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恩格斯慈善思想及当代价值

2021-03-25

大理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慈善事业资产阶级恩格斯

张 蓉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思政部,太原 030006)

马克思恩格斯慈善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事业的指导思想,回到马克思恩格斯,回到原始著作文本,梳理马克思恩格斯的慈善思想,更好地实现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事业的接轨,对于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意义重大。正如德里达所言,“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1〕。

一、马克思恩格斯慈善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和理论渊源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2〕21。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慈善思想必须首先了解其思想产生、发展和完善时期的社会大背景,梳理其思想产生和发展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慈善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社会环境是为人们所感知、对人们有影响的外部环境,一般包括一地区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等方面。任何一个思想的形成都离不开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慈善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亦是如此,深受着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社会局势不断变动,阶级斗争日益激烈,文化氛围自由活跃的大环境下,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实践,在指导和领导无产阶级斗争过程中,慈善思想得以发展和完善。

第一,经济上,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确立,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不仅使资产阶级有了更多资本积累,使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而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得到巨大发展。但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端是财富的迅速积累,另一端则是贫困的积累。在长期发展中,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显现,工人阶级“这支后备军在一年的一部分时间里由于被迫从事非人的劳动而遭到摧残,在另一部分时间里则由于没有工作而穷困堕落”〔3〕550。然而,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丝毫不顾人道主义精神和理念,毫无慈善意识和关怀之心,无情剥削工人阶级的劳动和剩余价值,工人阶级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4〕。同时,资本主义的发展虽然拉动了欧洲经济的进步,但却使得资产阶级更加冷酷无情,更加失去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尊重与互助,反而带来资本家的虚伪慈善和无情压迫。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马克思恩格斯从真实数据出发,透彻分析资产阶级的伪善,严厉批判资本家虚伪的人道主义,逐步形成自己的慈善思想。

第二,政治上,阶级斗争十分激烈。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和资本家对利益的无尽追求,他们大量雇佣劳动者,工人阶级经济条件困难、工作条件恶劣,遭受的剥削更加严酷,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且政治诉求愈加难以得到回应。随着工人阶级意识的觉醒,阶级斗争愈加激烈,工人阶级为争取工作条件的改善,摆脱没有尊严的生活,维护自身权益,联合起来进行罢工。这直接影响资本主义的工业生产,严重挫伤了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资产阶级为继续剥削工人阶级的剩余价值,向工人阶级施以他们视之为“施舍”的虚伪慈善帮助。在两大阶级的激烈斗争中,工人阶级永远处于弱势地位,他们除了自己的劳动力外,一无所有,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为了生计只能依附于资产阶级,他们的境况难以得到真正改善。在阶级斗争的社会条件下,马克思恩格斯洞察资本家对工人“安抚”的真实意图,高度关注工人阶级现实境遇,关注妇女儿童的工作和生活,在批判资产阶级虚伪慈善的过程中,发现了工人阶级之间真诚互助的慈善理念,并对此进行高度赞扬,逐步丰富自己的慈善思想。

第三,文化上,自由理性氛围浓厚。受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的影响,人们的思想逐渐解放,倡导理性,反对神学,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等人道主义精神和慈善理念。文艺复兴运动中思想家们倡导人文主义精神,反对神学压迫;启蒙运动中思想家们倡导理性,主张自由、平等,关注道德问题,道德伦理也得到发展。两次思想解放运动中的诸多观点都反映出慈善、博爱、人道的理念。在自由理性的文化氛围之下,马克思恩格斯逐渐摆脱有神论的束缚,转向无神论的价值观,他们更加关注无产阶级的现状而不是关注上帝信仰;关注改变无产阶级的现状,而不是教义救赎;关注可解决现实境况的慈善理论,而不是空洞抽象的人性论,他们的慈善思想也越来越具有现实性和实践性。

(二)马克思恩格斯慈善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恩格斯慈善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到当时当世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而且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理论基础。宗教思想中的慈善伦理思想及西方思想家的慈善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慈善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第一,宗教思想中的慈善伦理思想。深受当时西方宗教社会以及马克思恩格斯个人成长经历的影响,他们的慈善思想吸收了宗教思想中的一些慈善内容,特别是基督教教义中的慈善思想,如博爱、施善、救助贫困等。

西方国家,宗教历史悠久,宗教文化丰富。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宗教更是渗透于一些国家的国家机器之中,渗透于国家发展的诸多方面,宗教文化氛围十分浓厚,一些宗教原则甚至成为国家运转、社会发展的标准。基督教宣扬博爱、施善、救贫济困等。在基督教中,上帝和耶稣是博爱之神,强调所有人都是上帝的孩子并被上帝所爱。一则人人都爱上帝;二则更重要的是上帝爱所有人。除宣扬博爱的利他主义精神外,还主张对弱者施以援手,用谦逊的态度去服务他人。作为都成长于宗教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从小便深受基督教影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父母均是宗教的虔诚信徒。早期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二人慈善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基督教教义中“爱人如己”的博爱精神、救贫济困、关爱弱者的利他主义精神等,促使二人逐步形成早期朴素的慈善思想,在之后带领工人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实践中,高度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劳动群众的生存状况,将革命实践与慈善思想体系相联系,深刻剖析社会背景,在科学把握资本主义的本质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资产阶级的虚伪慈善,肯定无产阶级的真诚、善良,并对未来社会慈善事业如何发展作了论述,他们的慈善思想不断丰富。

第二,西方思想家慈善思想。这其中主要包古罗马时代思想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西方中世纪思想家,如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思想家;西方近代思想家及同马克思恩格斯同时代的思想家们的慈善思想。

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优秀思想家们,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思想遗产。“善”是他们十分关注的命题。苏格拉底追求“至善”,认为美德即知识;柏拉图认为人皆求善,认为善“乃是知识和认识中的真理的原因”〔5〕。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中,包含了利他主义思想、不求回报的高尚慈善理念。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优秀思想家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西方中世纪,社会经济发展极为缓慢,这一时期政权封建,各个势力的割据导致频繁的战争,在这样的背景下,宗教、教会进一步禁锢人们的思想。但与此同时,宗教教义中有关爱弱者、帮助弱者,人道主义、博爱众人,提倡节制、反对纵欲不要过分爱重财富,而可以用这些财富做助人之事等蕴含慈善理念的内容。加之马克思恩格斯二人成长的宗教家庭环境,这些宗教中的慈善理念对他们慈善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始于1640 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西方近代历史,在近三百年的历程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时期的慈善思想主要体现于两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之中。一是文艺复兴运动。这一时期的思想家的思想中有许多都与慈善理念十分契合,如倡导尊重和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倡导人的自由与解放,倡导人人平等。二是启蒙运动时期。倡导自由、平等、博爱、民主,理性氛围浓厚。他们更加关注伦理道德问题,慈善伦理也不断丰富。如情感主义伦理学的代表人物哈奇森认为人应该有仁爱利他之心;休谟认为人因其本性的同情心而进行慈善实践;法国启蒙伦理思想家的代表人物爱尔维修认为社会公益是美德的基础;德国古典伦理学的代表人物康德认为善良意志是世界上唯一的、绝对的道德善等。但亦有一些带有资产阶级色彩的虚伪慈善观和带有空想色彩的抽象慈善观。马克思恩格斯慈善思想建立在对以上思想的继承和批判之上。

综上所述,马克思恩格斯慈善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受宗教慈善思想、宗教文化氛围的影响,离不开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优秀思想家的优秀慈善伦理思想、中世纪和西方近代思想家的慈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慈善思想也正是在吸收这些理论资源的精华,批判其欠缺之处的基础上,加之具体实践而最终形成。

二、马克思恩格斯慈善思想的逻辑线索与主要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慈善”一词出现频率不高,且就这些论述而言,大部分是对于资产阶级虚伪慈善的否定和批判。研读中应注意结合时代条件和革命斗争背景,把握否定性论述的特定角度和特指对象〔6〕,分析梳理其慈善思想的逻辑线索,并从线索出发,把握其慈善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恩格斯慈善思想的逻辑线索

慈善事业是促进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事业,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事业。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斗争的伟大导师,毕生追求实现全人类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慈善思想亦是基于对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目标的追求,从对资产阶级与这一目标相悖的伪善思想和伪善行为的批判、否定与驳斥出发,以对无产阶级现实境遇的高度关注和深切同情为重点,肯定无产阶级慈善互助和善良正直,并对未来更高一级的社会形式中慈善理念和复活和慈善事业的发展进行深刻论述。即马克思恩格斯慈善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逻辑线索是,批判否定资产阶级虚伪的慈善思想和慈善行为—肯定无产阶级的正直善良和慈善互助—发扬共产主义慈善理念,发展共产主义慈善事业。

(二)马克思恩格斯慈善思想的主要内容

基于马克思恩格斯慈善思想的逻辑线索,其慈善思想的主要内容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对资产阶级伪善的批判,二是对无产阶级慈善的肯定,三是对共产主义慈善的论述。其中占比最大的当属对资产阶级伪善的批判。这些批判性论述是基于社会大背景和指导无产阶级斗争的现实要求,透过这些批判性论述,反映的亦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的关注与同情以及对共产主义慈善的追求。

第一,批判资产阶级的虚伪慈善。“什么不是慈善”是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深刻论述的,严厉批判资产阶级虚伪慈善。其一,资产阶级慈善是不平等的虚伪慈善。马克思恩格斯以事实为依据,以数据为凭证,以现实为观照,直截了当地论述了“绝非慈善的行为”。“自动工厂一出现就表现出一些绝非慈善的行为。儿童在皮鞭下面工作;他们成了买卖的对象,有人为弄到儿童而同孤儿院订立了合同。”〔7〕627。资本家工厂大量使用童工,且工作条件恶劣,甚至同孤儿院进行合作,买卖儿童,获取利益。这些行为说明资产阶级与穷苦劳动者之间从未建立平等关系,因此资产阶级慈善一经开始即是不平等慈善。其二,资产阶级慈善是有目的的、自私自利的虚伪慈善。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资产阶级的假意同情、假意安抚,实则为压迫和剥削。资产阶级历经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思想理念中本应充满着平等、博爱、人道等理念,但是对于无产阶级,他们却做出了完全相反的慈善行为。正如恩格斯在著作中所言,千万不要以为“有教养的”英国人会公开承认这种自私自利〔7〕478。资产阶级是“善行”的“施者”,无产阶级却是“被蹂躏的人”,在受资产阶级恩惠的同时,失去了最基本的人格尊严,“受到更大的欺凌”。慈善理念在资产阶级的利益面前更加不值一提。其三,资产阶级视慈善活动为对无产阶级的“施舍”。“是的,慈善机关!你们吸干了无产者最后一滴血,然后再对他们虚伪地施以小恩小惠,以使自己感到满足,并在世人面前摆出一副人类大慈善家的姿态,而你们归还给被剥削者的只是他们应得的百分之一,似乎这样做就是造福于无产者!”〔7〕478为了使自己感到满足,他们用虚伪的慈善活动来为自己披上一件华丽的外衣,实则他们将对无产阶级的慈善看作是一种施舍。“他们把自己的施舍看作一笔买卖”〔7〕479,以这种施舍换取不看见无产阶级“穷相”的目的。要而言之,基于对资本主义发展和资本家工厂的真实考察,两位革命导师严厉批判了资产阶级的虚假慈善。

第二,关注无产阶级现实境遇,褒扬无产阶级的慈善互助。在马克思恩格斯对于资产阶级慈善进行批判和否定的背后,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表现为他们对无产阶级穷苦困难的现实境遇的深切关注,对处于弱势群体地位的妇女和儿童的无比同情。其一,人是慈善活动的主体,马克思恩格斯从现实的人出发,论述人的本质,更加关注现实。他们肯定无产阶级之间友善互助的道德行为,并指出,无产阶级本身善良正直,他们从穷弟兄那里获得的帮助远比从资产阶级那里获得的多得多①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恩格斯用“正直”来褒奖无产阶级,用“有教养”来讽刺资产阶级,在恩格斯的用词中,可以看出无产阶级之间慈善互助的珍贵,以及他对无产阶级慈善的肯定。。其二,深切关注无产阶级的现实境遇。在资本家的压迫和剥削下,无产阶级极度贫困,“人为的高温,充满原料碎屑的空气,震耳欲聋的喧嚣”〔3〕490等糟糕的工作环境使他们的身心遭到严重损害。其三,高度关注妇女、儿童的工作和生活。马克思恩格斯同工人阶级站在同一战线,在具体实践中,他们对妇女和儿童也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恩格斯详实记录资本家工厂的童工工作时间,资本家对妇女儿童亦是毫无仁慈之心,无情剥削他们的劳动,严重影响了妇女和儿童的身体状况,“使从事劳动的整整一代人都衰弱了”〔7〕415。要而言之,马克思恩格斯对工人阶级之间的慈善予以了高度的肯定,因资产阶级慈善的虚伪性,劳动群众之间的友善互助显得更加珍贵。要彻底改变无产阶级现状,践行自由平等博爱的慈善理念,唯有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现全人类解放。

第三,肯定慈善事业在国家发展中的必要性。马克思恩格斯否定资产阶级慈善,肯定无产阶级之间的友善互助,并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慈善进行了论述。如前所述,慈善是意识层面和行为层面的统一。综合看来,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对共产主义慈善的论述主要有这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慈善理念的承继。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8〕中,恩格斯借用摩尔根的观点,认为古代社会氏族所具有的自由、平等、博爱等在未来社会中,仍然应该得到承继和发扬。其二,慈善事业的发展。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论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社会财富的分配,其中明确指出了慈善基金设立为财富分配的必要部分,如“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9〕,再如关注弱势群体,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设立基金,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将慈善事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看作是社会分配的必要部分,在国家发展中意义重大。

综上所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产阶级慈善的否定性论述和对无产阶级、共产主义慈善的论述,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基石,从解读文本、探究深层、综合分析几个层面,层层剖析,将更好地对他们的慈善思想进行科学把握,深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慈善思想的逻辑理路。

三、马克思恩格斯慈善思想的当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让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2〕21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2〕10。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事业发展的科学理论指南,马克思恩格斯慈善思想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理论体系的形成、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事业的有序发展、促进公民慈善意识的培育和慈善理念的践行都具有重要作用。

(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理论体系的形成

马克思恩格斯慈善思想是具体的、历史的,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也是这一思想发展的必然要求。马克思恩格斯慈善思想具有科学性,他们慈善思想在逐步发展中,从有神论转向无神论,更加关注现实而不是渴望上帝救赎,具有高度的现实性;反对抽象人性论,坚持从人的本质理论出发,论述慈善。

马克思恩格斯反对资产阶级以维护和巩固资产阶级统治为目的的虚假慈善,赞扬无产阶级真诚、自觉自愿的慈善,肯定慈善事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源头活水。在马克思主义慈善思想中国化的过程中,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慈善思想,推动实现中国化。毛泽东高度关注穷苦劳动者的现实生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原则,提出了诸多扶贫济困的政策措施。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特别是共同富裕理论,进一步肯定了慈善事业在我国发展的必要性。进入21 世纪,江泽民和胡锦涛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作进一步要求,特别是提出了弘扬慈善文化,传承慈善美德。在各大自然灾害事故中,全民慈善发挥了重要作用。党和国家高度关注慈善事业,多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支持慈善事业的发展。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脱贫攻坚,全民慈善实践在推动脱贫攻坚战略中发挥积极作用。慈善事业继续得以高度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理论体系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方向〔10〕,在我国慈善事业实践中,必须结合我国国情与实际,构建中国特色慈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理论体系,将马克思主义慈善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紧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体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慈善思想对坚持党对慈善事业的领导核心地位,加强慈善法治建设,促进我国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推动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原则,培育公民慈善意识等都具有重大意义。马克思恩格斯慈善思想产生于资本主义的社会背景之下,经过实践得到完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理论体系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我国特殊国情和时代环境,推进马克思恩格斯慈善思想中国化。

(二)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事业的有序发展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慈善事业的发展,慈善事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建成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明确指出要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事业得到很大发展,慈善在肩负着扶危济困,互助友善等本职性任务的同时,更是被很多学者看作是“第三种分配方式”,慈善对于社会财富的公正分配起到一定的辅助性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事业的有序发展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我国慈善事业在向好发展的过程中,不可否认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仍存在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虚假慈善活动、慈善主体与慈善对象之间的不平等慈善、慈善机构运营中的公信力不足等。时代环境要求问题意识,回归经典领悟问题意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我们党的领袖都是运用“问题论”的大师〔11〕。马克思恩格斯慈善思想的形成也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虚伪慈善和无产阶级艰难境况等问题的清晰认识之上。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要解决如上问题,必须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即马克思主义慈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理论的指导。综观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关于慈善的论述,基于特定的时代环境和社会背景对资本主义慈善进行严厉批判和否定,他们肯定慈善事业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慈善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坚持发自内心的真诚慈善、反对以营利为目的的虚假慈善;坚持自由、平等、博爱等正确的慈善理念,反对不平等慈善等。这些科学的慈善理论,是解决当前我国慈善事业中存在问题的科学指南。

(三)促进公民慈善意识的培育和慈善理念的践行

慈善事业是全民参与的公众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事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良好发展的前提之一是公民慈善意识培育和慈善实践参与。全民慈善意识培育与全民慈善实践,有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向上向善的良好风气,提升全面思想道德素养,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慈善思想的最终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伪善、褒扬真善中,提出了平等慈善、真诚慈善等慈善原则,反对以营利为目的的慈善,从中可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慈善建立在人与人之间人格充分尊重的基础上,反对视慈善为“施舍”,反对失去了最基本的人格尊严,使获助者受欺凌的慈善。真诚慈善即是自觉自愿的慈善,体现人的自由、平等,也即是为充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也是我国公民慈善意识培育和慈善理念践行的价值追求。坚持马克思主义慈善思想的指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引下,促进公民慈善意识培育。中华民族历来乐善好施,我国自古以来便具有悠久的慈善文化传统和慈善实践传统。当前,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优秀的传统慈善文化亦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坚持马克思主义慈善思想的指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引下,培育公民慈善意识,引导公民自觉自愿参与慈善实践,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将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公民道德水平的提高,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构建和谐社会,对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意义重大。

回归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文本,可以发现,他们关于慈善的论述贯穿和散见于论著中,在领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实践中,马克思恩格斯慈善思想逐步丰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事业发展中,应当科学认识我国开展慈善事业的特殊国情和时代语境〔1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慈善思想的价值追求,也是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价值指向,马克思主义慈善思想对我国慈善理论体系的完善、慈善事业的发展及公民慈善意识的培育和慈善理念的践行都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

猜你喜欢

慈善事业资产阶级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他们承诺捐出半数以上财富投入慈善事业 超过200位慈善家加入“捐赠誓言”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深入实施慈善法 促进广东慈善事业大发展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慈善事业的核心定位
提高基金会透明度 促进慈善事业发展
恩格斯服兵役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