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防范化解执政风险的历史经验*

2021-03-25张建华刘秦民

关键词:同志精神建设

张建华 刘秦民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我们党是一个有着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的革命政党。近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不能忘记古训: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我们要时刻防范化解执政风险。所谓执政风险,是指政党在执政过程中所面临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因素引发的执政党认同下降或丧失执政地位的可能性。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各类风险,始终保持先进本色,尤其是自十八大以来,坚持依靠人民,以坚定的发展基础与强大的防控治理能力化解了国内外各类密集显现的风险,应对了许多艰难复杂的局面,把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引领上了一个新台阶。这是自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带领全国人民夺取社会主义建设新胜利的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立足于中国现实,立足于中国具体的发展阶段,聚焦中国具体发展境遇,取得的巨大成就。虽然自十八大以来取得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发展的态势是上升的,但我们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觉,因为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因此,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要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必须着力防范化解当前国内外重大风险。习近平总书记从全局出发,分析了我国未来将面临的一系列安全形势,并对未来风险防范提出明确的要求。总结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讲话精神,对于我们党在新时代如何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化解治国理政进程中的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坚持中国道路,是党防范化解执政风险的根本之道

我国在建国初期,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经济封锁以及政治孤立等。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对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进行了漫长的探索,他根据世情、国情,提出“以苏为鉴”,要把中国的实际情况同马克思列宁主义进行“第二次结合”,以找到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毛泽东同志曾对中国的社会发展问题进行了著名的论述,他认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是分阶段的,通过运用量变与质变的辩证法,为科学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方法论基础。毛泽东同志提出在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以后,应当进行“两步走”的发展战略。毛泽东同志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制定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战略,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成功地挫败了外敌对我新生的人民政权的包围和封锁,使得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得到了极大的巩固;成功挫败了帝国主义对我们新生政权的和平演变,以及以美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我们新生政权进行的直接的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军事包围、外交遏制等。中国人民在毛泽东同志的带领下,在社会主义经济、文化、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迈向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78年以后,邓小平同志带领全国人民实行拨乱反正,对中国发展的具体道路进行了更全局的思考,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这一伟大的“第二次革命”决策,他先后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科学命题,这是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如何建设的沉重思考,他敢于突破条条框框的束缚,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和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相结合,“摸着石头过河”,在没有现成的经验可照搬的情况下,硬是凭着勇气和胆略“杀出一条改革的血路”,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扬帆起航,这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同志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能走通并能成功应对各种风险,关键在于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后依然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因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成功抵御了国内外一切风险,破解了当时我国面对的一系列历史性难题。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党防范化解执政风险的根本之道。

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勇敢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做出一系列伟大决策,把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推向新的高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更加明确。他紧密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问题,在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实践中加快推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伟大事业,同时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二位一体”发展为“三位一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从我国国情、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制定的重大战略部署,在迈向新世纪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中,有效防范、化解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引导我国经济渡过难关,而且为亚洲以及整个世界摆脱危机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有效防范、化解了当时国内自然界和社会的突发风险事件。

进入新世纪,面对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难题,党在十七大报告中紧扣发展这一关键议题,将社会发展理论推向新的高度,明确提出“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理论问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一步得到完善。从根本上讲,这种发展观将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作为发展考量的维度,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谁发展”的问题。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中,我们党有效防范、化解了西方反华势力和境外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攻击,也成功处理了拉萨“3·14”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以及汶川“5·12”大地震等自然灾害事件。

进入新时代,面对新的困难和风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风险,克服一个又一个历史性的艰难课题,就是因为我们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自始至终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经过无数次实践摸索出来的,符合中国人民的意志,适应中国新时代发展和进步的要求,为我们成功抵御社会各种风险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始终不渝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低潮期,成立70余年的中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令世人瞩目,也向世界展示了为人类探索更好社会发展路径的中国方案,显示了为人类探索更好社会制度的中国智慧。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党防范化解执政风险的力量之源

党的生死存亡直接体现在我们党能否始终同人民群众紧紧联系在一起。根据列宁的政党理论,威胁党长期执政的最直接的原因就在于脱离群众。马克思、恩格斯当年在论证共产党的利益立场时,就明确表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其意思非常明确,就是指共产党人所追求的利益是全体劳动人民的利益,而不是自己的特殊利益。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作为各项工作的指导原则。党自成立以来,在长期革命斗争过程中,战胜国内外强大敌人的关键在于依靠了人民,以人民的利益为旨归,因而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毛泽东同志曾用地道的中国化语言把共产党这一行动指南形象地称为“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什么人”这个根本问题,是一个不用讨论的问题,它是原则性的问题。[2]毛泽东同志还进一步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绝对不能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为人民服务,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

从“打江山”到“坐天下”,从艰苦卓绝到安逸和平,从相对闭塞到全面开放,中国共产党的生存环境、受到的诱惑等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共产党执政后,既有了便利的条件给广大劳动人民创造幸福生活,也有脱离群众的危险性。20世纪末,世界上许多执政党先后垮台,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源于党内。邓小平同志对这个问题也很警惕,他认为这种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地位的考验是双重的,一方面是与人民群众相脱离的危险,一方面是与实践、与实事求是相脱离的风险。邓小平同志对这个问题始终保持清醒认识,他不但意识到这个问题,还意识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即民心所向,所以他多次强调人民的重要地位。这表明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更加明确地和人民群众保持紧密联系。无论碰到任何问题,我们党都要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这种联系,要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真正做到情为民、权为民、利为民。

习近平同志立足于新的历史节点,依然坚定地将人民的满足感、人民的获得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依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是根据新时代和新发展阶段提出的新思想,这一思想是为人民服务思想在新时代的新展开。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是一脉相承的。这一理念使得中国共产党能凝聚最广大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力量,使中国人民最终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变得富起来和强起来。今天站在新的伟大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围绕“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福利”这一思想,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发展思想。“我们党能够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4]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党的力量离不开人民,要尽最大可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心里想着人民,依靠人民,才能把为人民造福的千秋伟业继续推向前进。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中国共产党在其执政过程中防范化解了无数风险,其中的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紧密结合时代条件,以新的视野对于执政、建设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在维护人民群众普遍利益的基础上开展一切工作。一个国家政权以及政党执政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是能否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正所谓人心向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对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特征的科学总结。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历经风险,无惧风险,沉着应对风险,取得一个个伟大胜利。事实表明,我们党能立于不败之地,就是因为在前进的道路上一直坚定不移地相信和依靠群众,充分体现了我党对于力量之源的科学认知。

三、全面深化改革,是党防范化解执政风险的动力源泉

问题倒逼改革,40多年前的改革开放,邓小平同志以巨大的理论勇气与果断的政治决断,带领全体中国人民以解放思想为前提,依靠解放思想变革固化体制,硬是开拓出一条致富路、一条发展新路。如果说这是党带领中国人民富起来,那么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同志以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为基础,凭着非凡的勇气继续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新的境界,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成就,就是党继续带领中国人民强起来的新阶段。习近平同志用崭新的思维和全局的视野掀起了新一轮改革大潮,他从新时代中国面临的全新的问题及风险挑战,从通盘考虑国内外局势出发,提出了改革开放对于中华民族的极端重要性。改革开放是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面临外部风险频发的境遇下的关键选择,这种选择不是暂时的,而是贯穿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当中的主线,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持续提供强大动力的关键一招。

实现改革开放40多年来,虽然成就巨大,但存在的风险和问题也很突出。回到40多年前,那时中国改革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解决“欠发展”的问题,不仅要在物质上取得发展,更需要从思想上将短视、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偏误扭转,把那些固有的、僵化的体制和条条框框破旧立新,以新易旧。在解决“欠发展问题”的同时,由于过分追求GDP总值,导致生态破坏、环境恶化,社会建设成效一般。虽然党和政府意识到此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但由于巨大的惯性,以往传统粗放式的国民经济发展方式及低下的重复建设,逐渐形成了当时中国的经济结构性矛盾和社会发展的风险,发展目的和发展手段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一直未能很好地解决。发展目的与发展手段之间的矛盾也体现在一些社会问题中,例如出现贫富分化、社会不公、环境污染等。这些问题的显现一方面是由于整体的社会发展水平还不高,整体收入不高,因此出现了一些以生态资源换经济、权力换金钱的恶劣现象;另一方面也由于可利用的发展手段比较有限,因此,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经济效益成为了唯一的指标,掩盖了其他重要的因素,例如环境问题、分配问题等。这些矛盾相互交织、交错影响,极易形成改革过程中阶段性的风险并集中爆发。

今天的改革开放承担着双重任务,既要解决过去余留下来的“欠发展问题”,又要解决发展起来以后不可预知的新问题;既要对过去改革遗留的问题及时清理,又要面向未知探索和创新。今天的改革和四十年前的改革有着极大的差别,表现在解决问题的方式上和解决问题的速度上都截然不同。如果说欠发展是解决基础性的零发展、负发展问题,那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就是着重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问题,是总体具备一定的发展高度之后,在新的发展阶段向更好、更高的发展阶段迈进的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我国“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体现在诸多方面,从现实表现来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但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依然存在并很大,能源利用率和环境破坏影响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金融风险是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潜在的风险。遍布生活、工作,几乎人类所有场景的网络,使得国家间的思想文化交流、碰撞频仍,而藏匿其中的意识形态渗透更加便捷和广泛,带来了日益严峻的“文化风险”。要应对这种思想层面的风险,一方面需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防范意识形态的侵袭;另一方面也需要坚定地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开展更系统性的核心价值观建设工作。城乡差距逐年扩大,容易激化社会矛盾,群体性事件容易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引发政府信任危机,社会治安事件激增导致一些群众对社会发展问题感到迷茫,甚至对政府治理能力产生质疑。所以,必须扎好安全之网,同时又要激发和释放整个社会的创新创造能力,注重社会治理。生态方面,由于过去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导致了生态灾难不断涌现,过度开采资源,过度侵占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因而遭到生态危机的惩罚,因此,面对生态问题,必须下猛药,遵循严格的生态治理制度,编制密实的生态治理法网。

面对改革进程中不可预知的“风险”及“困难”,习近平同志在做好应对的同时,还自觉、主动地预防、防范这些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还处于蛰伏阶段的风险。习近平同志指出,社会越往前发展,就会出现更多的无法预测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会更多,不可预测的风险则更频繁。我们不能丧失信心,反之要凝聚共识,在科学筹划的同时,主动抓住时机,积极推进、深化改革事业,打破固化、僵化的不合乎发展趋势的框架,勇于抢占险滩。只有大胆地深化改革,才能取得更大的辉煌的成就。邓小平同志当年曾特别强调改革的极端重要性,“如果不坚持改革,甚至会危及社会主义事业”[5]。今天,习近平同志带领全党、全体人民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与根本落脚点,牢牢把握改革的方向与路径,从注重突出“改革的全面性”到强调“改革的全面深化”;从注重“问题被动改革”到强调“思想引领改革”;从注重缩小“发展差距”到注重突出“制度优势”;从重在“杀出血路”到重在“挖掘新路”,用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奏响了改革开放的华彩乐章,为党防范化解改革风险提供了强大动力。

四、全面从严治党,是党防范化解执政风险的政治根基

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是否具有稳定性、持续性,关键在于政党的能力,政党的能力强,那么该国的国家治理能力就能有较好的政治基础,对实现现代化及政治文明的发展乃至该国的一切发展都影响深远。在今天的弱肉强食的丛林时代,一个发展中国家既想要保持好的发展又想要达到高水平的政治稳定,其背后显然离不开强大的政党支撑。新中国70余年发展的实践证明,要想办好中国的大事小情,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是不可能实现的。新中国自成立至今,不仅是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的过程,也是逐渐展现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过程。当今中国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应该说,没有共产党持续不断的自我改革,自我建设,坚持不懈地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汲取经验,在应对各种风险中,及时总结经验,展现出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水平和执政能力,就没有今天的成就。

党执政时间越长,面临的国内外局势也越来越复杂,党执政的风险几率也越来越大。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永葆其先进性,几代领导人在从严治党的道路上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回想当年,新中国成立前的西柏坡,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告诫全党,要坚定理想信念,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防范敌人糖衣炮弹的袭击;提出要加强民主集中制,防止在夺取政权后我党先进性的蜕变。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遭遇重大挫折时,面对国内外蠢蠢欲动的各方势力以及风险集中爆发的可能,我们党始终不忘初心,坚定社会主义道路;面对执政风险的巨大考验时,党中央综合考察,冷静应对;面对苏联解体等重大变故,有效防范,成功抵御了这些风险。邓小平曾说:“中国如果要出问题,肯定是出在共产党自己身上。”所以,“必须要把党自身建设好,不出事,就可以安心睡个好觉。”[6]邓小平同志不断总结,结合我国当时的具体情况,对围绕“建设怎样的党”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分别就党的建设目标、党的思想建设、党的组织建设,党的制度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从而使党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的面前。

江泽民同志根据对党的现实发展状况的观察,开启了“忧党”的问题域,切中了党的领导方式、领导水平迫切需要改善和提升的需求。新世纪前夕,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提出了以“建设党”解决“忧党”的问题,面对新的历史境遇,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旨归,而“三讲”教育和提高干部领导水平、执政水平则是具体的手段。新世纪初,江泽民同志进一步将提升防范风险的能力作为党建设的两大历史性课题,这是党中央对于应对风险问题的思想准备和实践准备。这一系列论述提出了党面临风险的严峻性,强化了全党的风险意识。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将抵御“四种危险”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关键问题,这“四种危险”来自更为复杂的世界环境,因而,从严治党的任务尤为紧迫,因为只有党的凝聚力、战斗力提升才能跟上抵御风险的客观需要。

新时代,习近平同志在时代关键处,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一个新高度,离世界舞台中心愈来愈近,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总书记却时刻有着“问题意识”,并以强烈的问题意识推进党的全方位改革,实现从严治党。在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节点上,习近平同志郑重告诫全党,“同志们肯定知道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吧,杭州雷峰塔是如何倒掉的吧?”针对党内腐败而产生的执政风险,习近平同志狠抓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从党建战略和方略上,全方位推进党的建设。其逻辑起点是不忘初心,补足精神之“钙”;重点突破,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关键要害,腐败无禁区,实现零容忍惩治腐败;决定环节,好干部的选拔尤为重要;基本保障,是制度治党且贯彻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固本之策,是把基层打牢作为长远之计;全新课题,是通过网络管党治党;永远赶考,是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习近平同志围绕时代发展的新需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赋予党的建设更具体系性的发展基础,把党防范化解执政风险提到全新的理论高度。

五、弘扬中国精神,是党防范化解执政风险的基本法宝

根据学界的普遍看法,中国精神的内容具有历史与现实二重特性,具体体现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它们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而成的,渗透到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中,它们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我们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经历了无数灾难,抵御了无数风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都是中国精神在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奋发进取。习近平同志曾高度概括地指出:“新时代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去实现中国梦,这种精神是新时代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7]习近平同志对中国精神的这个表述,是对新时代、新发展、新要求,对中国精神应有的时代价值的新阐释。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国强民富的今天,中国共产党人一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者,也是不同时段中国精神的缔造者,在漫长的同外敌斗争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谱写了一首首气壮山河的精神歌曲,树立了无数座不朽的精神丰碑。这其中有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期的红船精神,有城市转向农村革命斗争的井冈山精神,有不畏艰险敢于胜利的长征精神,有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延安精神,有中华儿女面对强敌不屈不挠的伟大抗战精神和敢于建设新世界的西柏坡精神。正是凭借这一个又一个伟大的中国精神,“让我们党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无数艰难困苦和各种复杂风险,从而夺取一个又一个新的胜利”[8]。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体现出来的这些中国精神,折射出中国共产党对崇高理想信念的恒定追求,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卓越政治品格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这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坚忍不拔的政治品格,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不断取得新胜利,抵御各种风险的精神保证。

新中国成立后,一个重要的现实摆在中华民族面前,那就是如何开展和完成社会主义建设任务,这是一个任务更为艰苦、未知风险更为复杂的艰巨局面。但在困难和风险面前,中华民族展示出了共同的精神和价值追求,记录和演绎了一段又一段中国精神的佳话。有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而奋斗的抗美援朝精神,有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大庆精神,有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有热爱祖国、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有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雷锋精神,有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焦裕禄精神等,在这些中国精神的照耀下,全体中国人民凝心聚力,共同建设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在这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下,新中国在短时期内迅速自立自强,克服了当时国内严重的经济困难和国际禁运封锁等系列风险。这些中国精神,记录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抵御各种风险的伟大历程,展示了中国精神的力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的工作重心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启中国人民新发展、新征程。新征程意味着新的风险、新的挑战。这些风险的现实性问题就是探索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该如何得到增强,其中的关键在于面向未知的未来,回答如何走稳、走快、走好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面向未知,中华民族没有局限于当时的社会发展条件,而是秉承事实求是、改革创新的精神,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步伐。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境遇与国内外局势,中国共产党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那就是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也就是说,坚定立场,是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经受风险考验的最可靠的根基。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言:“过去我们面对的风险在国内有严重的政治风波,有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雪灾、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以及非典重大疫病的风险,国际上有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还有西方对我们的西化、分化的图谋和所谓的制裁等风险,无论面对何种风险,党和人民始终同心同德。”[9]这系列风险的防范、化解都是新时期的中国精神发挥了攻坚克难的巨大力量,让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与日俱增。

党的十八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这一思想的提出正是顺应当代中国发展的大趋势。中国梦反映出当代中国正在向更理性、更自信的发展道路上前行,目前在实现中国梦的前进道路上依然存在各种风险和艰难险阻。面对新的难题,例如中等收入陷阱、经济结构科学转型等风险,当代中国能否继续推进改革顺利进行,都还需要继续依靠弘扬和培育伟大的中国精神来获取更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精神动力。新时代中国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是伟大的,但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时代考验也是前所未有的,面对新的风险,中国梦、中国精神是解决凝聚最大社会共识的关键。由此,中国精神的作用在新时代尤为突出。正如鲁迅所说:“民魂是最宝贵的,只有把他发扬,中国才有进步。”[10]

猜你喜欢

同志精神建设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同志
『大元帅』与『小同志』
OVER THE RAINBOW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拿出精神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