群众卫生运动。特别是晋察冀根据地在1940年6月下达《关于夏秋季防病问题的训令》,针对当时非战斗减员较多、环境艰苦的情况,为保障部队战斗力提出夏、秋两季的传染病防治办法,包括11条个人卫生要求、12条公共卫生规则等。党和政府一直把卫生工作的指导工作视为重中之重,使根据地从上到下形成了一整套的卫生指导方针、工作准则等,为抗战胜利打下了基础。

其二,党员干部起模范带头作用。为有效应对各种传染病的流行,边区政府各级卫生工作部门时刻与人民群众保持联系,在疫情萌芽时采取有效措施,将疫病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首先,党员医生带头组建各级医疗组和卫生防疫队,对传染性较严重的、在群众中多发的痢疾、疟疾等疾病进行防治。1943年前后,为应对日伪军大扫荡,军区卫生部组织了20个防疫医疗队,医生100余人,治疗13 000余人,治愈率达到71.6%。其次,在党员干部的宣传带领下,至1944年11月陕甘宁边区文教会统计,几年来边区中医人数发展到1 074人,药铺390余家,各地所办助产人员训练班15班次,招收学员410余人,涌现出5个卫生模范村,17个卫生模范家庭。5名卫生模范工作者及5名模范医生。[6]由此可以看出,坚持党和政府对群众卫生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成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能够打赢群众防疫持久战直至抗战胜利的关键所在。

二、采取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卫生知识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中提到,对共产主义盟友的要求为“(a)生活方式和活动必须符合同盟的目的;(b)具有革命毅力并努力进行宣传工作;(c)承认共产主义”[7]等,第一次提到“宣传工作”。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注重群众宣传工作,尤其是在抗战时期,根据地群众卫生工作实践中最有效的经验就是坚持把宣传好、组织好、服务好群众作为首要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基础卫生知识。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然后再告诉群众(宣传),并号召群众实行起来,解决群众的问题,使群众得到解放和幸福。”[8]“我们必须告诉群众,要自己起来同自己的文盲、迷信和不卫生的习惯作斗争。”[8]在此基础上,党和政府及以下各级政权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向群众宣传基本的卫生防疫知识。

首先,充分发挥报纸、小册子的作用。抗战时期人民群众中文盲占绝大多数,1939年夏根据地疟疾、痢疾等传染病急剧流行,边区政府于9月下达预防疫病流行的训令,并在报纸上反复宣传,向人民群众进行防疫卫生知识的解释和宣传,要求广大人民群众和卫生人员要尽最大的努力同疫灾作斗争。1941年《解放日报》创刊后开辟卫生专栏,专门向人们介绍防疫知识,并将各地区卫生工作的典型案例刊登出来以作参考。边区政府先后刊印传染病防疫须知和传单等400余册、卫生手册2 000余份,分发到各地。1943年,晋察冀边区定唐支队成立军民卫生委员会,向群众印发卫生小册子,讲述什么是疫病、怎样预防等问题,有效抑制了疫病的发生和蔓延。根据地群众卫生运动如火如荼开展起来。

其次,开展多种多样的卫生宣传活动。庙会自古以来便是群众信息文化交流的集散之地,边区政府充分利用当地庙会、扭秧歌等民俗文化进行宣传,将卫生知识融入到当地的民俗文化之中。例如甘肃桃花山三月初一的庙会,既有附近小学组织的秧歌队,又有庆阳剧团演出的关于卫生防疫知识的戏剧。下乡戏剧以农村妇女为主要宣传对象,这部分群众受封建陋习迫害较深,宣传内容主要是产妇和婴儿的生活习惯和饮食卫生。另外,边区文盲较多,能读报纸的人很少。对此,各级政府又采取了卫生人员到民校上卫生课、各处墙壁写满卫生宣传标语、编制朗朗上口的顺口溜等各种别出心裁的方式进行宣传。

最后,举办卫生知识展览会。1941年5月,由延安文化俱乐部主办的卫生展览会通过图画、表格、现场模拟等方式向人民群众展示了各种疾病的来源与预防方法、医学卫生实验以及边区自产药品等。1942年7月,延安市举办卫生展览会,参观者达一万余人。在展览会上,医务人员用显微镜展示生水中的细菌,用放大镜观看苍蝇腿上的细毛。根据地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使群众掌握了基本的卫生常识,在有限条件下逐渐抛弃了对巫神的迷信,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使个人的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大大提高了群众卫生运动的防治效果。

三、建立各级防疫组织联防联控消疫情

基于“一切为了伤病员”的指示,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9]由此陕甘宁边区在开展群众卫生运动的过程中明确提出了各单位必须共同努力、切实注意卫生清洁、消灭疾病之源、扑灭细菌的方针和政策。[10]

第一,建立健全各级卫生组织。群众卫生工作得以顺利进行首先依靠的就是健全的卫生机构和各级医疗组织。1940年,经党中央集中讨论,决定成立延安防疫委员会,以满足防疫和进行群众卫生运动的双重需要。之后于延安军事机关成立防疫分会,满足大型机关团体独立进行防疫工作的需要。1940年7月《新中华报》对防疫工作进行报道:“各机关、部队、学校、医院、群众团体加强了厨房、厕所的建设,挖了污水坑、垃圾坑,环境卫生清洁,个人卫生比从前进步许多。许多单位实行分餐制,预防接种率达 80%。”[11]1942 年,陕甘宁边区防疫总委员会成立负责全边区的卫生防疫工作。总会下设四个分区委员会,负责包括中央各机关在内的防疫工作,分片包干,便于卫生防疫工作落到实处。1944年,延安市总卫生委员会成立,各区乡成立卫生委员会,以此将卫生防疫工作辐射到基层乡村地区,形成以延安为中心的防疫体系,极大地推动了边区群众卫生运动的进行。

第二,成立新式医疗组织。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各种传染病的蔓延,边区政府组织各级医疗队和防疫卫生队下乡与人民群众共同战斗,采取多种办法阻止传染病的进一步流行。1943年,专门用于救治普通群众的新式医疗组织成立,之后陕甘宁边区开设边区医院门诊部、各地市卫生所、保健药社等,专门为劳苦大众服务。当地发生疫情时,也由当地医院派人向群众进行医疗和宣传。在边区政府的影响之下,其他地区陆续建立起医院、医药合作社等医疗机构,组织下乡医疗队进行救治。山东各地自1943年后各专署设立卫生科、巡回医疗队,各县设卫生所。凡公共卫生机关均设门诊,为群众提供方便,指导开展群众卫生运动。1944年夏秋之交,晋察冀边区曲阳、新乐等地疫灾流行,军区卫生部派遣曲阳、新乐医疗小组前往救治,共诊治病人1 256 人,冀东区医疗组治疗群众 3 574 人次。[5]通过成立一系列医疗卫生组织,根据地构建起防疫委员会同医院、医药合作社、巡回医疗队等联防联控的卫生体系,有效地控制了疾疫蔓延,稳定了人民情绪,扩大了党和政府的政治影响力。

四、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针

毛泽东同志曾提出:“对疾病的治疗要和预防结合起来,要做好预防工作。”古来中医就有“大医治未病”的优良传统。“不要等病人上门,要把病消灭在未发生之前。”[12]对于传染病来说,最好的治疗就是预防。此外中西医相结合也是毛泽东同志的一贯主张。“要中西医都用,连民间土方也要研究,不要看不起。中西医合作,洋医生要和土医生合作。”[13]各根据地尤其是陕甘宁边区充分发挥了中医中药的作用。中西医的地位应是平等的,必须反对轻视中医、鄙视中药的思想。

第一,坚持“预防为主”。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要注重疾病的预防工作,发展到抗战时期,边区政府已充分认识到群众性的卫生运动对于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抗战爆发后不久,毛泽东同志指示各边区政府要继续保持苏区时期群众卫生运动的优良作风,开展广泛性的群众卫生运动,以改善环境、移风易俗、保障健康、减少疾病。1937年《新中华报》设立的“防疫专栏”列出了八条群众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卫生事项,既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又简便易行,引导人们树立对待疫病的正确态度。1942年《重视防疫》小册子中提到积极预防,做好“防”的工作,使群众免于生病,既有利于群众健康,也能够很大程度上缓解根据地医药资源不足的难题,在当时这是一条投入不大但收效甚好的有效措施。之后几年里,各根据地政府根据季节和斗争形式的不同,针对已发生情况下达适时的卫生防疫工作指示。八路军卫生部总结抗战两年来的卫生工作经验时,也强调了各抗日根据地所进行的卫生预防及宣传工作对提高部队卫生观念、养成合理正确的卫生习惯极为重要。这也在实际上肯定了各抗日根据地开展的群众性卫生防疫运动。

第二,坚持“中西医相结合”。抗战时期边区政府缺医少药,实际上是缺少西医、西药,当地中医虽数量不多但根基深厚,中药材资源也很丰富。所以,毛泽东同志提出要充分利用中医优势,结合西医长处,不遗余力地挽救群众生命,打破中西医之间的隔阂。根据这一主张,陕甘宁边区首先针对医药界的门户之见、中西医互相歧视的现象召开群众卫生座谈会,商讨中西医结合的方针,一致认为开展卫生工作必须要中西医相结合。1944年5月,毛泽东同志提出中医和西医也要讲统一战线,“这两种医生要合作”。其次,中医应努力学习先进的科学的诊疗方法,辅以经验,公开和分析秘方,集中优势资源克服困难,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西医也应主动和中医亲密合作,用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帮助中医进行科学化,共同防御疾病侵袭。1945年2月延安“三八”纪念展览会上,毕斗光等多位中西医生共同参观了展览,并现场诊治妇婴98人,体现了根据地中西医相互交流和团结合作的成果。

在上述思想指导下,边区卫生运动顺利开展,许多群众在疫病中转危为安。特别是新法接生使得妇婴的生存率和成活率大大提高。边区政府成立之前,落后的陕甘宁边区部分地区婴儿死亡率在60%以上。据民政厅的调查显示,“安塞一区出生小孩1 607个,死去1 001个,占63%,而活着的小孩也大多有病”[14]。经过边区政府组织的群众卫生宣传教育之后,妇婴死亡率降低。据统计,中央医院妇产科1940年共收治产妇565人,仅死亡2人,婴儿的死亡率也下降到2.4%以下。[15]确凿的医疗效果使得越来越多的群众信任医生,通过宣传教育,群众的卫生观念不断增强,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也知道了生病及时隔离的重要性。据1944年延安市卫生委员会统计,上半年共修建厕所783个、垃圾坑76个、牲畜棚230多个、水井19个。[16]从上到下建立起来的医疗网络能够及时治疗病人,培养了一大批医务人才,有力支援了抗战,并为当前卫生防疫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宝贵经验。

五、结语

当前“COVID-19”疫情成为世界流行性疾病,病毒不断变异进化,疫病传染率也在不断提高。我们必须以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为中心,切实开展群众卫生运动,践行群众路线,城市和农村共同开展环境整治工作。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必须要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动爱国卫生运动常态化、法治化,真正做到“治未病”;必须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队伍建设,实行分级诊疗,以优化我国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必须要更加重视宣传工作,及时透明地进行信息公开,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主流媒体进行深刻宣传报道,继承发扬抗战时期被实践证明过的宣传手段和方法,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增强新闻的可信度与说服力;必须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要在陕甘宁边区群众卫生运动的经验基础之上,“立足当前,科学精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放眼长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该坚持的坚持,该完善的完善,该建立的建立,该落实的落实,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17]。对于国际社会则必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守望相助,携手应对风险挑战,共建美好地球家园。

猜你喜欢

卫生防疫边区根据地
奶牛场卫生防疫工作要点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回顾“东方之星”沉船救援中卫生防疫的特点及做法
“8?12”天津港特大爆炸救援部队卫生防疫实施
一种新型卫生防疫车结构设计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陂孝礼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